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赤壁之战惨败后为什么要选择华容道?
曹操兵败华容道,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故事。《山阳公载记》: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
大致意思是:赤壁之战结束后,曹操的船舰被刘备烧了,引领军队从华容道撤退,路上遇到了泥泞,道路不通畅,又刮起了大风,没办法,只好让羸弱的士兵背着草填在马下,骑兵才能过去。羸弱的士兵被骑兵践踏,陷于泥中,死者很多。军队出了华容道后曹操大喜,将领都问为什么,曹操说:“刘备的确是我的对手啊!只是还晚了一步。如果早些放火,我们这边一个人也活不了啊!”
只不过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为了文学效果,提到诸葛亮算准曹操必走华容道,派关羽率五百校刀手拦截,曹操大笑三次,这些都是虚构的。
那么曹操兵败之后为什么要选择华容道逃生呢?是情急之下的选择还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曹操兵败之后其实最想抄近道逃回洛阳,但是如果从乌林取直线北上洛阳,那么曹军走不了多远,就要面对滔滔汉水。汉水比较宽,水流又急,曹军要过汉水,必须打造船只。可曹军的船只都在乌林被孙刘联军给烧了,哪来的船只渡汉水?即使曹军可以征收当地的船只,但万一孙刘联军追上来,背水一战,胜算并不大。
所以曹操只有曲线北上的选择,也就是向西趋江陵,再经江陵北归,只要到了襄阳,曹操就可以非常安全了。而江陵至襄阳之间没有大河的阻拦。
这条路线在乌林至江陵之间,没有大河的阻拦,因为在乌林与江陵之间有个华容县,所以这条路,就被称为华容道。
由此可得知,曹操的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事实也证明曹操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刘备和周瑜的军队已跟着曹军追杀到了江陵,曹操如果在华容道耽搁,很可能就被联军追上,那么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