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朱元璋为何执意要杀李善长?实际上,如果你是朱元璋,你也会杀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9-13)630

前言

明朝初年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两大重要事件,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和影响。在这两起案件中,涉及到了许多重要的官员和名臣,其中包括明朝的开国元勋李善长。

李善长是朱元璋的老搭档,在征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虽然李善长被牵涉其中,全族被下令处决,看似令人胆寒,但实际上朱元璋有着自己不得不杀害他的理由。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会让朱元璋如此呢?其实如果你是朱元璋,也会选择这么做的。

相识于乱世,一起渡过生死关

1341年,在混乱动荡的元末期,17岁的朱元璋与15岁的李善长相识于陕西一个偏僻小村。彼时的朱元璋生活艰辛,常年在田间耕作,但是他从小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气度与胆识。李善长则来自书香门第,博闻强记,文武双全。

两人一见如故,志同道合,立志要推翻腐朽的元朝统治,救国于水火。在长时间的相处中,两人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成为可以生死相依的知己好友。

1356年,朱元璋在郭子兴的领导下加入了反元的红巾军。李善长则凭借自己的学识被任命为红巾军的谋士和文书。两人再次并肩作战,一为将,一为臣,各司其职,配合默契。

在与元军的多次战斗中,朱元璋总是冲锋陷阵,李善长则在后方运筹帷幄,二人合作无间,战功彪炳。1363年,朱元璋在鄱阳湖大败元军,奠定了其在江南的地位,李善长作为谋臣功不可没。

五年后,朱元璋迁都南京,建立明朝,成为开国皇帝。他没有忘记多年的知己,宰相之位非李善长莫属。李善长也不负重托,辅助朱元璋处理朝政,两人犹如手足,让明朝国泰民安。

这样的故事本应感人至深,两人从儿时相识到一起建国,饱经风霜却依然信任如初。然而好景不长,李善长内心的变化却逐渐酿成了悲剧。

温文尔雅,内心暗藏杀机

朝野上下无人不知李善长得宠,只有朱元璋自己心里明白,这位老友内心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追随自己的青年才俊了。

李善长温和儒雅的外表下,隐藏着一个极度嫉妒成就超过自己的人的小人。他曾参赞言官李饮冰,只因稍有冒犯其权威,就被其陷害革职。李善长还与开国功臣刘基关系恶劣,导致刘基官职低微、被暗害。

随着朱元璋权力日益巩固,李善长也变得越发傲慢跋扈。他弟弟之子与左丞相胡惟庸有姻亲关系,藉此扩张自己的势力,在朝堂之上结党营私。

其实早在数年前,李善长就开始显露出权力欲望。他总是喜怒无常,有些小小的过错就会遭到他的严惩。有几位年轻的学士因此被他陷害而失去了官职,家破人亡。

还有一些敢于质疑他的大臣也被他排挤,再无提拔之机会。朱元璋对此暗中注意,却也没有过问,因为他理解李善长多年来辛勤工作的心情,不忍过多打击。

渐渐地,朝野中人无不惧怕李善长的权势,小心求全。李善长也越发目中无人,骄横跋扈。他弟弟的女儿嫁给了胡惟庸,于是他与胡惟庸关系日益亲近,联合在朝堂之上结党营私,东捞西爬,想要控制更多实权。

暗中勾结,意图谋反

胡惟庸此人同样独断专行,擅权办事,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洪武十年,胡惟庸邀请朱元璋前往其府第,却故意在府上布下埋伏,意图不轨。

朱元璋识破其计谋,大怒之下将胡惟庸赐死,此即著名的“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爆发后,朱元璋通过秘密调查,了解到李善长与胡惟庸早有勾结。两人联合在朝堂之上拉帮结派,还暗中联系各地势力,意图在皇帝南巡时发动叛乱。

李善长的外甥李存义父子也被认定为胡惟庸的党羽。原来李存义常常出入胡府,与胡惟庸密谋朝政。甚至有目击者看到李存义向李善长进谗言,诱导他谋反。

朱元璋对此已有察觉,但还是出人意料地将李存义父子宽恕,只是流放边疆。有学者分析这是因为朱元璋还念及与李善长的多年深厚情谊,所以对其家人手下留情。

但是,李善长并没有因此感激皇上,反而变本加厉,继续暗中活动。同年,李善长的另一个外甥丁斌被发配边疆时,李善长多次为其求情,结果被丁斌揭发其与胡惟庸勾结的事实。

李善长意图谋反的证据越来越多,朱元璋这下是彻底对他心寒。他派人暗中在李善长府第搜查,果然找到他与胡惟庸来往信件的草稿,两人明确谈到在军队中安插亲信,控制禁军。看来他们已经谋划已久,随时可能发动政变。

忍痛诛杀,巩固皇权

经过连番调查,朱元璋终于确认,李善长表面忠心,暗中却别有用心。他与胡惟庸内外勾结,结党营私,意图蚕食皇权,已经到了不可饶恕的地步。

再加上,李善长在明朝元老之中地位更高,若不除之,对皇权极为不利。念及李善长暗藏杀机,朱元璋沉痛之余,还是下定决心斩草除根。

最终,李善长被赐死,与其有牵连的全家老小70多人也被株连处死,无一幸免。

此事传开后,朝野为之震惊。许多大臣不解皇上为何要加害生死之交,有学士上疏为李善长辩解,但皇上并未回应,似乎已对李善长心死。

其实朱元璋对李善长也一定是情难自已。两人从少年相识到白头,一起建立明朝基业。现在却沦落到你死我活的地步,这对朱元璋的打击不可谓不大。

但作为君主,他必须做出断绝情面、铁面无私的决定。李善长已经成为更大的心腹大患,必须除之而后快,哪怕心如刀割。这就是君王的宿命,为了长治久安的天下苍生,不得不舍小家,顾大家。

通过“胡蓝大案”,朱元璋铲除了李善长等权臣,使皇权进一步集中。此后,丞相制被废除,朱元璋直接掌管六部,大权专揽。

结语

李善长与胡惟庸虽然以谋反罪被诛,但真正原因恐怕是触碰了朱元璋的权力底线。君主为了稳固地位,时刻防范权臣兴起,这成为古代专制王朝的一大特点。

李善长与朱元璋从儿时玩伴到宰相与君主,最后却以悲剧收场,令人不胜唏嘘。但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在权力面前,任何人际关系都脆弱不堪,君权至上是古代帝王的必修课题。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309/525368.html

“朱元璋为何执意要杀李善长?实际上,如果你是朱元璋,你也会杀” 的相关文章

后世是如何评价高颎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高颎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高颎(541年—607年),隋朝著名宰相、军事谋臣。一名敏,字昭玄,鲜卑名独孤颎,自称渤海蓚人,隋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颎善于识别和推荐人才,注意保护有功之臣。为人谦逊,不居功自傲。史称其有文武才略,明达世务。为相执政近二十年,...

虞翻为何会被孙权厌恶?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虞翻为何会被孙权厌恶?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虞翻是三国时期吴国学者、官员,孙权曾称赞他“可与东方朔为比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孙权作为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喜怒常常挂在脸上,上一秒还眉开眼笑,下一秒就怒目要杀人,可以说,孙权翻脸就不认人。有一个人,经常惹孙权生气,孙权非常不喜欢他,很讨厌他,但是,曹丕却很喜欢他,还经常为他设虚座...

樊哙作为刘邦的妹夫 刘邦临死前为何派人去杀他

樊哙作为刘邦的妹夫 刘邦临死前为何派人去杀他

还不知道:刘邦临死前,为何要派陈平去秘密杀掉妹夫樊哙?是老糊涂了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樊哙是刘邦的连襟,追随刘邦举兵反秦,忠心耿耿。没想到刘邦临死前,竟然令陈平杀死他,提头来见。陈平左右为难,想了一个办法,留了樊哙一条命。常言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孙桓:三国时期吴国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孙桓:三国时期吴国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孙桓(198年-223年),字叔武,吴郡富春人,三国时期吴国建武将军。孙河第三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仪容端正,器怀聪明,博学强记,能论议应对,孙权常称为“宗室颜渊”。初擢为武卫都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参与由吕蒙指挥的袭击荆州行动,从讨关羽于华容,招揽...

历史上董卓会被讨伐的原因是什么?他做了哪些事情?

历史上董卓会被讨伐的原因是什么?他做了哪些事情?

董卓东汉末期的著名军阀、奸臣。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三国时期,很多军阀都干过“挟天子而令诸侯”的事情。可是,为什么只有董卓干了这件事,引起了全天下人的公愤,十八路诸侯一起站起来声讨他。那么,董卓究竟干了什么,他的运气为什么这么不好呢?董卓是凉州陇西临洮人,出生在羌胡混杂的边境地...

李世民和李治都宠爱武则天 最后为什么只有李治让她做皇后

李世民和李治都宠爱武则天 最后为什么只有李治让她做皇后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李世民和李治都宠爱武媚娘,为何只有李治让她做皇后?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武则天》、《武则天秘史》、《武则天传奇》、《至尊红颜》等剧,武则天的历史不止一次被搬上荧幕,但是有一件事看过的人可能会有些不懂,李世民和李治都喜欢武则天,为何李世民只给武则天...

萧正德是什么出身?他投靠侯景的原因是什么?

萧正德是什么出身?他投靠侯景的原因是什么?

萧正德是萧梁临川王萧宏之子,梁武帝萧衍之侄。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太清二年(548年),侯景起兵反叛,攻打建康,萧梁自此陷入侯景之乱带来的巨大灾难。就在梁武帝忙着进行平叛时,他的亲侄子与养子萧正德却投靠了侯景,联合叛军围攻建康。那萧正德为何要背叛自己的亲伯父...

曹丕对甄宓是真的吗 曹丕为什么还要赐死甄宓

曹丕对甄宓是真的吗 曹丕为什么还要赐死甄宓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曹丕是真的爱甄宓吗?为何后来又要赐死甄宓?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曹植写洛神赋的时候,有一句“斯水之神,名曰宓妃”,被后世对标成了嫂子甄宓,也因此展开了曹氏宫廷狗血剧。但真实的历史,此宓非彼宓,洛神甄宓是后世歪曲曹植的原意,强行加上去的。那么问题来了...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