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清明节竟有七天假期,而且活动丰富多样真是羡煞世人
提到清明节,人们都会想到杜牧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再加之清明节是祭祀去世亲人的节日,心中不免会有些伤感。然而在唐朝清明节却是老百姓很盼望的,因为有七天的假期,还有丰富多彩的民间娱乐活动。
唐朝的清明节之所以有七天假期,是因为清明节和寒食节距离很近,清明之所以能从节气演变为传统节日,与它的两个前身寒食节和上巳节有关。
早期寒食节的日期不定,大约在魏晋时期固定在冬至后第105天,主要的习俗是禁火、冷食;上巳节来源于传统的巫术信仰,是指干支纪日法中,三月的之一个巳日,古人认为“巳”代表去除疾病,所以在上巳这天到河水中沐浴,希望借此祓除不祥。
在唐朝将清明、寒食,上巳三个节日融合在一起,《唐会要》记载:“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后来唐代又改成:“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最后到了唐朝贞元六年,改成了放假七天,并一直将这一规定延续到唐朝灭亡。
就这样唐朝的清明节就有了七天的假期,是不是很开心?
假期时间长了,朝廷和百姓自然要想办法娱乐,由此就有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
对于皇帝以及达官贵族,活动主要有改火习俗和扫墓习俗。
在唐朝,改火是普遍流行的习俗,清明节一大早,就有人将钻燧取来的榆柳新火献上朝廷。皇帝下令颁赐新火。于是,宦官们将众多的蜡炬在新火上点燃,列队而出,将新火引至宫外,“振香炉以朱喷,和晓日而焰翻。出禁署而萤分九陌,入人寰而星落千门”,场面十分壮观。朝廷之内,在场的官员都为能分到一炬新火感到无限光荣,纷纷叩谢皇恩,表达自己定要效忠国家的热切愿望。
扫墓自然是清明节的核心习俗,只不过在唐朝,清明节的扫墓仅仅限制于士大夫这一群体,而当时扫墓的称呼叫“拜墓”,其意是指拜谒祖先的坟茔。
对于唐朝的老百姓,活动形式就更多样化和趣味化。
踏青、斗鸡、荡秋千、蹴鞠等等都是唐朝老百姓在清明假期会进行的活动。
踏春除了指初春时去郊游以外,还有专指清明节出游的意思,在唐代,关于踏青还有专门的“踏青履”(鞋子)。
清明时节,唐朝人从上到下还都十分热衷斗鸡游戏,李山甫诗中“绣袍驰马拾遗翠,锦袖斗鸡喧广场”是当时司空见惯的景象。斗鸡在当时属于高端文化活动,参与者多是达官显贵和帝室贵胄。
荡秋千、蹴鞠也是当时流行的娱乐活动,杜甫《清明二首·其二》有“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的诗句,说明了这一习俗的流行。
此外,清明节也有专门的饮食。白居易《清明日送韦侍御贬虔州》中更明确提到清明节要“留饧和冷粥,出火煮新茶”。
唐朝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正是有着这样的经济基础,才有了清明节的长假期和丰富的娱乐活动,清明节有了节日和节气的双重身份,更呈现了家国祥和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