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晚清帝国的财政收入多少?为什么出现财政困难?钱都去哪儿了?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9-09)410

自始至终,清 *** 都没有动员起全部力量,征用到足够的钱款。

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焉。作为一个领土广袤,资源富足的庞大帝国,清帝国的灭亡与以往的封建王朝相比,也蕴藏着更深层次的经济原因。在王朝末期,新的经济因素不断出现,激增的财政收入如同一剂美味的毒药,既加速了近代化进程,也 *** 着军阀政客的野心,为清朝的覆灭埋下了隐患。在此让我们以史为鉴,回顾这个庞大帝国的财富都去哪里了?

早期清代财政体制

首先必须要提到清代的几大赋税来源,清初的主要税赋项目有田赋、盐课、漕银、杂赋几项,还有一些临时性收入,例如捐输和报效银,即国家需要钱财时来自豪强巨贾的捐赠。

清朝前期财政收支主要以量入为出为准则,总体而言盈余较多。嘉庆道光之前,财政仅在支出时分为起运与留存,收入则统一。可以说并不存在真正的地方财政,中央地方府衙经费均纳入国库系统,经户部核准支用,事后以奏销审核。但这样一个看似井然有序的财政体制,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到来,一切都改变了。

*** 战争后的财政危机

*** 战争后,清 *** 既赔了钱,又赔了面子。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从天上掉到地下,从文明变成野蛮,从光明变成阴暗。但顽固的满清统治者仍然自信的认为,这点赔款不足以动摇国本,直到他们终于意识到一个棘手的难题——没钱了。

随着中国大门的打开, *** 疯狂涌入,英国对华贸易只用短短几年便扭转了逆差,与之相伴的则是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中国本就缺银,作为硬通货的白银净流出,无疑会造成市场秩序极大紊乱。使得银贵钱贱的趋势不断加深,1835年一两银合制钱1420文,1850年即涨至2230.3文,使得国内工商凋敝,税收锐减。

屋漏偏逢连夜雨,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让本就拮据的财政更加雪上加霜。太平军定都天京后,切断了供给京师的大动脉——漕运,其后又转战各地,严重破坏了清廷的经济基础。浩繁的军费开支终于让清 *** 难以为继,开始想法筹钱了。

广开财路

为筹措钱粮,清 *** 想尽办法。看得见的手段有加派田赋、漕粮、盐课,或者是勒令捐输,又或者是加征新税,如 *** 烟税。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征收厘金,这是清 *** 敛财的一大发明。1853年,为筹措镇压太平军军饷,清王朝在扬州设局劝捐,因其具有因地制宜的便利性和高效的敛财效率,此后厘金制度迅速风行于全国。厘金最初一般分行厘(活厘)和坐厘(板厘)。前者为通过税,征于转运中的货物,抽之于行商;后者为交易税,在产地或销地征收,抽之于坐贾。捐局系统庞杂,且厘捐名目繁多,见货即征,不问巨细,举凡一切贫富人民自出生到死亡,日用所需之物,无一不在被课之列。对工商业造成极大抑制,严重摧残了商品经济发展。

看不见的手段就更是五花八门,比如征收赋税时以银代实物,又比如发纸钞,制大钱,规定以含铜较低的大钱兑换更多制钱。其主要的目的就从市场上搜刮更多财富,其结果就是市场上银贵钱贱的趋势进一步加深,物价飞涨,百业凋敝,人民生活更为困顿。

但清 *** 实际上却很难收到足够的赋税,其主要原因即在于地方做大,中央难以控制。太平天国虽被镇压,但以湘淮系为主导的地方督抚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其显著表现即是财权向地方的转移。战时为便宜行事,清廷准许统兵大员自行筹饷募兵,曾国藩首先自设粮台,庶务皆出将帅一人意旨,之后个例渐为常例,临时变成常设,善后局、报销局、筹款局、支应局等一并出现。以独立的财权和兵权为倚仗,地方势力羽翼渐丰,深刻的影响了中国近代政治格局。

财政危机的进一步深化

但即便如此,依然入不敷出,清 *** 的财政支出节节攀升,特别是军费,甲午之后,清 *** 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新式陆军。庚子之后,清 *** 军费更是进一步猛增,筹建陆海军,都是相当烧钱的。战前的军费预算是3600万两,到宣统三年已达到1.37亿两。

其次便是赔款,甲午战争赔款2亿两白银,庚子赔款 4.5 亿两白银,加上一些其他条约赔款,中国应偿付本息总额巨大。清 *** 虽曾多次下令“开源节流”,可实际上“开源”愈广,“节流”却是难见。

为堵上这么大的口子,清 *** 曾三次大规模发行公债,分别是光绪二十年的息借商款,二十四年的昭信股票和宣统三年的爱国公债。分别是为了筹集甲午战争军费、支付对日赔款及镇压辛亥革命。清 *** 试图仿效近代西方国家发行公债以筹集资金,但实际上老百姓并不买账。一次次的战败和无休止的盘剥早已将百姓对 *** 的信任降至冰点, *** 有时还会强行要求官民认购,等于是另一种形式的捐输,再加上没有遍及各地的基层金融机构,老百姓买了也难以兑现,种种原因使发行公债收效甚微。

发行公债不利就只能从各国银行团手中大举外债。初期还是以短期小额为主。都是地方官员为镇压各地起义而举债。越往后期限越长,金额越大。从甲午战后到清 *** 灭亡,共计款项122笔,总金额达12亿余两。大举外债无异于饮鸩止渴,各地分摊款项节节攀升,使地方更加不愿上缴收入,奏销制度渐渐失去作用,原本的京饷协饷被以各种理由拖欠,中央与地方财权之争愈演愈烈。清末最后十年间,清 *** 每年要支付本息1800万以上,为帝国主义借助经济手段控制中国提供了便利。

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其危险,大声疾呼不可大举外债。但梁启超认为单纯 *** 并无意义, *** 只是手段,对待外资“必能 *** 而后能利用, *** 经也,利用权也。”他同样清醒的意识到外债是把双刃剑。“外资之性质极为危险,可以不借则不借为妙,当然一国资本未丰时,稍籍外债以润泽之,有时亦收奇效,所视者,其用之途如何耳。若用之于不生产之业,则其害滋重。用之于生产之业,其利亦至溥。”而清 *** 所借外债主要是用于赔款,用于投资实业之处寥寥无几,自然无益于经济。

财政比重的改变

随着 *** 战争的爆发,外国经济势力的不断入侵,关税成为了清 *** 重要财政收入来源。铁路等新兴交通方式的出现,也为清 *** 带来了滚滚财源。各国为了保证在华利益,对华大量借贷,以维持其经济权益及政治权益。清 *** 在漫长的外交角逐中也逐渐学会了近代财政制度的运行规律,开始懂得利用国债聚敛民众财富,并且借助外国对华借贷,将自己与西方帝国主义势力绑在同一个战车上。

清末财政收入,从 *** 战争时的4000万到同治年间的6000万,再到甲午时的8000万,1903年时达到2亿,直至清朝灭亡已达3亿。这么快速的财政增长,与新税源的开辟密切相关,其中尤以海关税为主。

第二次 *** 战争后,进出口贸易迅速发展,与之相伴的是海关税的与日俱增。自1861年海关总税务司开始统计海关税以来,尚不足1000万两,至1910年已翻了四倍。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传奇人物——英国人赫德,他自1861年 *** 总税务司职务后,掌管中国海关近半个世纪,并以清廉的作风,高效的行政效率推动着中国海关的不断发展。他本人也深入地涉足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成为这个落后腐朽帝国中的一道奇异风景。但归根结底,关税仍为列强把持,很多时候要作为抵押以支付对外国银行的借款,清 *** 只能得到少数,故称关余。

另一个就是新兴的厘金,在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尝到了甜头的地方督抚也不愿放过这个收入颇丰的聚宝盆,此后厘金征收数额节节增长,在1911年的预算案中,收入已达4418万两,占收入总额的14.6%,厘金成为支撑清 *** 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税种,直至1931年才废除。

至1903年,关税厘金占收入总额已过半,达50.9%,传统的大项田赋则降至33.8%。农业税的下降与工商税的迅速增长反映了晚清以来社会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结构的变动。

同时在财政支出上也有了许多新的变化,前期财政支出主要是军费、官俸、皇室费用、工程费用等固定几项,短期增加了许多新的支出科目,包括债务费、教育费、农商费、交通和邮政费、司法费、外交费、洋务费、对外赔款等现代财政预算中的支出项目,体现出晚清的近代化趋势。

落后的金融体制

历史书告诉我们,清朝覆灭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苛捐杂税太多,以致民不聊生。诚然,清末财政的确内外交困,收入难以敷出,但要说民穷力竭倒也为时尚早。

晚清的税负水平,较之同时期的西方国家来说其实并不算高,然而实际却是财政拮据,人民也怨声载道。直至甲午战争,清 *** 的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仅为1.9%。1908年对财政进行清理整顿后才增至4.35%,在20世纪之前的大部分时间内,这个数字都低于2%。而从平均税负比重上看,至清朝灭亡,多在5%至7%这个范围上波动。以日本为例,日本同时期的中央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更低也是24.4%,更高可达到42.2%,与清 *** 形成鲜明对比。日本之所以能够承受比中国更高的税率,首先是因为日本的人均国民收入比中国更高,即便税率更高也不会过于影响生活。其次是日本的税赋更显公平,根据财力不同缴税,相当于今日的财产税,而中国无此规定,故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甲午战争

其结果就是甲午战争的失败,在甲午战争中,日本采取各种手段筹集军费,军费支出达1亿两,而经济规模为日本近十倍的清帝国却只能靠借外债勉力维持,实际军费支出不过五、六千万两。如此悬殊的动员差距再一次证明了没有建立近代经济体制的落后农业国是永远无法动员起全部力量与强敌作殊死一战的,其结果终究只能是失败。

相对于日本而言,当时的中国税负水平不算重,但考虑到当时的劳动生产率,这个程度却也丝毫不算轻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腐败,官员欺上瞒下,随意加派,大肆鱼肉百姓。其次是由于人口迅猛增加,而耕地增长缓慢,导致人均耕地减少,人均产值明显低于生产总值的增长和物价增长速度,无形中增大赋税压力。再者是清朝统治阶级无力控制基层,地主豪绅把持一方,占有绝大多数土地,大量收入为中间阶级所盘剥,无地和破产农民迅速增长,成为社会一大不安定因素。最后就是统计不清,中央对地方的少报瞒报没有有效应对措施。腐朽庞大的清帝国对脚下发生的事情茫然无措,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基础被侵蚀、蛀空、分崩离析。

最后的努力

清王朝也不是没有做过努力,预备立宪时,清廷学习近代西方国家的金融体制,将户部改为度支部,并将财政部并入,中央设清理财政处,各省设清理财政局以统计中央及地方财政,但效果并不理想。1905年8月模仿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建立户部银行,属于官商合办,是我国最早的中央银行,1908年,改为大清银行,有发行纸币、经管国库等权项。

1910年设立资政院掌握议决国家财政预算大权。1911年1月拟定《预算册式及例言》,规定预算以整年为计,先列岁入,再列岁出,各分“经常”“临时”两项,下设门、类、款、项、子目。11月公布的《重大信条19条》中。明确了预算案的应用。在新编制的预算案中,明确提出“必以收支为恒”的预算原则,并进一步要求“当和全国为一统系”和“暂分国家岁入、地方岁入”的要求,试图划分权责明确的中央和地方税,建立现代财政预算体系。虽然未待实施,清王朝即轰然倒塌,但也初步开创和奠定了中国近代之后的预算框架体系。

自始至终,清 *** 都没有动员起全部力量,征用到足够的钱款。其根源在于封建体制的落后与僵化,已不适于现代国家的发展,在这样的封建体制内也不可能作出实质的改革。面对着传统的高度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处于瓦解之中,同时新的财政管理体制又未能形成所造成的窘境,清朝统治者没有意识到的是,近代金融体制的建立离不开人民的信心,对于已被人民抛弃的清帝国来说,任何努力都是徒劳的。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武昌一声炮响,臃肿的清王朝霎时间土崩瓦解,只留给后人无限唏嘘。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309/524534.html

“晚清帝国的财政收入多少?为什么出现财政困难?钱都去哪儿了?” 的相关文章

刘备是如何从孙权手上借到荆州的?

刘备是如何从孙权手上借到荆州的?

一部三国史,半部荆州史。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东吴南郡太守周瑜病逝,他死后,孙权在鲁肃的建议下,把周瑜生前镇守的半个南郡借给了刘备。自此,刘备拥有了荆州的南郡和荆南四郡,共计五个郡,占据了大半个荆州(南阳郡和江夏郡还在曹操和孙权手...

王澄:西晋时期官员、名士,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王澄:西晋时期官员、名士,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王澄(269年~312年),字平子,琅琊临沂人,西晋官员、名士,平北将军王乂之子,太尉王衍之弟。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王澄出身世家,少有盛名,勇力过人,爱好清谈。举止放诞,不拘礼俗。少历显位,累迁丞相(司马颖)从事中郎、司空(司马越)长史。迎驾有勋,册封南乡...

历史上纪晓岚在嘉庆登基掌权之后,是什么下场?

历史上纪晓岚在嘉庆登基掌权之后,是什么下场?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乾隆驾崩。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纪晓岚与和珅都是乾隆身边的宠臣,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去世后,嘉庆却立刻赐死了和珅,那么,纪晓岚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其实,纪晓岚与和珅完全是不一样的两种臣子。1754年,才华横溢的纪晓岚31岁高中甲戌科进士,从此进入仕途。纪晓岚最...

孙权和刘备是盟友关系 孙权为什么要杀关羽

孙权和刘备是盟友关系 孙权为什么要杀关羽

还不知道:孙权为什么非要击杀关羽?你看看周瑜临死前都说了什么,关羽不冤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219年,一个巨大的喜讯从前线传来,东吴的主将吕蒙在吴蜀战场上大获全胜,不仅收回了被蜀汉霸占多年的荆州,还擒获了蜀汉的大将、刘备的结拜兄弟关羽,这让东吴上下一片欢腾,仿...

历史上张昭与孙权之间的关系如何?二人之间有何故事

历史上张昭与孙权之间的关系如何?二人之间有何故事

张昭,三国时期孙吴重臣,辅佐孙策、孙权安定江东。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东吴重臣张昭,虽然被戏称为“带投大哥”,“内事不决问张昭”也成了讽刺的话。但其实真实历史上,张昭是德高望重的忠正之臣,在吴国的地位声望一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作为直臣,他多次劝谏孙权,两人相爱相杀发生了很多趣...

徐夫人:吴大帝孙权第二任妻子,她有着哪些事迹?

徐夫人:吴大帝孙权第二任妻子,她有着哪些事迹?

徐夫人,吴郡富春人,吴郡豪族徐琨之女,又称徐妃。在谢夫人卒后成为讨虏将军孙权第二任妻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无宠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被废黜。除了吴主权徐夫人以外,其弟孙翊之妻亦姓徐。前者多称徐夫人或徐妃,后者则多称为徐氏。人物生平徐氏最初嫁予吴郡陆氏...

刘备作为三国一方霸主 刘备是伪君子还是仁君

刘备作为三国一方霸主 刘备是伪君子还是仁君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是仁君还是伪君子?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三国时期,群雄逐鹿,天下三分,天下陷入了魏蜀吴三国竞争的时期。放眼三国的君主中,除了吴国孙家的后代子孙算是封疆大吏的后代,受到了祖辈的福泽,其他两人几乎都是出生卑微。东汉末期宦官把持朝政,曹操背后有着宦官...

邢秉懿是什么人?靖康之变中她是什么下场?

邢秉懿是什么人?靖康之变中她是什么下场?

靖康之变是导致北宋灭亡的直接原因,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邢秉懿是宋高宗赵构的嫡夫人。说起来,邢秉懿嫁给赵构的时候,赵构还只是个藩王。邢秉懿出身不算高贵,她的父亲邢清仅是个正七品的官员。不过,由于她有绝色容貌,得以被皇室相中,随即被礼娶给赵构为妻,并被封为嘉国夫人。虽说是包办婚姻,赵构...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