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杀了杨修后,问他的父亲为何瘦了,杨彪轻叹一句,成千古名言
充满纷争的时代,三国乱世,群雄并起。而在这浩瀚的战场上,一个名字凌驾于众多武将之上——曹操。
他的猜忌心理时常成为毁灭一切的导火索,他手下的干将们,成群结队,个个都以其独特的武艺和忠诚之心令人瞩目。
有些干将,也因为曹操多疑的本性,遭受了悲惨的厄运。
杨修被判处死刑后,曹操亲自前去找到杨修的父亲杨彪。曹操面对杨彪,目光深邃而冷漠。
他问道:“见你最近消瘦了许多,为何突然消瘦了呢?”
杨彪望着曹操,眼中满是无奈和痛苦,他深呼吸了一口气,平静地回答了一句话,成千古名言。
曹操又为什么一定要将杨修处死?为什么还要在杨修死后去挑衅杨彪?杨彪又说了什么?
天赋过人,获得青睐
刀光剑影的纷争年代,有一位名叫杨彪的儿子杨修,他出身于名门望族。
年幼时,他便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华和过人的天赋,被誉为少年英才。
即使年纪尚轻,杨修的才气却无法被掩盖。他的机智聪慧和卓越才干引起了权倾一方的曹操的注意。
深知英才难得,曹操毫不犹豫地招揽杨修,并将其任命为自己的主簿。
杨修百折不挠地为曹操效力,以他聪明的头脑和卓越的才能,为曹操从中助力起到了关键作用。
每当曹操面临重要的决策时,杨修总能给出明智的建议,并为曹操解决问题提供有效的方案。
杨修的才能和忠心得到了曹操的赏识,对他大加赞赏。
杨修在曹营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很快就成了曹操身边的左膀右臂,受到了极大地重视。
当时曹操与杨修两人路过曹娥碑,人们的目光都集中在曹娥碑上,上面刻着一句神秘的字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曹操问杨修:“你看,你能猜出来这个字谜吗?”
面对曹操的询问,杨修微笑着,含蓄地回答道:“这个字谜确实非常有趣,难度之大,,我愿意尝试一下猜测它的意义。”
曹操示意杨修暂时不要说出答案。他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挑战,决定自己先试着猜一猜答案。
他仔细思考了数分钟,脑海中闪过各种可能性,然而却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
然而,他并没有气馁,反而感到更加兴奋。他深深吸了口气,仿佛给自己打了个气。
“杨修,等我猜出来之后,再与你对答案。”曹操朝杨修微微一笑。
整整几个钟头过去了,他依然没有找到所谓的答案。
当他走了三十里路后,一道灵光闪过他的脑海,他终于领悟到了这个谜底。
曹操欣喜若狂,不禁将这个答案大声说了出来,“绝妙好辞”。
令人惊讶的是,这个答案正好与杨修心中所想完全一样。
他感慨地说:“猜字谜对我来说的确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我竟然走了整整三十里路才解开这个谜题。看来你在这方面的才干真的非常出众啊!”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语自《世说新语》:“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
为所欲为,使之厌恶
在修建相国府大门的一天,匠人们辛勤努力地建造屋椽和屋桷,以期望能够打造出一道庄重而华丽的大门。
就在这时,曹操亲自前来视察,他的到来让人们心生敬畏和紧张。
曹操走过施工现场,仔细观察着匠人们的工作。在他即将离开之际。
他突然决定在大门上留下一个字,这个字就是“活”。众人都疑惑不解,不明白曹操的用意。
杨修作为曹操的重要谋士,眼光敏锐,立刻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他立刻走到工人们身边,并轻声地建议将大门拆除。
工人们略带困惑地问道:“为何要拆除?”
杨修答道:“你看修的是个门,里面写的是‘活’字,这不就是‘阔’吗?丞相是嫌门太大了,应该改小一点。”
听了杨修的话,工人们恍然大悟,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于是立刻行动重新计算门的尺寸,将其缩小了一些。
完成后,他们充满期待地邀请曹操来看新的门。
当曹操再次来到这里,看到门的新尺寸时。
他满意地点了点头,他询问工人们是谁提出了这个主意,得知是杨修之后,他对杨修更加赞赏不已。
作为一个统治者,曹操需要可靠的谋士来辅佐自己。
他对那些过于直言不讳、锋芒毕露的谋士持保留态度。他知道,这样的谋士会给他带来极大的危险。
曹操明白,一个过于直言不讳的谋士会无意中泄露出他的计谋和心思。
而在那个残酷的时代,这样的暴露将会是极其危险的。他需要保护自己的计划,确保自己的权力地位不受到威胁。
因此,曹操选择保持一定的距离,对杨修采取观望的态度。他出于权谋的需要,决定保持谨慎。
在一次塞北送来的特殊礼物中,杨修发现了一盒精美的点心。这盒点心原本是作为对曹操的孝敬而送来的,一般人都对它敬而远之。
杨修却没有对此顾忌,而是毫不犹豫地取出并开始品尝。
点心的味道香甜,杨修吃得津津有味,心满意足。这个举动却引起了曹操的不满。
曹操本来指望杨修能够以身作则,成为他的得力助手,但杨修的行为却让他感到失望。
他觉得杨修目无曹操的权威,不尊重他为人上位的地位。
杨修似乎没有看出曹操的不悦,而是面带微笑地解释说:“这个点心的名字寓意着一人吃一口小点心。”
曹操听后心中疑惑,不禁问道:“这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杨修侃侃而谈地回应道:
“大人,这个点心的名字虽然看似普通,实则暗含深意。在这个名字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寓意:每个人都应该独自享受自己的欢乐。”
曹操听后微微一怔,内心感到些许不悦。他感觉杨修的解释仿佛是借此为自己的行为开脱一般。
他曾希望杨修能以更为务实和实际的方式为自己解难,而不是这种为所欲为。
此时,曹操对待杨修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他开始想知道,杨修究竟是不是真的明白自己的需求,在紧要关头,能不能给出恰当的忠告。
心中的不满增加了三分,他开始对杨修产生了一丝厌恶。
老牛舐犊,机智回答
一次与张秀展开的战斗中,曹操陷入了一个棘手的局面。
他留意到对方的领地并不广阔,这使他面临一个困境:要不要果断发动进攻?
如果他决定出击,他可能会损失大量士兵,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风险;然而,如果他选择不出击,心中又会感到一丝遗憾。
曹操在默不作声中,深深思考着这个问题。
他明白,这不仅仅是一场局部的战斗,而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战争局势的重要决策。他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权衡利弊。
曹操聚集了他最亲信的将领,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每个人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些人强调保持稳定,以免损失士兵;而另一些人则主张果断出击,以求一劳永逸。
曹操凝视着他的将领们,把他们的话语在脑海里反复回响。他意识到他的决定将对整个军队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也会影响到他的声誉和品格。
这时候,有人前来询问下一步的作战计划,曹操想了想,说了两个字“鸡肋”。
《后汉书·杨震列传》中记载: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
就在大家纷纷猜测的时候,杨修立刻理解了这个命令的含义。
他清楚地意识到,这是一个紧急撤军的信号。毫不犹豫,他立即组织大家开始收拾行李,做好撤退的准备。
其他人对于杨修的行动感到非常不解,纷纷向他询问撤军的原因和意义。
杨修沉着地解释道:
“鸡肋,是指鸡的肋骨。吃起来并没有什么肉,却又舍不得扔掉。就像汉中这个地方一样,宛如一块鸡肋,魏王意图或许是撤军。”
杨修的解释让大家觉得曹操就是这个意思,于是都在收拾行李准备回去。
正巧曹操路过,看到众人的举动后,问他们何意,众人将鸡肋之事告诉了曹操。
谁知曹操大怒,直接以动摇军心的罪名将杨修处死了。
其实曹操虽然说疑心重但是也不至于因为这件事就将杨修处死,还是因为杨修触犯到了曹操的大忌。
主要还是因为:曹操的儿子们曹植与曹丕为争夺魏国继承权的王位而展开了一场恶战。
曹植虽然得到了杨修和丁仪这样的谋士的拥护,但是曹丕却受到了司马懿和陈群的宠爱,这也让曹丕的地位变得更加稳固。
曹植的军师杨修,虽有过人的智慧,但其为人处世的技巧却是不足的。
他为人处世的方式太直率了,以致曹植没有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
于是,曹操对曹植就有了一种刻意的疏离。
曹植的“继位”失利,使杨修处于“两难”的困境之中。而鸡肋这件事就恰恰成了杨秀被杀的导火索。
曹操下令处决杨修后,杨修的父亲杨彪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他心知此事与杨修无关,却不敢有丝毫异议。只能默默地承受内心的煎熬,日复一日,伤心苦痛。
杨彪的脸上逐渐变得憔悴,皱纹深深地刻在他的额头上。
每当他闭上双眼,他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杨修的年少时光,那个聪明机智且心地善良的儿子,如今却被冷酷的现实夺去了生命。
杨彪的心情逐渐变得沉重,他不再关心世事纷扰,只希望有一天能与杨修在黄泉之下相见。
他深深地明白,杨修的离去对他来说是一道永远无法弥合的伤口,他愿意将这份痛苦背负终身。
一次,曹操来到杨彪的面前,见他瘦弱不堪,好奇地问道:“你为何瘦成这样?”
杨彪心中升起一股怒火,但他知道不能对曹操大声抱怨,只能忍气吞声。
他叹了口气,含苦着说:“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后汉书》:后子脩为曹操所杀,操见彪问曰:“公何瘦之甚?”对曰:“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操为之改容
老牛舐犊,其实就是比喻父母爱子情深,这个比喻自此流传开来,成为千古名言。
这句回答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既表达了杨彪的父爱之情,又巧妙地避开了直接批评杨修的言辞。
杨彪没有在回答中指责儿子,而是通过将责任归结于自己,既表明了他对儿子的深爱,又避免了将曹操激怒的可能。
这样的回答既合情合理,又不会对任何一方造成伤害。
杨彪的回答向曹操展示了一个真正的父亲,一个愿意为儿子承担所有责任的人。
面对如此高尚的品德,曹操无法再对杨修落井下石,只能感到自身的愧疚和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