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的故事看似悲壮,实则失败是必然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易水歌》里荆轲的唱词。这句唱词唱出了荆轲的悲壮,荆轲刺秦的故事看似悲壮,其实其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为什么这么说呢,要先从燕国太子丹说起。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欢,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
这段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大致意思是:
燕国的太子丹年少时候与秦王交好,但是太子丹成立秦国的人质后,秦王却没有善待他,所以太子丹久而生怨,想要找机会报仇。
太子丹便开始秘密寻找刺客,终于通过燕国隐士田光结识了荆轲,田光称他是“神勇”之士,可托大事。
刺秦计划秘密地进行,除了一张敬献大片肥沃土地的地图,还需要一份更能讨秦王欢心的“礼物”,否则,无法近距离接近他。荆轲想到了秦王悬赏千金捉拿的秦国叛将樊于期,他正在燕国避难。荆轲亲自上门游说,请求他舍弃自己的生命,成就刺秦大业。被秦王害得家破人亡的樊将军为了复仇,也慷慨激昂地拔剑自刎,献出了宝贵的头颅。于是,樊将军的头颅盛放在密封的匣子里,剧毒匕首巧妙地藏在地图中。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荆轲失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太子丹急于求成,荆轲只是其利益的牺牲品,他催促荆轲早日上路,计划并不周密,让有勇无谋的市井屠夫秦舞阳充当帮手。
2.荆轲此人并没有田光称的那么“神勇”,关键时刻匕首 *** 了,秦王看到后慌忙跑开,荆轲又去拔剑,可是情急之下竟因为剑身太长拔不出来,这些细节足以看出荆轲此人武功不行;
3.设计的刺杀方案有问题,挟持和刺杀的抉择,那千钧一发之际的片刻犹豫,便会丧失了行刺的时机。
由此看来,荆轲刺秦的失败是必然的,但我们也不能盲目的就称荆轲为莽夫,毕竟他的这种大义凌然的精神还是可叹可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