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孤胆英雄到阴毒小人,为何大家对这个清朝间谍的评价如此混乱?
在距离现在170年前的中华大地上,发生了以下一些大事。
本年3月20日,太平天国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
3月末,清军建江南大营围困天京。
5月8日,太平天国挥师北伐。
6月3日,太平天国溯江西征。
……
12月底,太平天国包围要地庐州(今合肥),城破只在旦夕。
在这一年,清廷与太平天国由长江中上流的湖北安徽打到下流的江南水乡,然后双方折过头来又从安徽打到中原的河南,最后在山西、河北、山东,甚至于距离北京咫尺的天津地区都发生过双方惨烈的厮杀,神州之上烽烟四起,兵连祸结。
这期间各类能人志士、英雄小丑相继粉墨登场各领风sao,那些大人物,大豪杰的事迹已然广为人知家喻户晓,实在是多本小文一篇不多,少本小文一篇不少,本篇小文只不过记叙了一个乱世当中“小人物”的生平,同时也是一个自发潜伏在天京,并试图以一己之力颠覆整个太平天国“间谍”的一生。
一
在介绍这位“间谍”主角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其家庭背景、生长环境做一个简单描述。
我们的主角名为张继庚,又叫张炳垣,在卧底天京时曾用化名“叶知发”,他出生年月不详,死亡时间明确为1854年,因此具体年龄也不详。
张继庚的父亲叫张介福,进士出身,出任过湖南保靖县知县,张继庚本人虽是南京人,不过长年与其父待在湖南,会说一口湖南方言。
另外还有一点,据不同资料显示,张继庚是有功名在身的,有的说是秀才,有的说是举人,但到底是哪一种尚无定论。
基于上面的信息,我们不难得出一个合理又可靠的推论:
张继庚从小受传统封建儒学教育,而他的父亲为一方知县,简而言之他是一个有着十足官方背景“根正苗红”的权二代、官二代,并且
他本人已经通过科举取得了一定成绩,日后入朝为官的可能性很大。
不得不说这样的人生真是想想就爽。
但是,一大群“广西佬”的猝然出现,无情地打乱了他完美的人生。
1851年,太平天国正式竖起反清大旗。
1852年,太平天国出广西入湖南,8、9月间围攻长沙。
在多年教育的熏陶下,张继庚果断加入湖南布政使潘铎麾下,其后他冒着生命危险随上司绕过太平军诸道防线,闯入长沙城中增援。
太平军围困长沙三个月无果,扬长北去,兵锋改指武昌。
张继庚收到消息即刻奔赴武昌,不料太平军此次攻城有如神助,以不到20日的时间便攻破了武昌。
他人未到,城已破,增援武昌抵御太平军的计划化为泡影。
接下去,随父走南闯北多年的张继庚马上意识到了一个更大的危险:武昌一破长江下游安徽、江苏等地皆可顺流而下,其中安庆、南京二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势必将受到太平军猛攻,而要命的是,张继庚的老母还有其他张家人此时正在南京。
张继庚一面打听太平军的动向,一面开始飞速赶往故乡南京。
好在张继庚先太平军一步进入了南京城。
南京守将听说他在长沙守卫战中的表现,请他出力襄助守城。
张继庚义不容辞,积极应命,之后更是自掏家底,出资募兵。
只是,无论他如何奔波劳碌掏心掏肺防备守城,在历史大势的滚滚车轮下,某些个人的努力注定徒劳无功。
3月6日,太平军先锋出现在南京城下。
由于清廷南京守将实在太过酒囊饭袋,3月19日太平军只用了13天便攻破了南京,顺便也刷新了他们攻破武昌城的记录。
城破当日,张继庚领着全家跳入池塘,希望以死殉国,周边邻里不顾兵荒马乱的危险纷纷施以援手,最终张家无一人溺死。由此事可见,平常和邻居们搞好关系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实事求是的说,除了南京城内的满人,太平军对于其他肯合作者是没有肆意暴虐或者杀戮的,不过是对他们做了些自认为“必要”的改造。
对于能够读书识字的知识分子,太平军则是礼遇有加,除了免掉这些知识分子“兵役”或者“劳作”的义务,他们还积极将这些人吸纳进组织中任职,其中尤为精通读写者,还会被请入王府中授业教书,尊称为“先生”。
张继庚便是这些受到尊重的先生们之一,破城之后他在北王韦昌辉的府上以教孩童读书识字度日。
之前闹着要全家自杀殉国的张继庚态度怎么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他为什么会甘愿走进太平天国的组织之中并为其服务?这到底是无奈的最终屈服,还是原本的殉国之举根本就是沽名钓誉式的表演?
结合之后发生的事情,上面的推测全错,而且大错特错。
二
之后的几个月中,张继庚利用王府先生的身份在城内暗中活动,悄悄联络上了一批依旧忠于清廷的同伴,众人立志颠覆天京光复江宁(南京)。
显然,他已然自发走上了在敌人心脏地区的“潜伏”之路,另外有资料显示,此时他已经与城外的清军搭上了线。
张继庚“潜伏”之路上的之一个计划乃是刺杀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
众所周知的太平天国实际领导人,统筹天国全部民政军事的天才,上帝下凡人间的替身,只比天王少一千岁的东王九千岁杨秀清患有眼疾,这种病毒让他苦不堪言。太平天国曾发出布告,有能医治东王眼疾者,重重有赏。
张继庚顺水推舟,他招募来一名江湖郎中,命郎中以治病为由暗杀杨秀清,不想计划被人识破,郎中惨遭擒杀,不过基于保密工作做的不错,张继庚本人没被牵连出来。
沉默了一段时间后,张继庚又借着自己会说湖南方言与太平军水营中的湖南籍士兵们越走越近,等时机成熟,他挑唆湖南籍士兵与两广籍士兵爆发冲突,就在张继庚暗自得意之际,杨秀清及时出手将问题处理得当,避免了一场即将愈演愈烈的兵变。
接连两次失败对张继庚地下工作积极性的打击应当很大的,从那时直到9月间,张继庚再没有留下任何事迹,就好似他彻底消失了一样。
是灰心放弃认命了还是潜心总结做“间谍”的经验教训,相关历史信息一片空白。
就在这个故事基本上就要快说不下去了的尴尬时段,9月初,从城外清军那边传来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它令张继庚得知原来在前进的道路上自己并非独自一人,而且也将这篇故事的节奏推上了更高峰。
通过城外清军牵线,张继庚与宛、高、金三位同样潜伏在南京多时的同志见了面。
好不容易找到组织的张继庚既激动又严肃地向其他人提议道:“大家都是同志,我有一句话一定要说,地下工作固然保密之一,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如果泄密被抓,请被抓者务必做好觉悟,不要牵出其他同志,而其他同志不要忘记这人的牺牲,要继续将地下工作坚持到底。”
与会者郑重点头,一致表示同意。
得到组织的接应与众位同志的帮助,接下去张继庚的地下工作水平明显上了一个档次。
经过一番活动,他成功说服西南面的水西门守军约1000人暗中倒戈。
张继庚满心欢喜将此事报告给城外清军,三天后,他被一直热切盼望的回信浇了一头冷水。
清军的回复是:水西门在西南,我们的大营在城东,两地相距80余里,跑过来太远太累,而且调动军队远距离奔袭也不利于保密工作,经各位领导商定我们还是不来了,下次请换一个近一点的城门。
水西门计划当即放弃,张继庚与众位同志盯着南京地图看了半天,又将东北面靠近清军大营的太平门和神策门纳入了新一轮的计划中。
等张继庚将这两处城门的关节打通,并向城外清军表示可以行动时,清军的回复再度传来:“领导说了,除非正东面的朝阳门,不然我们是不会来的,请继续努力加油哦!”
太平门和神策门已经比水西门近了一半多的距离,城外清军依旧不为所动不肯配合张继庚行动,此情此景似乎可以借用现代人的一句话来表示张继庚内心的感受:这帮人是不是有病?!
其实不然,自古搞这种里应外合靠偷袭手段夺城的机会往往只有一次,那就是之一次,如果之一次失败,根本不用再妄想有第二次,第三次,毕竟你是人类,城里的守军也是人类,双方的智商并不存在代差。
因此,清军坚持选择距离最近的也是最有把握的朝阳门做为突破口,实在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
张继庚明显也懂得这个道理。
收到组织明确指示后,张继庚调转枪口,将手上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压到了朝阳门上。
不久后,看似铜墙铁壁毫无缝隙的朝阳门让他找出了一丝破绽。
朝阳门的守将叫陈桂堂,太平天国在广西起事之初他便投身其中,因此资历深身份高,堪称太平军中的“老前辈”,加之本身能力不错,所以特将正对城外清军大营的朝阳门交由他看守。
不过这个“老前辈”身上有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他酷爱抽烟,至于抽得是水烟,土烟还是 *** 烟这些并不重要,因为太平天国国法“禁烟”,违者与“通奸”同罪,斩首。
陈桂堂身边有个负责日常读写公文叫做小萧的文书,太平天国上层文化水平普遍十分有限,上接命令下发指令常常需要能够读写的知识分子辅助,这也是前文太平天国会礼遇知识分子的原因之一。
小萧此人极为关键,因为他身上带有两种十分吸引张继庚的属性。
之一层属性是:小萧是南京本地人,而从他作为文书这一点不难看出,他也是一个读过孔夫子经典的知识分子,这就为张继庚争取他走到自己这边提供了一定的前提条件。
第二层属性是:小萧也抽烟,并且还经常和上司陈桂堂一起吞云吐雾,俨然一对“烟友”。
基于上述两点,张继庚通过小萧和陈桂堂间接搭上了线。
陈桂堂对于开朝阳门放清军入城计划的态度十分耐人寻味,他让小萧给张继庚带了一句话:“汝事我知之,汝自行之,不汝泄也。”
翻译成看得懂的话就是说:这事我知道了,你们自己看着办,我不管也不参加,也不会检举。
仔细品味一番,这话更深刻的含义是:失败了不关他的事,因为他并不知情,所以就算太平天国事后问责大概也只是失察之罪;要是成功了他便有份功劳,因为他没有给张继庚施加任何阻力,日后清廷封赏,也少不了他的“弃暗投明”之功。
不得不说,“老前辈”的政治觉悟就是高,可进可退,稳稳立于了不败之地。
不管陈桂堂怎么打自己那副小算盘,张继庚的地下工作到底是取得了一点成绩,守将虽未支持,但好歹也没有反对,这对于接下去在朝阳门开展“策反”工作无疑是有巨大帮助的。
下面,负责具体城门开闭工作的湖南籍将官张沛泽被列为重点攻破对象。
临门一脚的关键时刻,张继庚决定化名“叶知发”亲自出面与张沛泽交涉。
张沛泽这人比较实在,一连开出要官要钱要安全等一堆条件,张继庚和城外清军通气后一一满足,双方皆大欢喜,这边张继庚回头忙着去准备接应清军入城的事项,那边张沛泽开始游说周边亲信入伙。
之后,和所有电影情节一样,没有意外的话意外在这时候发生了。
张沛泽办事不周,走漏了风声。
文书小萧和张沛泽为求自保当即反水,主动上报说城内有名叫“叶知发”的间谍潜伏已久,在各大城门狂挖守军墙角,并暗通城外清军,意欲颠覆天国。
于是,城内开始疯狂抓捕“叶知发”及其党羽,顿时满城风雨,人心惶惶。
那年头没有照片,又好在张继庚露面时用了假名,太平军只凭“叶知发”这三个字自然是抓不到人的。
十日后,张继庚收到小萧传来的一条新消息:张沛泽已经被上层怀疑,三日后便要换岗,如果还想开门引清军入城,这三日就是最后机会。
对于这条消息,地下组织大多数成员认为是引蛇出洞的诡计,不能轻信。
可张继庚认为小萧和张沛泽之前不过是因为事出意外无奈自保,现在主动联系组织,说明他们的心还向着己方,应该给予信任和支持。
双方僵持不下,最后将此事报告给了城外的清军,请求裁决。
城外清军的意见较为保守和稳妥,传来命令要张继庚放弃朝阳门计划。
为了朝阳门花掉了多少精力,用去了多少时间,就连张继庚本人都露面交涉了,一个间谍走到台前以自己真面目示人,就算没受过专业的间谍培训,张继庚也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他已经失去了最重要的保护,死亡将会随时降临。
张继庚冒险出城直奔清军大营,他要说服清军抓住朝阳门最后的机会。
一连商谈5夜,清军将军仍旧坚持放弃朝阳门计划。
张继庚无奈,准备回城再从长计议。
离别之际清军将军出言挽留,希望他在大营内出力,不要再回去了,将军认为张继庚已经暴露,回到城内势必凶多吉少,不如待在城外先保住一条性命再说。
张继庚想了想说:“我的老母还在城内。”
张继庚为什么要和太平天国势不两立,难道最初的原因不就是他想以自己的方式保护家人吗?当初从长沙赶回南京就是如此,现在由城外毅然返回城内依旧如此。
这一刻的张继庚似乎不再只是一个誓死捍卫封建儒学的卫道士,也不再只是一个甘愿为异族朝廷陪葬的顽固派,他更像是一个只想守护家人的普通人而已,与我们绝大多人一样。
三
时间来到半年之后,在朝阳门计划之后的翌年,也就是1854年1月,张继庚不知用何种办法组织起了500人的夺门敢死队。
看来此时他已然不对说服太平军守军倒戈的方案感兴趣了,诚然,武器在他人手上到底是不如在自己手上来的安心。
这次计划张继庚筹谋了很久,他有着充足的信心。
首先,起事地点他已经与城外清军谈妥,选在了东北面的神策门。
其次,他将500人分为两部,一部分人杀守军夺城门,另一部分人他将亲自率领引清军入城。
行动当晚,突然天降暴雨,这对埋伏在城内的敢死队,还有在城外准备偷袭的清军来说都是极大的士气打击。
紧接着情况变得更为糟糕。
城外清军冒雨按原计划行动,可还未接近城墙便被守军发现,神策门夺门计划当场流产,张继庚眼睁睁目睹这一切的发生,却只能站在角落里“抚膺悼叹,泪与汗并”。
从1853年3月到1854年1月,张继庚这个自发且业余的“间谍”足足潜伏了一年左右,期间他以暗杀、挑唆、煽动、策反等手段发动了数次对太平天国的攻击,不过始终收获寥寥。
张继庚很郁闷,很难过,他觉得自己的间谍生涯似乎注定要以彻底失败收场了。
但上天并不这么想。
就在张继庚见完同志回家的路上,老朋友或者老冤家张沛泽认出了他,或许在整个城内唯一知道“叶知发”是谁的就是张沛泽,而好巧不巧的是偏偏两人就在今天撞到了一起。
张沛泽从后面打马到张继庚身边,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叶先生,近日神策门之事如何?”
前段时间清军趁雨夜偷袭神策门的事全城皆知,身为太平军将官的张沛泽自然知道,而且他还多知道一点,眼前这个叫叶知发的人暗通城外清军,因此他会将张继庚和神策门事件联系起来也就合情合理了。
张继庚镇定自若,反问一句:“你是谁?我叫张继庚,并不姓叶。”
张沛泽这人尽管保密工作做的十分垃圾,认人的眼光却相当精准,他不由分说直接把张继庚押进了府衙受审。
张继庚至此身陷囹圄。
尽管地下组织的同志们为营救张继庚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但身处大牢的张继庚并不知道,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牢牢遵守当初自己提出的誓言,“……请被抓者务必做好觉悟,不要牵出其他同志……”
冥冥之中,一语成谶,世间万事万物难道真有一股定数?
面对敌方威逼利诱严刑拷打,张继庚守住了自己订下的承诺,没出卖一个同志。
之后便是日以继夜的折磨,张继庚身心俱疲,他自知再无生还的道理,于是在最后关头使出了一条绝计。
张继庚终于松口承认“叶知发”是自己的假名,和城外清军暗通也确有其事。
负责审问者是本年年初向太平军投降的原庐州(合肥)知府胡元炜,他见状大喜,连忙要张继庚供出同党。
张继庚见鱼上钩,谎骗说参与通敌的人数有很多,其中太平天国各级官员也有不少,自己记不得那么多名字,请把名册拿来,他将一一指出。
胡元炜将情况上报,太平天国高层认为不妥,拒绝交出名册。
胡元炜无奈,只好返回监牢要张继庚先说出记得住的那些人名。
张继庚见名册无望,思索一番一口气说出了三十四个人名。
其实这些人大多数他并不认识,有的只是听过名字而已,但这些人均身居要职,是太平天国政权中十分重要的人物。
张继庚选择在这个时候说出这些名字,其目的就是打算拉他们为自己陪葬,同时对太平天国管理层发动一次猛烈的进攻。
这条以命换命的计策,不可谓不狠毒。
胡元炜大吃一惊,面对这三十四个相当有分量的名字,他哪敢擅自做主,便将名单原封不动交到了北王韦昌辉手上,韦昌辉见这山芋太烫,转眼又扔给了东王杨秀清。
杨秀清做事向来雷厉风行,且自负自信得很,当即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精神下令将这三十四人全部斩首。
张继庚人生中最后一次地下工作终于成功了。
一个月后,张继庚被下令处死。
张继庚用自己必将遭受死刑的生命为总是失败的间谍生涯换来了一次巨大的成功,九泉之下他大概是可以安息了的,只是不知道那三十四个被冤杀的太平天国将士会不会在地府中放过他呢?
至于张继庚到底是个孤胆英雄还是阴毒小人?看完这篇文章的读者,相信人人心中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