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主张必占荆州,庞统认为荆州要弃,两人的军事水平高下立见
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司马徽
古人云“时势造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在这样一个烽火连天的时代出现许多英雄人物,他们都在战场之上、帷幄之中书写着自己的传奇。
谋臣领域中,曹魏的曹操有郭嘉和荀彧,东吴的孙权则有鲁肃和周瑜,蜀汉的刘备则同时得到了诸葛亮与庞统,虽然同为谋臣但诸葛亮、庞统的热度却要比前着多。
一直以来,世人对庞统、诸葛亮二人的才华孰强孰弱各有平定,司马懿认为诸葛亮是天下奇才,可诸葛亮又认为“庞统之才十倍于我”,或许两人的才华不相上下吧。
值得一提的是,在荆州这个问题上他们却发生了分歧,各自观点的正确与否也在后期得到了验证,高下之分立见。那么,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刘备得卧龙与凤雏
官渡之战后,刘备、袁绍被曹操打得大败,袁绍回到了自己北方的地盘不再想逐鹿中原,刘备则投奔了南方的刘表驻扎在新野小城猥琐发展。
在此期间刘备遇到了隐世高人司马徽,他向刘备好心推荐了两个人,如此也就有了历史上知名的一句话:“此间自有卧龙、凤雏,二者得其一可得天下......”
大致意思就是说荆襄之地隐藏着诸葛亮、庞统两位大才,你若是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可以邀请他们来相助。不过,当时的诸葛亮并没有把这句话放在心中,直至徐庶再度推荐诸葛亮才有了后来的三顾茅庐。
话说,新野之战徐庶帮刘备击败了曹操,曹操则抓了徐庶的母亲作为要挟,无奈之下徐庶只能离开刘备,临走之前告诉他诸葛亮在卧龙岗,他的才华十倍于我,你可以邀请他出山相助。
听到徐庶这么说刘备便踏上了求贤之路,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三次出入南阳卧龙岗,之一次没见到诸葛亮,第二次也没有见到诸葛亮,直至第三次才见到本人。
两人在草庐之中高谈阔论,诸葛亮一篇《隆中对》折服了刘皇叔,皇叔泪眼婆娑请其出山相助,诸葛亮再三推脱后最终还是答应了,两人的合作就此拉开了序幕。
相比于和诸葛亮的友谊,刘备与庞统的相交更坎坷!庞统原本是想要投靠孙权的,为此他还给东吴献上了连环计(把船连接到一起),可是孙权却因为他长得丑将其赶走了。
经过介绍庞统来到了刘备处,刘备刚见到庞统时也感觉他其貌不扬、性格乖张,不待见的情况下随便安排了一个九品芝麻官,也就是耒阳令。
庞统郁郁不得志每天不理政务,这件事情被刘备知道了,就派遣张飞去处置他。不得不说,庞统狂傲有他狂傲的资格,短时间内便将积压三天的政务一股脑处理完了。
张飞被庞统的才华所震惊,于是便向刘备举荐了他,后者此时才知道耒阳令就是凤雏庞统,于是乎便将其提拔为副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一起为自己出谋划策、编练军队。
自庞统入了刘备的帐下,很多军机要务他与诸葛亮几乎都是保持统一的意见,但在荆州是占还是舍的问题上,两人的观点却是天差地别大径相庭。
《隆中对》诸葛亮认为必占荆州
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时,两人的之一次谈话便是围绕荆州展开的,诸葛亮在自己的《隆中对》中明确指出荆州的重要之处:“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
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诸葛亮认为荆州有着汉水之利,再加上土地非常的肥沃,是一个作为根据地的好地方。
同时,荆州又是南方的交通要道,向东可以与孙权交好,向西可以与巴蜀来往,向北又可以直指曹操。
未来若是天下大势有所变动,那么就是你(刘备)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时刻,到时你就可以“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总的来说,诸葛亮的《隆中对》为刘备构建了一幅宏伟蓝图,而其中的要点便是“占据荆州”,以这个地方为跳板不断向四周扩张,如此才能够成就一番大业。
荆州是一块富饶的土地,既可以提供打仗所需要的粮草(是粮仓),又可以提供打仗所需要的兵马(兵源补给地),而且还易守难攻、四通八达,很显然诸葛亮的《隆中对》没有任何错误。
事实也证明,后来刘备的事业的确是按照诸葛亮既定的方向发展的,以荆州为跳板进而占据益州、西川,随后又击败了汉中的张鲁,与曹操、孙权形成了三足鼎立之态。
既然诸葛亮“必占荆州”的策略是对的,而且现实中还得到了一定的验证,为何庞统又要劝说刘备放弃荆州呢?他有着怎样的理由与见解。
庞统认为“舍弃荆州”的理由大致有两点,其一赤壁之战后荆州早已不是往日的荆州了,战火将此地的烧的荒芜残败,人才流失殆尽,称不上是一个良好的基地。
其二刘表时期的是荆州是铁板一块,但赤壁之战后荆州之地分为了三个部分,曹操占据的襄樊、孙权占据的地区以及刘备占据的南郡、长沙等四个地方,这是一个四战之地难以有大的发展。
蜀汉的实力本就是三方势力中最弱小的,要是想要继续占领荆州必然需要派大量的士兵驻守,如此一来又怎么去扩张事业呢?与其如此还不如舍弃荆州,专门去巴蜀一带发展。
如此一来,既能够获得孙权的好感继续维护孙刘联盟,也不用将为数不多的兵力分兵两处,而且相互之间还不能驰援,这是一个隐藏的大危机。
庞统说得有道理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隆中对》的前后荆州发生了赤壁之战,这一战过后天下大势早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制定的既定策略自然也需要变动。
可惜的是,刘备才是蜀汉的带头人,诸葛亮才是蜀汉的之一军师,庞统只能够听从两人的命令,依旧是继续占领荆州并向四周扩张土地。
庞统的远见
荆州必占与舍弃荆州到底谁对谁错呢?刘备事业快速上升期看不出来,但在他事业遇到阻碍的时候,这个问题中存在的“雷”就被爆了出来。
刘备入西川的时候庞统死在了战场上,他打西川的时候兵力开始出现不足,于是乎便让身处荆州的诸葛亮入川,并带走了荆州的一部分兵力。
原本荆州的守军就不多,如今被诸葛亮带着了一部分入川,导致此地的军事力量更弱。再加上因为“借荆州”一事,蜀汉与东吴的关系闹得很僵,使得后者与曹魏暗中结盟。
换句话来说,这一时期的关羽不仅要同时面对曹魏、东吴双方人马的威胁,而且可用的兵力比以往更少,远在西川、汉中的蜀军短期内根本无法救援,可想而知其中的难度有多大。
很显然,庞统之前所担心的事情正在发生,荆州这块蛋糕曹操、孙权从来没有放弃过,以至于酿成了后来的惨剧,也就是《三国演义》中关羽大意失荆州一事。
刘备攻打汉中期间,关羽放弃防守攻打樊城或许战略上有失,但荆州的丢失不全是关羽的责任,在绝对的实力差距和欲望面前,任谁来守荆州都守不住,丢失只是早晚的问题。
从军事角度上来说,形势比他人弱还要分兵,这无疑是兵家大忌。荆州之战的失利不仅让刘备失去了关羽这位大将,还失去了东吴这一个盟友,曾经的盟友如今拔刀相向,也才有了后来的夷陵之败。
刘备的家底在这一战全部被败光,落得个白帝城托孤的悲凉结局,东吴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是惨胜,唯有远在北方的曹操坐收渔翁之利。
曾经,庞统刚刚进入刘备的麾下时,诸葛亮曾说“臣愿意将这军师之位让与庞统”,或许这是诸葛亮的一种自谦说法,但单论军事眼光与才华他的确比不上庞统。
诸葛亮有萧何、张良之能,能够从大局观着手,可是却缺少韩信之才,尤其是战场临变、动员的能力,这一点在马谡失街亭的问题上也能够看出来,如此重要的地方居然让一个纸上谈兵的人去驻防。
庞统刚好就弥补了他这一点,无论是在荆州的问题上,还是在取西川的问题上(上中下三策取西川),他都根据时局的变化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奈何刘备都没选择他更佳的方略。
不舍弃荆州丢了关羽,不选择上策直接占据西川损失了庞统,可悲可叹。战略虽然很重要,但战场上的战术更重要,随机应变因势利导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所以说诸葛亮、庞统的才华虽然不分上下,但在军事才华上,尤其是荆州的问题上,庞统的见解多少要高于诸葛亮一些,毕竟天时、地利、人和时时刻刻都在变化。
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