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读懂了刘邦的格局,早晚能改变命运
作者:洞见ciyu
一个人能修得多少气量,就能赢得多少人心。
公元332年正月,后赵开国皇帝石勒大设宴席。
酒兴正浓时问大臣徐光:我相当于自古以来开创基业的哪一类君主?
徐光回答:你可以和汉高祖刘邦相比。
石勒听完摆摆手,人怎能没有自知之明,我遇到汉高祖,只能俯首称臣,与韩信、彭越一起争着当他的大将,为他效力。
徐光又说,那汉光武帝,你可以比比。
石勒点头道,光武帝,那我就不服气了,我可以跟他决胜千里,鹿死谁手未可知。
“那曹操、司马懿呢?”
石勒不屑地说道:他们只会欺人孤儿、寡妇,我看不上。
刘邦让石勒如此敬佩,是因他起于阡陌,成于帝王,以一个底层混子的身份开启了大汉盛世。
纵览刘邦荡气回肠的崛起生涯,你会发现,他之所以能成大事,在于他有容言、容人、容事的格局。
01
容言
一直以来,刘邦都很鄙视儒生。
儒生陆贾老是在刘邦面前引用《诗经》、《尚书》里的话。
有一天刘邦终于忍不住了,破口大骂:老子是在马上打下的天下,哪里用得着《诗经》、《尚书》。
陆贾反驳道:在马上得天下,难道可以在马上治理?商朝汤王、周朝武王都是逆上造反取天下,顺势怀柔守天下。
刘邦有些不耐烦了,把眼睛瞪得溜圆,又要张嘴骂人。
陆贾接着鄙夷说:当然,跟您说这些久远的历史您也听不明白。不过您知道秦朝为什么如此强盛却只有十五年的寿命吗?
刘邦眼睛一亮,顿时来了精神:来人,上茶,这正是我也很想知道的地方。陆先生,还请你不吝赐教,我刘邦洗耳恭听。
之后,刘邦便命陆贾著书论述秦亡汉兴、天下得失的道理,以资借鉴。
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
良言一句值千金,刚愎自用的人弃之如履,不把别人的建议当回事;从善如流的人,却能字字入耳,句句入心。
无论黯淡低迷时,还是烈火烹油时,好话坏话都能听进去,我们才不会走了死胡同、撞了南墙犹不知。
司马迁评价刘邦:高祖为人,好酒及色。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入主咸阳。
咸阳宫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宫殿内有堆积成山的金银珠宝,后宫中有如云的美姬。
刘邦逐一欣赏过去,流连忘返。
樊哙、张良劝阻道:秦朝之所以灭亡,正是因为奢靡享受,如果你贪图享乐,恐怕会成为昨日之秦。
一语惊醒梦中人,刘邦硬生生地刹住内心的冲动。
满堂金玉一律不取,三千佳丽一概不碰,并且跟百姓约法三章。
后来,军队井然有序地还军灞上时,全街百姓箪食壶浆,夹道送迎。
中国古人常说:闻过则喜。
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表示欢迎和高兴。
观人易观己难。
我们经常如入暗室,有错难以自知。
若固执地否定别人的诤言、劝诫,就会失去许多改正的机会。
层次高的人,以他人之言,琢己璞玉,善从别人的言语中去审视自己。
02
容人
刘邦称帝后,与群臣们总结经验教训。
我为何能夺天下,项羽又为何会失天下?
群臣众说纷纭,各执一词。
最后,刘邦盖棺论定:自己手下能人无数,张良运筹帷幄,萧何安邦治国,韩信行军打仗,这是我能得天下的原因。项羽却连一个范增都不能容下,岂有不败之理。
看不惯别人的毛病,挑剔别人的瑕疵,只会逼得自己孤军奋战。
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脚下的路也会随之越走越广阔。
有一次,周昌有事要汇报,却见刘邦正与戚姬亲热。
周昌见状,赶紧退了出来,掉头就跑。
刘邦却把周昌按倒在地,骑在周昌的脖子上,问道:你看我是一个怎么样的皇帝呢?
周昌恼怒说:你跟夏桀、商纣没什么区别。
换成任何一位帝王,听到有臣子把自己比作夏桀、商纣,必然是勃然大怒。
刘邦起先也是一愣,但旋即哈哈大笑起来,并马上放了周昌,从此“尤惮周昌”。
深山毕竟藏猛虎,大海终须纳细流。
一个人能修得多少气量,就能赢得多少人心。
当我们胸中可容万仞,肚中可撑船,遇到的所有人,都是自己的摆渡人。
刘邦派韩信征战齐地,在势如破竹攻破齐地之后,韩信写信邀功请封“假齐王”。
可当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住在荥阳,形势危急。
韩信不赶紧驰兵来援,解荥阳之急,反而想挟功称王。
刘邦读完信,一开始破口大骂。
但后面却大手一挥,很是慷慨地说道:平定诸侯,有大功,做就做真正的齐王,何必做假齐王。
这一下就稳住了韩信。
项羽派属下去规劝韩信,让他反汉与楚联合。
韩信的谋士蒯彻也认为天下格局的关键在于韩信手中,劝他自立为王,与项羽、刘邦三分天下。
韩信却回答道,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兵。
脱衣给我穿,分食给我吃,对我言听计从,我是不会背叛他的。
刘邦的容人格局,让韩信不至于反戈一击。
陈寿在《帝王世纪·汉高祖论》谈到刘邦能问鼎天下的原因之一,在于他能聚天下英雄。
“羁勒英雄,鞭驱天下;或以威服,或以徳致,或以义成,或以权断。”
一人之力有穷尽,揪着他人的问题不放,只会把贵人越推越远,再没有谁帮自己搭桥铺路。
03
容事
楚汉战争特别有意思。
项羽赢了无数次,却输在一场战略决战上。
刘邦输了无数次,却赢了最后一场战略决战。
在垓下之围中,项羽兵败,率八百兵马突围,到乌江江畔时,楚骑最后只剩下二十八人,几乎全军覆没。
乌江亭长劝项羽先渡过乌江,日后东山再起。
若是项羽能听劝,天下归属未可知,因为江东还有数十万子弟兵,可卷土重来。
项羽却过不了这一个坎,耿耿于怀这次的失利,以自刎的方式葬送了宏图霸业。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没有谁能一路高歌猛进,有苦难,有委屈,这些都是来筛选区分胜者和败者的。
难关,没渡过去是天堑,渡过去就是垫脚石。
刘邦也有过这样狼狈不堪的经历。
还定三秦之后,刘邦挟诸侯联军一路攻进项羽的都城彭城。
此时的项羽正在北上伐齐,他得知楚地尽失,便亲自率三万骑兵直奔彭城。
刘邦不以为然,毕竟项羽区区三万骑兵,与联军兵力悬殊,且长途奔袭,人乏马饥,战力定不及自己。
所以在占据彭城的这几天,刘邦每天都置酒高歌。
可没料到,项羽的三万骑兵势如破竹,一上午就将刘邦手下数十万诸侯联军消灭殆尽。
刘邦开始没命地狂奔,最后侥幸西逃。
彭城一战后,刘邦遭到了自起兵以来的更大的惨败,父亲及妻子都被俘,众诸侯也纷纷背汉向楚。
刘邦没有一蹶不振,反而开始自我反思,认为自己太过轻敌。
他还做了一个颇有气魄的决定,把函谷关以东的土地作为奖赏,寻找能够与其一起打天下的人。
最后,刘邦步步为营,拖垮项羽,赢得天下。
项羽只盯着一时之胜,一时之败。
反观刘邦,从不在意暂时的起落沉浮,着眼之处便是全局。
这两者决定了他们各自的成败。
登顶之路,命运会布危局、设险关,不会轻易允许一个人直抵山巅。
但一个人的成事格局就在于此,你对待成败的态度,就是你能到达的高度。
▽
虽然刘邦是混迹在底层的街溜子,但是他能容下善言恶言,容下各种人才,容下数次溃败,最后用七年的时间成就帝业。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有言: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当你如巍峨高山,如浩瀚大海,容得下一切可以让你成长的人和事,这便是一种境界和格局。
点个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