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九卿是什么时候形成的,班家三人如何制成《汉书》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个“关注”,既能有很好的体验,还可以有不一样的参与感,谢谢您的关注!
前言
三公九卿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 *** 高级官职,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下面设置九卿。
三公九卿的渊源
三公九卿的渊源,往往被认为发轫于商代,形成于周代,至秦汉时期确立了三公九卿的基本模式。商代正式出现了三公,其三公地位对人而不对职,即确定三个德高望重的人为行政核心,而并未出现对官职的确认,其下也无明确的九卿,却有百僚庶尹。商代行政体制虽不如后人所认为的那样完备,但已初具后代王朝中央 *** 的基本架构。这时已确指职务:或认为是太师、太傅、太保;另一说法是司马、司徒、司空。三公以下亦无明确的九卿规定。
秦初立此制,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三公的职责如下:丞相,更高行政长官,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太尉,总揽全国军事,但日常并无军权,战时军令则由皇帝发出,且以节符为调兵凭据,故军权实际掌握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辅佐丞相处理国政,并负责监察百官,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
三公九卿的政务及事务
九卿分管各条具体政务或事务:奉常,掌管宗庙礼仪,掌历法典籍的太史令,掌宫廷医药的太医令,以及掌经学传授的博士等,均为奉常属官,其地位很高,居九卿之首;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和皇帝侍从,其属官有掌议论的大夫等;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其下有宫车、司马等属官;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廷尉,掌管司法审判;典客,掌管外交和少数民族事务;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
秦统一六国后,看重兵权掌控,故三公之中未设太尉,兵权由皇帝直接掌握。三公九卿经历西汉至东汉,名称上出现很大的变化。西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哀帝元寿二年(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汉武帝频繁对匈奴用兵,新置大司马掌管军事。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年),改大司马为太尉,从此常设,位居三公之首,自此三公名称改为:太尉、司徒、司空。
西汉初年不见九卿名称,宣、元时期,九卿称谓常出现在诏书中,然《汉书》中却记载九卿的称谓,分别为太常、光禄勋、太仆、廷尉、大行、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卫尉、执金吾、右内史、左内史、主爵都尉、太子太傅等。将九卿确定为九种官职,则始于新莽政权。东汉的九卿官职分别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魏晋以后九卿多同于东汉,廷尉偶称大理。
三公九卿 *** 为我国古代很长时期内采用的中央行政体系,其运行方式主要分为权力中枢和行政主导。秦王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权力中枢,御史大夫监察官员的地位空前提高,政治分工的具体化导致了权力制衡机制的形成,从此行政、军事、监察被认为是国家权力的三项最主要职能,从而确立了三公九卿制的基本模式,奠定了中国君主专制社会中央行政体制的基本格局。
这虽然一定程度上形成三权分立的格局,但事实上在权力中枢机构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行政。这并非因为军事和监察不重要,而是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都需要行政的干预,从而确定了丞相以及后来的司徒崇高的地位。除大规模战争外,军队主要作为威慑力量存在,所以太尉在秦以及西汉时期虽然地位崇高,但职权却极为有限,只是到东汉以后才开始侵夺司徒权力,职权才有所扩大。
监察机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它不是施政机构,而是作为派生机构存在,东汉以后改称司空,作为三公序列,也处于丞相群体中,监察百官的权力主要移交以御史中丞为首的御史台。秦、西汉前期,丞相是权力中枢的首脑,虽然武帝时设立中朝,东汉设立尚书台以削弱相权,日常政务均由尚书台管理,但行政的主导作用未变。
三公九卿随着历史的发展,其权力逐渐被削夺,三公九卿制最终完全被三省六部制取代。宫廷近侍成为侵夺三公九卿权力的先驱,秦立此制后,车府令作为太仆属官,然赵高任此职时,因深受始皇帝的信任,故能以近侍身份驾驭行政首脑李斯,发动沙丘政变。汉武帝设立中朝官,侵夺三公九卿权力。其中最突出的为尚书一职,至东汉成立尚书台,对三公权力的削弱更为严重,所谓“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综上可见,从西汉武帝迄东汉末,中央行政体制运作的重要特点,就是由宫廷近侍组成的权力中枢机构和执行机构取代制度化的三公九卿制的中央 *** 机构,这一权力转移过程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加强了两汉时期的皇权,还在于它为后代皇帝强化皇权提供了一个可以效仿的统治模式。
《汉书》的形成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班昭兄妹编撰,是中国之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是继《史记》之后出现的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其史学成就历来为史家称赞,然而其撰写过程却极为艰辛,经历了班彪、班固、班昭两代三人前赴后继方才完成。
班彪出生于汉代儒学世家,在知识传播极为困难的时代,其受家学影响颇深。以西汉末年,政局混乱,班彪为避战火,辗转流离至天水,投入隗嚣帐下,在光武帝平定关中基本稳定天下局势后,他试图规劝隗嚣依附汉室,作《王命论》以讽谏,终未能如愿。此后举家搬迁至河西(今河西走廊一带),依附于大将军窦融,并劝窦融投降光武帝。班彪至光武帝建武三十年(54年)死,未能完成这一事业,然他的努力最终激发班固编写《汉书》。
班固,建武二十三年(47年)前后进入洛阳太学读书,班彪死时还乡治丧。得知其父撰写《后传》未成,乃有志于完成父业,于是开始着手撰写《汉书》这部皇皇巨著,这时的他才23岁。永平五年(62年),有人上书告发班固私修国史,因此获罪下狱。其弟班超乃赶赴洛阳,上书汉明帝,为其辩白。与此同时,班固书稿亦被上交,明帝览阅后深佩其才能卓著,赦免其罪并任其为兰台令史。
兰台为汉朝皇家藏书之地,文献典籍浩如烟海,这为班固以后完成《汉书》创造了条件。随后他升迁为郎,典校秘书,汉明帝命其将《汉书》未完部分续写完毕,从此他一连撰史20余年。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将军窦宪出击匈奴,班固任中护军,参与谋划。窦宪此次出击匈奴获得大胜,在燕然山刻石表功,其文即为班固所撰。
此后数年,他一直在窦宪幕府任职。窦宪以外戚掌权,把持东汉朝政,更兼战胜匈奴,益发气焰熏天。然好景不长,汉和帝日渐成年,对窦氏家族把持朝政不满,于是利用宦官势力颠覆窦氏家族。窦氏灭门以后,班固亦因此受到牵连,被关狱中,不久病死。直到他死时,《汉书》仍有八表及《天文志》未成,这一事业随后又为其妹班昭继承。
班昭自幼受家学熏陶,才识卓著。嫁同郡曹寿,早寡,人称曹大家。她文学才能卓著,班固死后,和帝因《汉书》未成,命班昭参阅东观藏书续写,从此完成了班氏家族两代人前赴后继数十年的事业,也造就了一段史学佳话。她利用当时汉朝的国家藏书,及班固遗留的散乱稿件,在原稿基础上补写了八表,与此同时,和帝又命当时的天文学家马续为《汉书》撰写《天文志》。至此,这部《汉书》,历经40年的编撰工作,终告完成。
《汉书》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首先,《汉书》开创了后世断代修史的传统。自秦确立君主专制体制以来,中央集权愈演愈烈,皇权的神圣成为不可触碰的领域。这就为史家修史带来障碍,时人不敢妄议当朝政治,《汉书》的完成,为后世隔代修史创造了范式。其次,在编纂体例方面,对《史记》纪传体的沿用也确立了后世修史的体例。
纪传体从此成为后世两千余年不论是私修史书还是官修史书,最为成熟的体例。更重要的是,《汉书》在《史记》基础上新增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其中对西汉一代的社会文化、政治制度等的记载,成为后世了解西汉的重要材料,《地理志》的开创,对后世影响尤为显著。由于这些增补,使《汉书》比《史记》更加完备,从而提高了《汉书》的史料价值。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历史三百题》,页219。
《中国古代历史三百题》,页221。
《中国古代历史三百题》,页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