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历史的荒诞与真相:那场打断大清脊梁的战争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9-12)710

这是白驹说分享的第47个历史故事

△ *** 战争海战图(油画)

01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八月二十二日,浙江舟山定海。

经过长达五天的地形与火力侦查,英军最终选择以竹山嘴作为登陆点。此番已是英军第二次兵犯定海,共派出主力战舰七艘、兵力约五千人。

定海知县舒恭受听闻后,大惊失色,痛惜不已。

此前,自己曾多次建议两江总督兼钦差大臣裕谦在要冲之地竹山嘴修建炮台,但均未被采纳。而自己顶住压力硬是把炮台建了起来,只可惜英军来得太快,火炮尚未就位,炮台也是形同虚设。

事已至此,清军唯有奋力抵挡。

寿春总兵王锡朋镇守城西高点晓峰岭,遭到海上英舰猛烈炮击,伤亡惨重,苦于无重炮反击。随后英军冲上晓峰岭阵地,王锡朋战死,被英军乱刀分尸。

占据晓峰岭后,英军遂调来火炮炮轰县城,同时主力继续向竹山门方向推进,处州总兵郑国鸿不敌,同样力战殉国。

紧接着,英军顺利突入土城炮台,定海总兵葛云飞率炮兵与英军进行白刃战,最终中弹殉国。

至此,清军防线土崩瓦解。

△之一次 *** 战争激战图(油画)

得知定海三总兵殉国后,舒恭受心如死灰。

他将手头剩余的九千两军费、官印分别交给同僚和家人,命他们代自己向朝廷交差,而他则决意与定海共存亡。

随后,英军炮火延伸覆盖,舒恭受亦遭炮火气浪冲击,右腿受伤,昏迷不醒。待醒来时,县城失陷已成定局,舒恭受遂服毒自尽。

很快,定海沦陷的奏报传至京城。

道光皇帝龙颜大怒,立刻将战役负责人裕谦革职查办。而对于为国捐躯的三总兵及知县舒恭受,道光不吝赏赐,著交相关部门照例赐恤。

本以为舒恭受的故事就此画上句号,然而,舒恭受却没有死,他在服毒后被当地人民就地洗胃,侥幸存活。反倒是裕谦,在镇海失陷后自杀谢罪。

当道光了解到上述消息后,戏剧性的一幕随之发生。

对于死了的裕谦,道光一改此前的震怒,盛赞其“临危致命,为国捐躯”,追赠太子太保衔,备极哀荣。而对于活着的舒恭受,道光先是下旨令其调养留任,等到 *** 战争落幕后,深感令祖宗蒙羞的皇帝开始迁怒涉事官员,其中便包括本该死而未死成的舒恭受。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舒恭受被革职查办,随后因失城之罪被判斩监候。

说到底,皇上想要的是殉国的英烈,而不是苟活的臣子。

万幸的是,在浙江巡抚刘韵珂、两广总督耆英的先后力保下,舒恭受幸免于难,此后一直在为帝国的海防事业发光发热。

02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四月三十日,圆明园勤政亲贤。

军机大臣王鼎正指着另一位军机大臣穆彰阿破口大骂,只因穆彰阿深谙道光的心思,极力提议对英求和。

王鼎此时已七十四岁高龄,但仍是声如洪钟,对着穆彰阿就是一顿不带脏字的劲爆输出,怒斥其为当代的秦桧、严嵩。

穆彰阿还没反应,道光先听烦了,赶紧出言劝王老同志消消气。这不劝不要紧,一劝,道光就后悔了。

王鼎的怨气一股脑儿全冲着皇帝来了。

王鼎一番泣血苦谏后,不忘总结道:“皇上不杀琦善,就是对天下不义,老臣明明知道却不劝谏,就是对先帝不义!”

好嘛,又把咱爹搬出来了。战事的一再失利已经让道光大为光火,他也不再按耐住自己的脾气,转身便要离开。

谁成想,王鼎哪肯罢休,七十多岁的老头眼疾手快,上前一把拽住皇帝的龙袍。道光先是一惊,连忙挣脱,随后一溜烟跑了。

△王鼎怒斥穆彰阿(绘画)

王鼎之所以这么大火气,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想当初,道光力主禁烟,王鼎举双手赞成,并力荐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主持禁烟大局。

然而,随着 *** 战争开打,禁烟功臣林则徐却成了牺牲品,惨遭革职,发配伊犁戍边。王鼎是个主战派,对英态度强硬,打就打嘛,怎么反而要拿林则徐开刀?老头越想越气,遂向道光求情,保举林则徐与自己一同治理黄河。

本想着保住林则徐,为朝廷留一栋梁之才,没想到,随着战局逐渐糜烂,道光更是容不下林则徐了。治河工程结束后,林则徐“着仍尊前旨,即行起解,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王鼎见道光对内亲小人、远贤臣,对外更是卑躬屈膝,眼瞅就要签下那卖国的条约,心中那个气啊。于是,便有了朝堂上怒斥穆彰阿的一幕。

眼看苦谏无门,王鼎心痛不已。当晚,老人家思绪万千,万般无奈之下,王鼎决意效仿春秋卫国大夫史鱼“尸谏”的法子,将满腔悲愤化作一本奏疏,直斥“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彰阿)不可任,林(则徐)不可弃。”随后自缢而死。

但王鼎的死除了让道光感到片刻的惊愕外,什么也没能改变。

八十一天后,也就是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二十四日,中英《南京条约》正式签订。

△王鼎尸谏(绘画)

03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四月,浙江乍浦。

钦差大臣耆英亲眼目睹了英军的船坚炮利,惊得他下巴“咣当”一下砸了脚面。

此前,耆英还是盛京将军,他也是个主战派,一边积极禁烟,一边厉兵秣马。

然而,在亲临东南前线后,耆英的世界观就此崩塌。

乍浦一战,英军势如破竹,清军一战即溃,乍浦城也被轰成一片废墟。耆英在给道光的奏疏中写道:“英舰多至二十余只,凶焰甚炽,其炮火又极猛烈,实恐难以抵御。”

至此,耆英的态度由战转和。

其实,打不过已成为前线将领和地方官员的共识,但谁都不敢向皇上言明,但打仗可是要玩命的,耆英哪还有这般勇气。于是,他向道光斗胆提议“暂事羁縻,以作缓兵之计”。

“羁縻”,即笼络控制,说白了就是和谈。

奈何此时的道光对是战是和尚举棋未定,这可难倒了作为一线指战员的耆英咯。随后,在英军和皇帝之间两头受气的耆英开始放飞自我。

一方面,耆英拉着老兄弟伊里布私下擅自与英方接洽,企图拖延英军进兵步伐。另一方面则继续给道光上奏,又是欺瞒道光“英国人深知感激,只求通商,言词也很恭顺”;又是刻意强调英军的骁勇“英军过于凶猛,就怕他们会滋扰江浙重要地区,对大局十分不利,战的话目前士气不振,守的话当前缺兵少将,除了羁縻之外别无他策。”

对于千里之外的PUA,道光不免受其影响。

到了六月二十日,镇江失陷,长江与大运河双双被英军切断,最终摧毁了道光最后的心理防线。道光不得不下旨:“著耆英、伊里布便宜行事,务须妥速办理,不可稍涉游疑。”终究还是将议和的大权交到了耆英的手中。

耆英如蒙大赦,立刻开始与英国人正式和谈。对于英方草拟的苛刻条约,耆英等人不做审查,一览即了,以致割地赔款诸多条件竟未改一字!

而耆英最关心的只是英军能否尽早撤军,在满足英国人的全部要求后,耆英开始连番向道光请旨,代英方施压。道光对英国人的逼迫又气又恨,一肚子委屈:“何至受此逼迫,忿恨难言!”

最终,耆英代表清廷登上英舰皋华丽号,正式签订《南京条约》。

此后,耆英的官越做越大,经他手签订的卖国条约也越来越多,但耆英万万没想到,自己终究将为这一切付出代价。

咸丰八年(1858年),英军纠集法军再次扣边,然而作为中方和谈代表的耆英此时却因谎话连篇而失信于英方,被英方拒之门外,只得灰溜溜跑回北京城。咸丰帝恶其擅离职守,一怒之下赐这个七十一岁的老头自尽。

父皇和我是不会错的,都是你们这些佞臣误国!

△耆英画像

04

自 *** 战争开打以来,道光皇帝的烦恼与日俱增,其中更大的烦恼当然还是“钱”。

道光即位后,国库日渐亏空,捉襟见肘,以至于作为皇帝的他都不得不厉行节俭。对于禁烟, *** 害人自然是重要原因,但道光的核心目的还是希望通过禁烟以减少白银外流,借此充盈国库。

可道光哪能想到,英国人会这么刚,禁烟居然禁出了一场战争,反观自己则毫无心理准备。更为麻烦的是,自己碰到了和明朝嘉靖皇帝同样的麻烦——在长达万里的海岸线上防备游击之敌。

△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

战争开始时,道光尚且能够居中调度,下旨命战区“所需军费,无论地方上的地丁关税,都准许该大臣酌量动用,作为军费开销,如果还不够,立刻上奏请旨。”并不断从藩库、户部调拨钱粮供给前线。

然而,随着战事的深入,英军在各地袭扰,飘忽不定。中国沿海烽烟四起,处处备寇,战争军费遂成为天文数字,正逐渐拖垮帝国本就脆弱的财政体系。

正因如此,龙袍破了都要让老婆亲手打补丁的道光开始变得抠抠搜搜。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三月,福建奏请调拨军费三百万两。谁能想到,朝廷竟玩起了某多多砍一刀的把戏,先是户部减半处理,道光随后再砍一刀,最终只出了五十万两。这还算好的,到了八月,厦门失陷,福建随之告急,再次请拨三百万两,道光没银子,直接一口拒绝。

为了节省军费,道光不得不改变战争策略,从全面防御改为重点严防,从长期坚守改为有警则守、无警则撤。清军本就羸弱不堪,这样一搞,万里海防线漏洞百出,这仗能打赢才怪。

所以,道光在战和之间不断游离的态度也就不奇怪了,皇帝的决策依据除了前线雪片般上报的奏折、军报,还得时刻掂量他那日渐干瘪的钱袋子。

纵观整场 *** 战争,清廷伤亡只有七千余人,然而仅军费一项便耗银七千多万两,而在1841年,清朝年财政收入也只有四千一百余万两。

最终,在弄清英方并无颠覆大清的意图后,道光选择割地赔款以结束战争,及时止损。

可道光并没有意识到,在他的英明决策下,银子是保住了,但大清王朝却被一战打断了脊梁骨,此后竟再没能直起腰板来。

END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09/525324.html

“历史的荒诞与真相:那场打断大清脊梁的战争” 的相关文章

刘昉是什么出身?杨坚能建立隋朝他扮演着什么角色?

刘昉是什么出身?杨坚能建立隋朝他扮演着什么角色?

公元581年,杨坚以“受禅”为名,废北周静帝而自立,改年号为“开皇”,建立了“隋朝”。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开皇六年(586年),隋文帝以谋反罪诛杀大臣刘昉。刘昉曾在六年前力助隋文帝掌控北周,为他以后篡周建隋立了大功。那为何隋文帝会逐渐疏远刘昉,还诛杀这个有功之臣呢,船长为你细细道来、...

曹丕即位后曹植穿丧服为汉朝痛哭 曹植后面的结局是什么

曹丕即位后曹植穿丧服为汉朝痛哭 曹植后面的结局是什么

曹丕即位,兄弟曹植穿上丧服为汉朝痛哭,后来结局如何?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222年,31岁的曹植被哥哥曹丕封为鄄城王,封地远离京城,食邑只有2500户。之前,曹植和曹丕争储失败,所以他很受曹丕的忌惮和打击。昔日很受曹操宠爱的王子,如今成为被曹...

曹操历史上为何没有将吕布收为己用?

曹操历史上为何没有将吕布收为己用?

吕布,字奉先,东汉末年群雄之一。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三国志》裴注的《曹瞒传》:“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可简单理解为,吕布为非常优秀的人才,甚至可以说是万中无一的“绝世高手”。诚然,吕布确实武艺高强,但他也是一个满身污点、背主弃义之人。吕布也绝不像...

夏侯惇敢主动单挑吕布和关羽 夏侯惇就不怕死吗

夏侯惇敢主动单挑吕布和关羽 夏侯惇就不怕死吗

对夏侯惇为何敢主动单挑吕布和关羽呢,他难道不怕死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整部三国演义里,唯一不怕死的除了张飞外,恐怕再难找出第二个,那么为何夏侯惇敢于迎战演义里排名最靠前的吕布与关羽呢?我们从夏侯惇与吕布和关羽的交战记录来看。先说夏侯惇对吕布1。演义第六回荥阳之战...

历史上刘备在临终前选择的托孤大臣分别是谁?

历史上刘备在临终前选择的托孤大臣分别是谁?

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之情自此成为千古美谈。 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汉昭烈皇帝刘备病逝于白帝城。刘备死前,有过托孤,受委托人是诸葛亮和李严。“先主病笃,讬孤於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这次托孤在后世有很多解读,也有很多争议。其中一个争议是,刘备选择托孤的人选中,为何没...

周鲂: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奖善惩恶,恩威并用

周鲂: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奖善惩恶,恩威并用

周鲂,字子鱼,吴郡阳羡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周鲂年少时好学,被举为孝廉。历任宁国县长、怀安县长、钱塘侯相,一月之内,便斩杀作乱的彭式及其党羽,因而升任丹阳西部都尉。彭绮率数万人反叛时,周鲂被任命为鄱阳太守,与胡综共同将其生擒,因功加职昭义校尉。后...

朱元璋真的大肆屠杀功臣了吗?真相是什么?

朱元璋真的大肆屠杀功臣了吗?真相是什么?

朱元璋,中国明朝开国皇帝,汉族,原名重八。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从历史记载看,明太祖朱元璋可以算得上是开国皇帝中屠戮功臣最狠的帝王。特别是在并称为“胡蓝之狱”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中,开国功勋们遭到了绝望般的大清洗,牵连人数都是数以万计。由此,朱元...

襄樊之战庞德没有选择投降关羽,是因为什么?

襄樊之战庞德没有选择投降关羽,是因为什么?

襄樊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的序曲,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关羽是汉末三国名将,一生的巅峰是发动襄樊战役,水淹七军,生擒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将曹操吓得想迁都,以避开关羽的锋芒。于禁投降了关羽,庞德誓死不降,庞德曾一箭射中关羽,占了上风。试想,如果关羽把庞德打趴下...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