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城西北的一条祭祀之路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奉天殿即皇帝位,封妻子马氏为皇后,世子标为太子,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明王朝正式建立。
朱元璋即位后采取的一个措施是,除太子外,把其他的二十四个儿子封为亲王,也叫藩王,分到全国各重要城市,让他们来做朝廷的屏藩,把整个中国都笼罩在朱家王朝的势力范围之内。
明洪武二十四年,亦即1391年,朱元璋封其第二十三子朱桱为唐定王,以当时的南阳县为唐王国,在南阳城内建唐王府。朱桱5岁封王,22岁来南阳就藩,过着十分奢侈的生活,生前就在紫山建造行宫,修筑陵园。
“磅礴大势藏真龙,玉带仙飘水法精。南阳原是帝王乡,地灵人杰数紫陵。”紫山,南阳最负盛名的九架孤山之一,位于南阳城北20里。
作为伏牛山余脉,紫山北傍麒麟湖,南与卧龙岗绵延相连,为明历代朱王陵园和道观寺庙聚集之地,唐王、靖王、宪王、庄王、成王、敬王、顺王、 端王、裕王以及一些公主等十多座陵墓均在此山,有“南阳十三陵”之美誉。
朱桱在南阳只生活了七年多,因病于永乐十三年秋八月死去,年仅三十岁。他的墓穴圹志上写道:“皇上念骨肉之亲,不胜悼痛,辍视朝十又五日。诏有司治丧葬如礼,赐谥曰定,遣使驰祭。以永乐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葬于紫山之原。”
当时,翔凤岗、中陵岗一带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王陵区。每年扫墓时,王府为了免除从旱路往返的车马劳累,利用万湾河水道从南阳乘船去紫山墓地。自内闸口开始沿河两岸栽种垂柳,向北又栽柿树,更北,西岸栽各种果树,东岸栽桃树,这就是后来柳河街、柿子园、百果园、红桃街名称的由来。
在城外至紫山沿河两岸遍植梅树,唐王携带嫔妃乐妇,登上龙舟,少女拉纤,坐在船舱里观赏美景,优哉乐哉,故万湾河就改称梅溪河了。
另外,为了方便王室祭祀,从南阳北关起,向北毁良田,平园林,劈岗填壑,披荆斩棘,新修一条直通陵园的道路。
每当朱王赴陵园之日,沿途百姓 就事先洒扫清理道路。车辆赴朱王坟时,鸣锣开道,仪仗随行,锦旗招展,刀枪耀眼,车辚马啸,笙乐齐奏,在声势浩荡的百姓祝福声中缓缓而行。
在朱王中途休息处——土岗上,建房屋数间,置园林小景,派人驻此专事应酬事宜,并备设佳肴丰酿,名茶糕点,以供朱王品尝便餐。因王室成员每 年招募必由此经过,为当腰一站,又因位于岗巅,故名腰站岗。
唐王站在山岗上,饱览周围风景,感到十分惬意。尔后换上孝服,前往陵园祭祀。因王爷要在此歇息,在明一代,寻常人是不准随便出进腰站岗的。
由紫山脚下向西,不远处便是谢庄镇田营村。这里有更为久远的“祭祀遗存”——“日月祭祀坛”岩画。
该大型岩画雕刻在一块稍有坡度的岩石上,南北长约29米,东西宽约27米。岩画最显著的地方是位于北端的圆盘状雕刻,由内外圆组成,内圆面稍高,形成内外圈之间的凹穴圆环。据粗略测量:圆盘的内圆直径为1.7米,外圆直径为2.6米,圆盘面东高西低,坡度角约为12度,圆盘中心有明显的圆点。
2020年,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学史专家孙小淳教授对田营村的古岩画提出新的推测:“日月祭祀坛”岩画是一种石刻天文图,其圆形结构具有测定季节和时刻的天文功能,是一种日晷。该岩石画的天文意义极其重要,很可能是远古时期的“天文台”。
在“日月祭祀坛”岩画与紫山之间,南阳市绕城高速环线以外,东至田营村沙河组坡地,西至村小学,南至田营村集体林场,北至鳌山 (含山体),便是卧龙区谢庄镇田营公益性陵园所在区域。
它依山就势,枕鳌山蹬关拦,远有塔山、磨山做远应,“紫气东来、 独占鳌头”之说,符合南阳祭祀文化习俗。
文明在宛,慎终追远。田营公益性陵园按照“节地生态、绿色环保”原则,设焚化点、集散广场、公共停车场、管理办公室、公厕、垃圾集中处理点、防火隔离带、供电系统、给 排水系统、绿化、环卫、道路等基础设施基本齐备,并已建设景观、凉亭等文化设施各一处。按照“节地、绿色、人文、科技”的理念建成后,通过文化开发,特殊树种搭配等手段,成为南阳市文化教育基地、生命教育基地和重要短途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