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防御最严的地方在哪?里外六重,想进来不易,想出去没门
山西境内的万里长城与三十二长城
本文作者 倪方六
长城又上热搜了,具体说,是山西境内的“三十二长城”。
如果不是央视等媒体曝光了三十二长城被毁一事,可能不少网友都不知道这个地方。
这段长城,位于山西省右玉县杨千河乡境内,在三十二村附近。
三十二长城所在的三十二村路牌(网友拍)
就在上月(8月24日),图工地运输方便,不用绕道,两民工将三十二长城遗址,扒了一个大口子。
早些年这地方已是一个大豁口,这两名民工索性用挖掘机,把豁口再挖大一点。
各位可以看看下面这张由当地警方发布的现场图片,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三十二长城遗址被破坏现场(当地警方图片)
三十二长城(网友拍)
无知啊,没有一点文物常识和保护意识。
这里是山西境内保存较完整的长城和烽火台遗址,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三十二长城一线为山西和内蒙古的交汇处。
这地方很特别,在过去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
长城北,就是茫茫塞地草原,多为少数民族控制;长城南,就是历史厚重的农业地区,为中原朝廷所控制。
到现在,这里都很壮观,是非常值得去看看的旅游佳处,在很多驴友自发驾车前往。
三十二长城(网友拍)
三十二段长城在当年是很出名,自然雄浑辽阔,地势得天独厚,既有人文,又有自然,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研究价值。
万年长城,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
特别是到了明朝,长城继续得到修建和使用,是历代最长的,在卫疆保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万里长城
山西呢,素有“表里山河”、“最为完固”之誉,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从战国至清朝的二千余年的历史中,历朝历代都重视山西境内长城的修筑。
1949年以后,山西省文物部门曾做过不只一次的深入调查。
据统计,历史在山西境内修的长城长达3500多公里,分布在全省9市、40余个县(区)境内。
现在较完整的城墙和遗迹,尚有2500多公里。其中,就包括被破坏的三十二长城。
山西境内修筑最早的长城,为战国长城,为赵肃侯所筑,此即史书记载的所谓“起长城”。
赵长城为当时诸侯国之间的防御性工事,同时也是为防御北方匈奴等少数民族向南侵犯,故旧时称为“拒胡长城”。
山西境内长城遗址
赵长城,在山西境内东起河北省浃源北界、蔚县南界之间的飞孤口;西行入灵丘、繁峙,经应县、山阴至代县的雁门;向西南入宁武、五寨、岢岚与岚县交界处、兴县,至佩德县黄河岸边止,全长300多公里,现存残迹约50公里。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对赵长城重加修葺,成为秦万里长城的一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对山西境内这段赵长城,学术界是有不同看法的,有的认为不是赵长城。
汉朝为防御匈奴的袭扰,继续修筑长城。
西汉武帝刘彻,在广灵县一带修筑过长城;东汉光武帝刘秀,在阳高、大同、左云、右玉一带修过长城,史称“筑亭障”,长城150余公里。至今,这一带的烽堠密集,遗迹尚存(见下图)。
此后的北魏、东魏、北齐都在山西境内修过长城。
长城上的烽堠,见红圈内
三十二长城(网友拍)
在北方蒙古人建立中原朝廷——元朝诞生后,长城的作用下降,甚至消失,并没有再修筑过。
但元灭明兴,万里长城再度显示出其重要的边防价值和功能。
元朝虽然灭亡了,长城以北的蒙古人势力并没有肃清,他们一直在做“大元复兴梦”,如秦汉时一样,中原朝廷的北疆不断地遭到他们的袭扰。后来满清人的先祖女真兴起,更对明朝构成极大威胁。
怎么办?大明王朝重祭西汉武帝的治疆手段,动用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对包括山西在内的长城,进行大规模修筑和扩充。
明万里长城沿线设置了九个边防重镇,其中,山西境内设有“大同边”和“太原边”两个重镇。
大同边属于“外边”,管辖的长城全长330多公里。东起天镇的镇口台,经阳高、大同、左云、右玉、平鲁,直抵偏关的鸦角山,这一段为明朝的外长城,俗称“外边”。
这次被破坏的三十二长城,就属于外边。
三十二长城(资料照片)
太原边属于“内边”,也称“山西边”,管辖的长城段全长约800公里。西起保德县的黄河岸边,经河曲、保德、偏关、老营堡、宁武关、雁门关、平型关、固关,沿太行山南行,经黄榆岭、黄泽关到壶关。
这段长城因其位于宣府、大同边城之内,故称“内边”。
内长城筑于崇山峻岭之中,悬崖峭壁之上,蜿蜒起伏,非常壮观,是明长城中防守最为严密的一段,当然也最坚固。
内长城中最为网友熟知的,大概要算雁门关、平型关了。
雁门关,墙垣设置多达25重,古称“九塞尊崇之一关”,现在被誉为“中华之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
具体地点位于山西忻州代县境内,在县城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边外三关”。
平型关,在忻州繁峙县境内,靠近灵丘县,平型岭脚下,古称瓶形寨,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修筑。
此关名为现代网友熟知,我想更多是因为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场战斗:1937年9月25日, *** 领导的八路军平型关、灵丘间,首次集中兵力,伏击日军,取得成功,军史上称为“平型关大捷”。
满清人入主中原,建立清朝后,长城便失去了其本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基本上不再修筑长城。
三十二长城(资料图)
山西境内唯一清朝修的长城,长度有限,位于石楼至青县一段,系同治年间修筑。据碑文记载,主要是为了防止反清的捻军过来。
可以说,清朝修的这段长城是中国长城史的尾声和绝唱,此后再不见修筑长城的记载。
事实确如此,到现在,长城成了文物,成为保护对象。
三十二长城(网友拍)
山西境内的明长城很有特点,很有讲究。
修筑时因地制宜,墙体结构丰富,有条石墙、块石墙、砖墙、夯土墙等多种类型。
大同边地处黄土高原,境内长城大多为黄土穷筑。别以为土墙就不结实,不牢固,修筑时比砖石的要求还高,要夯打的。
土长城(三十二段)
所以,土长城结构密实,台面光洁,夯层清晰,被誉为“紫塞”。
被破坏的三十二长城属于大同边管辖的夯土墙——如果是石墙或砖墙的话,恐怕那两位民工也不敢扒。
三十二长城烽堠(网友拍)
有长城就有烽堠。
长城沿线的堡寨之间筑均有烽堠,这些相隔有距的烽堠,组成了长城严密的防御体系。
烽堠为报警的墩台建筑,一般建于山岭的高处,夯土筑成。烽堠的平面大多为方形,底边宽10~15米,高3~4米,有的高达10米。
长城烽堠(现代复建)
烽堠上建有雉堞和木结构的瞭望室(台),台上积薪,有警报时日间焚烟,夜间举火。
这种报警手段,在冷兵器时代比今天的无线电通知还有效,沿用了两三千年。
凡长城经过的险要地段,都会设有关隘,建有营堡和关城。
山西内长城的偏头关,东连鸦角山,西接黄河岸,地理形势十分险要,为明朝太原边总兵驻地,有“三关重而偏关尤重”一说。
三十二长城(网友拍)
内长城防守严密,有大边、二边、三边、四边、黄河边、内边之分,共有六重,想进来不容易,难上加难;想出去没门,全身而退不可能!
这一带的敌情瞭望台,有的高达20米,有现在的七层楼房高。墙体多用条石筑基,青石南墙,台上每面设有4-5个射孔,18个藏身掩体,号称“九窟十八洞”。
这里虽然不是最险峻之处,却是万里长城防御最严的地方,也是工事最坚固的地方之一。
三十二长城(网友拍)
有关明山西境内的长城就说到这里。
但不论怎么说,破坏三十二长城是最不应该的。
破坏者会被严惩,但当地文物管理部门和段位责任人在此事上也应该反省吧!
据我了解,山西境内还有别的地段也曾被破坏,而且,其它省份也时有破坏长城遗址现象,这可不是小事哟!
都说保护长城任重道远,还真是这样。
三十二长城附近修了水泥路(网友拍)
自驾驴友在三十二长城遗址拍照留念(网友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