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刘伯温临终前对儿子说:刘家9代后必出奇才,百年后预言成真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8-29)500

刘伯温临终前对儿子说:刘家9代后必出奇才,百年后预言成真

号称‘开局一个碗’的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从一个讨饭的和尚一步步成为了一国之君。虽然他本人的雄才大略,放眼整个中国历史都能名列前茅,但俗话说的好‘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根篱笆三个桩。’

如果没有众多谋士和战将的帮助,朱元璋想取天下也只能说是‘白日做梦。’在朱元璋的众多谋士中,要说对他帮助更大的还得是刘伯温。

正是因为刘伯温基于对形势的精准分析,制定了‘集中兵力先取陈友谅,再灭张士诚,避免两路作战被各个击破’的策略,被朱元璋定为战略基掉,明军才能顺利取下江山。

因此民间也有了‘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刘伯温对于朱元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连朱元璋本人也称刘伯温是‘吾之子房。’

然而刘伯温的晚年可谓是郁郁而终,作为开国功臣少不了被皇帝猜疑。但在他临终时却对病榻前的两个儿子说:“我死后你们千万不要入朝为官,不必担心,九代以后我刘家必将再度崛起!”

九代以后,刘伯温的九世孙刘瑜果然得到了嘉靖皇帝的重用,高官厚禄显赫一时。

那么,身怀经天纬地之才的刘伯温为何会说出这番话呢?

这还要从刘伯温的政治生涯说起。

元官与明臣

刘基在元朝的官场历程中,充满了不屈和对腐败的坚决不满。

年仅23岁的刘基以优异的成绩考中进士,并先后担任江西高安县丞和江浙儒副提举。在他的官职生涯中,他以勤勉职守和严明执法为准则,不畏强权,勇于惩治恶名昭著的豪强恶霸以及贪赃枉法的官吏。他的行动使得治下地区的社会风气得以好转,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基对元朝官场的腐败现象感到失望。在被征召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和行省考试官期间,他因为检举监察御史职务而遭到朝中大臣的责难和不支持。对于这种不公正的对待,刘基出于他对元朝昏暗官场的失望,坚决地上书辞去了官职。

无独有偶,元朝 *** 的腐败和昏聩在刘基元朝官员生涯的最后阶段再次显现。当朝廷派遣他担任江浙省元帅府都事,协助平定浙东盗贼,特别是方国珍之时,刘基坚决主张将方氏兄弟诛杀以儆效尤。

出乎刘基意料的是,元朝左丞帖里帖木儿却决定招安方国珍,并授予他官职,甚至谴责刘基滥用权力。面对这种对腐败的容忍和对正义的背离,刘基再次因为对元朝统治阶层腐朽不堪的愤懑而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官职。

1360年,朱元璋请刘基前往应天(今南京),任命他为谋臣。刘基针对当时的形势向朱元璋提出了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策略,并被采纳。他在朱元璋的辅佐下,集中兵力先后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此外,刘基还建议朱元璋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的统治,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来吸引天下义军的支持。

当时,陈友谅攻陷了太平(今安徽当涂县),意图东进,威势十分嚣张。朱元璋的将领们有的劝他投降,有的认为应该避其锋芒,再据守南京(当时称为钟山)。朱元璋犹豫不决,而刘基则保持沉默。朱元璋知道刘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于是召他入内室商讨决策。刘基认为,那些主张投降或逃亡的人应该被处决,以免扰乱军心。

刘基认为陈友谅目空一切,傲慢自大,根本不把我们放在眼里。我们应该利用他的骄傲和听不进不同意见的时机,引诱他上当,一举重创他,摧毁他的锐气。刘基说:“天助胜利的总是后来者,我们只需坐享其成,何愁不能胜利呢?我们可以耐心等待,等待敌人疲惫困惑的时候,然后我们倾巢出击,利用我们的力量战胜他们,实现我们的王业。这就是我们的策略。”正是在吴国刚刚建立、各项事务有待发展的初期阶段,面临着强大的敌人和内部意见不一致的危机时刻,刘基用简洁的话语,解开了困惑,洞察了形势,制定了决策,团结了人心,为完成国家大业而努力。

1367年,刘基参与制定了朱元璋灭元的战略,并成功实施。他共参与军事谋划达八年之久,为全局做出了贡献。

因政树敌

面对刚刚建立的大明朝,朱元璋急需一个稳定国家的建议。这时刘伯温上奏称宋、元两代的灭亡,究其根本在于二者的法纪太过松散。上位者枉顾法律,下面的百姓自然就藐视法纪从而导致国家灭亡。这种想法与朱元璋不谋而合,因此朱元璋便令刘伯温主管修订《大明律》。

国家正需要一剂猛药来焕发生机,而刘伯温本身就嫉恶如仇并且满腹经纶,因此可谓是时下最合适的人选。

《大明律》修订完成后,朱元璋开始实行,上至皇家勋贵、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有违反《大明律》的,刘伯温都依法惩戒。因此人人都惧怕刘伯温的威严,但刘家也因此结下了不少仇怨。

时任中书省都事的李彬,因为纵容下属,以权谋私而被查处。李彬正是当时丞相李善长的心腹党羽,一向为李善长所重用。李彬获罪后,李善长私下找到刘伯温请求他减轻处罚,却遭到了刘伯温的严词拒绝。

同时,刘伯温还命人快马加鞭将李彬的案情禀报给了太祖朱元璋,得到答复后,刘伯温立刻将李彬处以死刑,因此也与李善长结下了仇怨。

后来李善长因罪被罢免丞相,卸任前他向太祖朱元璋推荐了胡惟庸做他的继任者。朱元璋询问刘伯温关于责罚丞相李善长的事情,刘伯温忠告道:“尽管他有些过失,但他的功绩非凡,声望很高,他能够调和各位将领的关系。”朱元璋说:“他多次企图加害于你,而你还为他着想?我想任命你为下一任丞相。”

刘伯温恭敬地回答:“这是不可行的。更换丞相就像更换梁柱,必须使用粗壮结实的大木头,如果用细小的木料,房屋将会立即倒塌。”

朱元璋又问杨宪、汪广洋、胡惟庸谁是合适的人选。刘伯温仍回答道道:“杨宪具备担任丞相的才干,但缺乏丞相所需的胸怀。担任这个职位的人,必须保持心如平静的水,将道义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而不能掺杂个人主观意见,杨宪无法做到这一点。而汪广洋胸怀比杨宪更加狭窄。”

于是朱元璋便问他胡惟庸怎么样,刘伯温回答道:“如果将国家比作一驾马车,那么丞相就是掌握缰绳的马夫,臣担心如果让胡惟庸来做这个马夫,他会将整辆马车弄翻。”朱元璋又说:“没有比爱卿更适合做丞相的人了。”

刘伯温谦卑地谢绝道:“我对邪恶之事非常痛恨,也不耐烦处理繁琐的事务。如果勉强承担这个重任,恐怕会辜负陛下的委托。天下何尝缺乏人才,只要陛下留心物色便可。这几位并不适合担任丞相之职。”后来果然如刘伯温所说,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因为各自的事情受到了惩罚,当然那是后话了。

胡惟庸因为李善长的推荐做了丞相,便对李善长感恩戴德。而刘伯温作为李善长的仇家,再加上胡惟庸又在机缘巧合之下得知了刘伯温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在嫉恨之下常常针对刘伯温。

由于刘伯温不肯担任丞相之职,又因修订《大明律》在朝中树敌颇多,加上发妻去世,心力交瘁的刘伯温随即决定辞官归隐。

病入膏肓

然而,刘伯温的晚年充满了悲凉和孤寂。他的身体日渐虚弱,病痛不断侵袭着他的身躯,使他的精神和意志也逐渐消磨殆尽。他深感人生无常,命运的无情让他感到无力和无奈。

在家乡的静谧之中,刘伯温独自度过了漫长而寂寥的日子。他时常回忆起曾经的荣光和辉煌,那些为国家和皇帝鞠躬尽瘁的岁月。然而,如今他却被遗忘在岁月的尘埃之中,他的忠诚和付出似乎已经成为了过眼云烟。

每逢夜深人静之时,刘伯温望着窗外明亮的月光,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思绪。他怀念着那些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们,怀念着曾经的忠诚与信仰。然而,岁月的流逝带走了一切,他孤独地面对着时光的荒凉。

他常常默默地问自己,他的一生究竟有何意义?他的付出和牺牲是否曾经被真正理解和珍视过?思考着这些问题,刘伯温的内心充满了无尽的悲凉和迷茫。

在寂寞的晚年里,刘伯温渐渐明白,他的一生或许注定要被遗忘,他的忠诚与付出将永远沉默在历史的长河中。然而,尽管如此,他仍然默默地守望着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他坚守着内心的坚定,即使孤独,即使悲凉。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刘伯温受风寒感染,朱元璋得知后派遣胡惟庸携御医前往探望。然而,胡惟庸却因对刘伯温的嫉恨而私自更改了御医的药方,将其变成了毒药。刘伯温按照开方煎服药物后,感觉腹中仿佛有坚硬的石块在挤压,使他痛苦不堪。

二月中旬,刘伯温带着病痛拜见朱元璋,委婉地向他汇报了胡惟庸携御医探病和服用药物后的恶化情况。然而,朱元璋只是淡淡地安慰他要宽心养病,对此刘伯温感到相当的心寒。

三月下旬,刘伯温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特派的人员的护送下,离开京师返回家乡。回到家中后,他拒绝了亲人和乡亲们为他寻找的各种药石,只是尽力保持正常的饮食。

岁月匆匆流转,刘伯温的生命逐渐消逝。他的晚年并不被外界所称道,他的名字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然而,那份悲凉与坚守,永远留存在他的心间,成为他一生的座右铭。

违背父愿

刘伯温的长子刘琏,在其父亲的教导下也是德才兼备,但他却没有其父刘伯温那样的先见之明。刘伯温死后他没有听从父亲的遗言,出任了江西布政司右参政。

但他却不知道,此时身为一朝宰相的胡惟庸早已经盯上了他。刘伯温在世时刘琏有父亲的庇佑胡惟庸尚且不敢拿他怎么样。但此时刘伯温早已身死,刘琏还在朝中为官,对于胡惟庸来说,这简直是在合适不过的报仇时机了。

于是,在胡惟庸的一众党羽地胁迫之下,刘琏被逼堕入井中而亡。

好在太祖皇帝念及刘伯温的功劳,又怜悯刘琏和其父刘伯温都是被胡惟庸所害,便下令增加了他的俸禄,其子孙后代可以世袭。

无独有偶,刘伯温次子刘璟虽然因没有遭到胡惟庸的迫害,但也是不听父言做了惠帝朱允炆的臣子,自杀而亡。

惠帝继位后,国家陷入靖难之乱,南京京都紧急求援。刘璟奋然返回京城,提出了十六条策略,然而却未被采纳。他被命令参与李景隆的北伐军事,但李却不听从璟的建议,结果遭受了惨败。明建文二年(1400),刘璟带病赴京,呈上数万言的《闻见录》,详细陈述了兵事,然而依然没有得到倾听。于是刘璟决定放弃官职,回归故里南田隐居。

1402年,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对刘璟的才能十分器重,便下旨召他入京,然而刘璟却坚决拒绝前往。这让朱棣既生气又恼火,他下令逮捕刘璟,逼迫他到京城,并准备施以软硬兼施的手段,以期让他心悦诚服。刘璟被捕后被押解入京,正值端午节前一天。村民们得知刘璟将要离开,心知再也见不到他,纷纷提前 *** 粽子,煮鸡蛋,以此来送别刘璟。五月初五那天,刘璟与乡亲们在华盖山与天耳山的坳口泪别。

抵达京城后,刘璟见到朱棣后坚守着“人臣事主,死而不贰”的原则,拒绝接受任何官职,也不称呼朱棣为“万岁”,而是称呼他为“殿下”。他还直言不讳地对朱棣说:“殿下,即使百世之后,也逃不过一个篡位的‘篡’字。”由于违背了圣旨,刘璟被囚禁在牢狱中。当晚,刘璟在牢中以自己的发辫为绳自缢,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时年52岁。

刘伯温死后胡惟庸当权,没有了自己的庇护,刘氏子孙势必会遭受他的迫害,加上刘伯温精通天文星象,得知太子朱标是短命之人,在其逝去后朝局必将动荡不安,此时入朝为官不是明智之举。因此刘伯温才告诫儿子不要入朝为官,但是却没有被儿子们听从,所以落得个身死的下场。

九代而兴

然而,时光流转,刘基的子孙后代迎来了荣华富贵的时刻。刘瑜作为刘基的第九代孙,继承了世袭爵位后,获得了朝廷的嘉许和崇高的地位。他拥有了广袤的领地和丰厚的财富,宅邸华丽而宏伟,马车和仆从络绎不绝,门庭若市,受到万众瞩目。

嘉靖十年,刑部郎中李瑜提议,应该让刘基享受高庙祭祀,并封他为世袭爵位,如同中山王刘达一样。

议案下发给廷臣们讨论,众人纷纷表示同意说:太祖皇帝曾经吸纳了许多贤才和豪杰,一时之间有很多功臣并肩辅佐,以宣扬皇室的威德。

而在出谋划策方面,刘基以他独特的智谋和对中原大计的贡献频频受到赞誉,因此在军中被誉为留侯张良和武侯诸葛亮一般的人物。

刘基去世后,太祖多次召谕要赐予刘基的子孙后代世袭爵位并赐予刘家丹书铁券。然而,接任者刘琏在继称刘基的爵位之后不久便突然去世,导致世袭爵位被剥夺,后代只能沦为空谈。

有人说后继者孤贫无力承担,不能背负起这份荣耀;有人则认为尽管刘基曾经遭受屈辱和诽谤,但载于史书的盟府誓言和卓越的功绩依然存在。

现在应该让刘基拥有配享太庙的待遇,让他的第九代孙刘瑜继承伯爵爵位,并世袭下去。”嘉靖皇帝批复道:“可以如此。”

刘瑜学识丰富,才华横溢,被朝野间誉为不逊其祖刘基。他在政务上表现出出色的才干,卓越的治理能力使治地繁荣富庶,深受百姓的爱戴和尊敬。

至此,刘伯温留给儿子的遗言全部应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他卓越的智慧和才智,他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够准确把握形势,制定出精确而高效的战略和政策。而这临终前给儿子的嘱托,又如何不算一种家族发展的战略呢?

就连《重锓诚意伯文集序》中都曾评价他说:“自汉朝以来,辅佐君主的英勇人士大多出身于草莽之间,擅长兵法的人很少有文学才华,像张子房之类的人策划战略却没有留下书信文稿,房玄龄之流的文章也仅限于起草符檄。很少见到既有开创国家的功勋,又能传世的文学作品的人,而伯温公可以称之为千古之人中的英豪。”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08/522955.html

“刘伯温临终前对儿子说:刘家9代后必出奇才,百年后预言成真” 的相关文章

石介:北宋学者、思想家,一生善于教育

石介:北宋学者、思想家,一生善于教育

石介(1005-1045年),字守道,小字公操,兖州奉符县人,北宋学者、思想家、理学先驱,“泰山学派”创始人,号称徂徕先生,与孙复、胡瑗并称“宋初三先生”,太常博士石丙的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天圣八年进士,出任郓州观察推官,历任调任南京留守推官兼提举应天府书院、御史...

为什么刘备去东吴娶秦时只让赵云跟随?有何打算?

为什么刘备去东吴娶秦时只让赵云跟随?有何打算?

汉昭烈帝刘备,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想必大家对这个典故的来历已经非常清楚了。这个故事说的是,东汉末年三国争霸时期,孙权想取回荆州四郡,周瑜献计“假招亲扣人质”,将孙...

秦朝灭亡之后,后宫的妃嫔都去了哪里?

秦朝灭亡之后,后宫的妃嫔都去了哪里?

秦朝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秦始皇的后宫,一直是一个谜。后宫里有多少嫔妃,分别都是些什么人,这些后妃叫什么名字,《史记》中一概没有记载下来。别说后妃的名字,就是秦始皇的皇后是谁,都不清楚。很多人说,秦始皇没有立皇后。就算...

石庆是什么出身?他的生平经历如何?

石庆是什么出身?他的生平经历如何?

石奋家族,一个西汉王朝的历史上的显赫的家族。石奋靠着言传身教,对后代子孙教育让后世几代人都成为汉朝的肱骨之臣,身居高位。连汉景帝刘启也忍不住啧啧称奇,并赐给石奋“万石君”的雅号,从此“万石君”就成了石家的光荣称号。石庆,河内郡温县人,石奋之子。石家的门风谨慎保守,举世闻名,所以石庆在年少时便十分谨慎...

姜冏:蜀汉名将姜维之父,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姜冏:蜀汉名将姜维之父,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姜冏(?~214年),字仲奕,天水郡冀县人,汉东末年将领,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姜维之父。曾担任天水郡功曹。建安十九年,平定羌胡,兵败阵亡。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姜冏(?~214年),字仲奕,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甘谷)人。三国时期曹魏功曹,蜀汉大将军姜维之父。...

曹操请华佗治病 曹操为什么还要杀华佗

曹操请华佗治病 曹操为什么还要杀华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华佗死于曹操之手,当年曹操为什么非要斩杀华佗?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中国历史时期有很多的名人都是意外而造就了非凡的人生的,其实他们本心本质并不在此,比如名医华佗。华佗作为中国封建历史时期最为著名的一位医生,他留下了很多的传说...

顾谭:三国时期东吴太常,特别受太子孙登看重

顾谭:三国时期东吴太常,特别受太子孙登看重

顾谭(205年—246年),字子默,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东吴太常,顾邵之子,丞相顾雍之孙。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顾谭少年时和诸葛恪、张休、陈表同为太子孙登的学友。而顾雍因为高见卓识,特别受太子看重。位在太尉范慎、谢景、羊衟之上,从中庶子转任辅正都尉。赤乌年间,他...

顾荣:西晋末年大臣、名士,拥立司马氏政权南渡

顾荣:西晋末年大臣、名士,拥立司马氏政权南渡

顾荣(?-312年),字彦先,吴郡吴县人,西晋末年大臣、名士,也是拥护司马氏政权南渡的江南士族领袖。孙吴丞相顾雍之孙、孙吴宜都太守顾穆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顾荣弱冠时仕于孙吴,与纪瞻、贺循、闵鸿、薛兼并称“五俊”。吴国灭亡后,与陆机、陆云一同入洛阳,号称“洛阳三俊...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