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善祥: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朱棣钦定的孙媳妇,成明朝首位废后
明朝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的一天,天色已晚,杨士奇、杨荣、蹇义、张辅、夏原吉五位内阁大臣接到密旨,让他们火速去宫中议事。五人都以为出了大事,于是风风火火赶到宫中。等到了西角门,明宣宗朱瞻基早已在等着他们。
见五人已到,朱瞻基直奔主题,问:“朕活了三十岁没有儿子,如今孙贵妃为朕生了一子,母以子贵,朕想废了胡皇后,立孙贵妃为后,你们说我怎么做更合适?”
此语一出,众人愕然。杨荣认为,废后可以,但胡皇后被废以后如何安置比较麻烦。
蹇义说:“不如效仿宋仁宗,当年宋仁宗废了郭皇后,让郭皇后入道修行,册封为净妃。”
杨士奇越听越不像话,他大声说:“皇后万不可废,胡皇后在宫中没有大错,若贸然废后,必然会引起群臣反对。当年宋仁宗废郭皇后,范仲淹、孔道辅率领御史台十余人极力劝阻,最终范仲淹等人被贬。百年之后,范仲淹、孔道辅等人被史册赞誉。这足以证明宋仁宗是错的。”
杨士奇这番话说完,朱瞻基的脸色明显不好了,他让大家回去再商量下。朱瞻基走后,杨荣对杨士奇说:
“上有志久矣,非臣下所能止。”(出自《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八》)
意思是,皇上早就想废掉皇后了,这件事不是我们能阻止的!
事实证明,“三杨”中,还是杨荣最了解朱瞻基,一个月后,胡皇后还是被废了。大明朝之一位被废的皇后诞生了。
这位被废的胡皇后,名叫胡善祥,她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原配。可惜,当皇帝不爱了,再说其他的已无意义。
本文,笔者将通过史料,为大家分享这位大明朝之一位废后胡善祥。
一、张皇后亲选,永乐帝钦定
要说徐善祥,还要从他的丈夫明宣宗朱瞻基说起。
明宣宗朱瞻基是朱高炽之子、朱棣之孙。他出生的时候,朱棣恰好梦到朱元璋送给自己一个祭祀用的大圭,并让朱棣传给子孙。所以,朱瞻基一经降生,便得到了朱棣的喜爱。
朱瞻基自幼聪慧,朱棣本不喜欢长子朱高炽,但因为朱瞻基的原因,也慢慢接受了朱高炽的地位。永乐二年,朱高炽被立为太子。永乐九年,朱瞻基被朱棣正式册封为皇太孙,这一年,朱瞻基才13岁。
也就是这一年,朱瞻基遇到了他爱的女子——孙氏。
对,你没看错,是孙氏,不是胡善祥。
孙氏,即后来的孙贵妃。她的父亲名叫孙忠,曾经担任河南永城县主簿,而当时的太子妃张氏(朱高炽之妻)来自永城,两家有旧。因为这个关系,孙氏十岁左右就被送到宫廷,在张氏身边,是为官女子。
这里笔者需要说一下,因为明朝初年,很多官宦人家都争相把女儿送到宫中。例如,朱棣的妻子徐氏虽然是徐达之女,但从10岁左右就被送到马皇后身边教养。所以,孙氏来到太子妃身边,也是这个情况。
《明史·后妃传》中说孙氏“幼有美色”。皇太孙朱瞻基来看望母亲张氏的时候,不免会遇上孙氏,一来二去,二人便有了情愫。
永乐十五年,朱棣认为皇太孙已经19岁了,应该为朱瞻基选妃。由于当时朱棣之妻徐皇后已经去世多年,朱棣就让儿媳张氏主持此事。张氏经过几番遴选,最终确定了两个候选人,一个是孙氏,另一个是光禄寺卿胡荣之女胡氏。
胡氏,闺名善祥,当年只有15岁,她性格温婉,举止雍容,和孙氏相比,少了几分美艳,却多了几分气度。
史载,胡氏“天性贞一、举止庄重,无媚顺之态”。言下之意,和胡善祥相比,孙氏虽然漂亮,但或许有“媚顺之态”。
于是,张氏经过慎重考虑,觉得胡善祥更适合做皇太孙的正妃。张氏将自己的看法告诉了朱棣。巧合的是,当时台官向朱棣上奏,说“后星直鲁也”,意思是,观星象,皇太孙妃应该是山东人。而胡善祥的父亲胡荣正好是山东济宁人,“与星象合”。
朱棣于是下旨,钦封胡氏为皇太孙妃,而孙氏只被封为皇太孙嫔。
这样的结果,让朱瞻基非常遗憾。但他自幼在朱棣面前乖顺,而今事情已成定局,他也只能接受。
胡善祥被选为皇太孙妃,胡家人自然喜气洋洋,胡善祥本人也准备好了嫁入宫中。然而,胡善祥不知道的是,自她踏入皇宫的那一刻起,已经注定了她悲剧的一生,因为,在爱情的世界里,父母之命,终究不如青梅竹马。
二、从皇太孙妃到皇后,连升两级
胡善祥入宫后,很得婆婆张氏的喜欢。由于永乐后期,后宫无皇后主持,太子妃张氏便是后宫之一人。遇到重大场合,张氏有时候故意将皇太孙妃胡氏推到前方,让胡氏主持大局,王公大臣的女眷皆赞胡氏贞贤恭慎。
当时,外有朱棣和朱高炽的教诲,内有张氏的告诫,皇太孙朱瞻基在表面上对妻子胡善祥还算不错。胡善祥入宫时虽然年龄不大,但她在第三年便身怀六甲,次年,胡善祥生下朱瞻基的之一个孩子,是个女儿,这便是朱瞻基的长女顺德公主。
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皇家尤甚。好在到了永乐二十年,她再次诊断出喜脉。太子妃张氏安排人非常细心地照儿媳顾胡善祥,只盼望长孙的出生。
当时,明成祖朱棣正在北征,朱高炽还特地派人将儿媳胡氏怀孕的消息告知朱棣。毫无疑问,不管是朱棣、朱高炽还是朱瞻基、张氏,都希望胡善祥能够生下男孩。胡善祥自己也日夜祷告,希望天降麟儿。然而,事与愿违,待她临盆生产,又生了一位公主(永清公主)。
从永乐十八年,到永乐二十年,胡善祥先后生了两个女儿,俗话说“三年抱俩”,本是好事。若不是她生的都是公主,胡善祥必将在后宫站稳脚跟。
事实上,虽然有遗憾,但胡善祥在后宫中还是有底气的,因为和她一同入宫的孙氏这5年来虽然更受朱瞻基喜爱,但她的肚子却一直没有动静。
接下来,大明朝的宫廷迎来了风起云涌的时刻,先是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御驾亲征的明成祖朱棣在班师回朝的路上,病逝于草原之上。是年八月十五,皇太子朱高炽登基,是为明仁宗。朱高炽登基后,册封妻子张氏为皇后,立朱瞻基为皇太子。胡善祥跟着水涨船高,成为了皇太子妃。
胡善祥的“皇太子妃”生涯是短暂的,因为到了第二年,也就是洪熙元年六月,在位仅10个月的明仁宗朱高炽猝然驾崩,宫廷内一片混乱。
当时,朱瞻基正在南京拜谒明孝陵。也就是说,皇帝死了,而太子却不在京城,当时汉王朱高煦对皇位虎视眈眈,若朱高煦突然叛乱,或者在半路截杀太子,那后果不堪设想。
那段时间,皇后张氏整日在前朝和张辅、杨士奇等人应对朝局,而太子妃胡善祥则负责后宫事务。后宫在胡善祥的主持下,秩序恢复,一片井然。待朱瞻基被接到京城,张氏和胡善祥都松了一口气。看到后宫祥和清泰,张氏对儿媳妇的表现非常满意。
六月二十六日,朱瞻基正式登基,尊母亲张氏为皇太后,册封妻子胡氏为皇后。此时,和朱瞻基青梅竹马的孙氏已生下一位女儿,朱瞻基册封孙氏为贵妃。
从皇太孙妃到皇后,胡善祥在1年之内“连升两级”,纵观中国历史,实属罕见。当胡善祥拿到金色的皇后宝册时,她正式成为后宫的主人。但胡善祥明白,朱瞻基心中是有遗憾的,因为他膝下无子,大明朝的皇太子虚位。
三、最强内阁,合伙算计一个妇人
朱瞻基册封后妃的时候,有一个插曲。根据《明史·后妃传》记载:
皇后金宝金册,贵妃以下,有册无宝。妃有宠,宣德元年五月,帝请于太后,制金宝赐焉。贵妃有宝自此始。
意思是说,在明宣宗朱瞻基之前,皇后才有被册封的金宝和金册,而贵妃及以下的嫔妃,只有金册没有金宝。但因为朱瞻基宠爱贵妃孙氏,他特地请示皇太后,给孙贵妃也赐了金宝。从此之后,历朝贵妃也有了金宝。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朱瞻基册封胡善祥,可能是因为爱情,也可能是因为礼法,但朱瞻基册封孙氏,绝对是因为爱情。根据史料记载:
宣德间,海内宴安,车驾颇事游幸。后每乘间规讽,无媚顺态,居常服食侍从澹如也。
即,宣德年间,天下太平,朱瞻基喜欢乘车出游。胡善祥每每规劝朱瞻基,而且态度严肃。胡皇后平时性格淡泊,吃穿用度也都非常朴素。
从心理学上来说,明宣宗朱瞻基虽然早就被立为皇位继承人,但不管他做皇太孙还是皇太子,他都要受到来自爷爷或父亲的压制。有过这种经历的人,一旦大权在握,最烦被人管束。而胡善祥恰恰是那种喜欢劝诫丈夫、让丈夫“努力上进”的妻子。这便是她被废的导火索。
试想一下,朱瞻基后宫中的两位女子,一位是喜欢在他身边态度严肃地唠叨个不停,劝他勤政爱民的皇后。一个是在她身边百依百顺,有“媚顺态”的贵妃。“差距”便出来了。
明朝宣德二年二月底,朱瞻基和妻子胡皇后接到了同一条消息;孙贵妃怀孕了。收到消息的朱瞻基非常高兴,他希望他心爱的女子能为他生下长子。而胡皇后却面无表情,她命令宫女给孙贵妃送去补品,亲自去看望了孙贵妃,并亲自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张太后。
十一月,孙贵妃生下一子,朱瞻基大喜,为儿子取名朱祁镇。不仅如此,朱瞻基生子还祭告太庙,告诉天地祖宗直接有了长子。
这个时候,朱瞻基看孙贵妃的眼光就不一样了,仿佛,孙贵妃才是那个注定要和他生同衾、死同穴的皇后。这个时候,他已经在酝酿将孙贵妃“扶正”。
其实,朱瞻基早年和孙贵妃相互倾慕,再加上孙贵妃“媚顺”,因此他早有将她立为正妃的打算。只是,若想立孙氏为正室,朱瞻基必须有两个先决条件:
之一,朱瞻基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没有朱棣、朱高炽的管束。
第二,孙氏必须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她生了长子,这样才能给大家一个说法。
之前,朱瞻基做皇太孙、皇太子的时候,之一个条件明显不成熟。他登基后,之一个条件具备了,但胡皇后和孙贵妃都没有生儿子,所以,第二个条件还不具备。
终于,现在孙贵妃生下朱祁镇,朱瞻基不能等了,他要立孙贵妃为皇后。
于是,朱瞻基思来想去,终于在第二年的二月,决定废后。他更先把自己的想法禀报给了他的母亲张太后。张太后自然反对,可朱瞻基坚持如此,张太后最终说,你去征求内阁的意见吧。
朱瞻基召来了他最信任的5位内阁大臣,商议废后的事情,这便是本文开篇的那一幕。
杨士奇是内阁首辅,他思考问题一向比较全面,他一听,就觉得废后这事不靠谱,且不说大明朝还没有废后的先例,而且胡皇后本没有大错。只要皇帝有儿子,皇后照样是嫡母,不一定非要废后。
可是,杨荣和蹇义则认为,朱瞻基已经铁了心要废后了,“我们”与其劝他收回成命,不如帮他想一下,以什么名义废后,胡皇后被废之后怎么安排比较好。
杨士奇又劝了很久,但朱瞻基已经铁了心不听劝。最终,大家妥协,并且给朱瞻基出了个主意:让胡皇后自己宣告天下,说自己身体不好,不能主持中宫,愿意辞去皇后之位。
在明史上,仁宣时代的内阁大臣,尤其是“三杨”被后世誉为“最强内阁”,正是因为有他们同心协力治国,明朝才会有“仁宣之治”。然而,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若这样的“最强内阁”同心协力去算计一个后宫妇人,这位妇人能有半分胜算?
内阁大臣们商量了几天,胡善祥多少听到了风声,在得知朱瞻基的意思后,她没有反抗,主动上表辞去了皇后之位。《明史·后妃传》云:
三年春,帝令后上表辞位,乃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而册贵妃为后。
胡善祥“辞”去后位之后,将中宫让了出来,自己搬到了长安宫修行。朱瞻基赐胡皇后为静慈仙师。孙贵妃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皇后。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说:
这没有办法,一个男人一旦迷上了一个女人,就觉得这女人是他的生命,他的太阳。除过这个女人,世界上所有的女人都黯然失色了。
很明显,胡皇后就是那个“黯然失色”了的女子。
四、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胡皇后被废,明宣宗朱瞻基对外是这么说的:
皇后胡氏,自罹多疾,不能恭承祭养。重以无子,固怀谦退,上表请间。朕念夫妇之义,拒之不从,而恳辞再三,益加惓切,已从所志,就间别宫,其称号、服食,侍从悉如旧。
意思是,胡皇后因为体弱多病,又不能生儿子,因此上表请辞后位。“朕”念及夫妻情义,本不同意。但是她再三请辞,我才同意,允许她搬出中宫。其他称号、服饰、侍从规格都不变。
朱瞻基这话说得冠冕堂皇,在天下百姓心目中,他仍是个“有情有义”的男子汉。
胡善祥被废,孙皇后上位,大明朝诞生了之一位废后。被废后的胡善祥郁郁寡欢,被册立为新皇后的孙氏春风得意。
整个后宫之中,除了她的两个女儿外,只有一个人对胡善祥比较怜爱,此人便是张太后。《明史·后妃传》记载:
张太后悯后贤,常召居清宁宫。内廷朝宴,命居孙后上。孙后常怏怏。
意思是,张太后怜悯胡善祥,经常召她到清宁宫(张太后居所)说话。如果后宫有大宴,张太后仍让胡善祥坐在孙皇后的上首,孙皇后因此不高兴。
在此后的十余年,张太后对胡善祥都非常照顾。在后宫之中,胡善祥虽然不是皇后了,但在张太后的照顾下,并没有人敢轻慢她。
宣德十年正月,明宣宗朱瞻基病重,临终前,传位于太子朱祁镇,并希望张太后和“三杨”、张辅、胡濙辅佐朱祁镇。朱瞻基驾崩后,胡善祥作为曾经的结发妻子,只是以普通嫔妃的身份在远处哭丧,没有被允许靠近。
明英宗朱祁镇当年9岁,他登基后,改元“正统”,尊祖母张氏为太皇太后,尊母亲孙氏为皇太后。当时,明朝内有太皇太后张氏,外有“三杨”,因此正统初年,大明朝延续了仁宣之治的繁荣。
到了正统七年,太皇太后为朱祁镇娶了孙媳妇钱氏(钱皇后,接下来还会提到)后,心愿已了,随后去世。临终前,张氏还不忘吩咐明英宗和钱氏要善待胡善祥。
然而,这么多年,太皇太后张氏已经成了胡善祥内心的最后依靠,如今依靠没了,胡善祥的内心也崩塌了。次年(正统八年、1443年)十一月,胡善祥病逝,年仅42岁。明英宗下旨以嫔御礼将胡善祥葬于金山,未能葬于明宣宗陵寝。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对于胡善祥来说,在封建时代,她能成为大明朝第五位皇后,是她的幸运。但是,从踏入皇宫的那一刻起,就已注定了悲剧的诞生。
笔者认为,明宣宗之所以坚持要废胡善祥,有两个原因:
之一是明宣宗更喜欢孙贵妃,而孙贵妃则为明宣宗生下了长子。
第二是胡善祥自幼受儒家教育,他想做一个劝诫丈夫的好妻子。可惜,朱瞻基当了14年皇太孙、又当了1年皇太子,他受够了被人管束。这两个原因的加持,促成了宣宗废后的决心。从某种程度上说,第二点原因,恐怕还占主要部分。
胡善祥虽然死了,但她的故事并没有结束。明朝天顺时期,明英宗朱祁镇二次登基。朱祁镇的结发妻子钱皇后曾在南宫中陪伴他度过人生中最难熬的7年,因此,朱祁镇对钱皇后非常尊重。钱皇后心地善良,对后宫女子更是怜悯。钱皇后曾见过胡善祥,很同情胡善祥的遭遇,她曾劝朱祁镇恢复胡善祥的皇后称号。但是,当时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也就是当年孙贵妃仍然在后宫中独揽大权,朱祁镇不好重提胡善祥之事。
到了天顺六年,孙太后去世,钱皇后在此劝明英宗为胡善祥复位。
次年,明英宗最终下旨,恢复胡善祥的皇后称号,改葬在朱瞻基陵寝之内。
这意味着,时隔35年,胡善祥又“回归”后位。生前虽然孤寂,但死后有所归宿了。
笔者曾读张爱玲,张爱玲有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所有的女人,终有栖息之地,不是他人,唯有自己。
笔者虽然是男子,但我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男人都应该尊重女性。而所有的女性都应该有创造独立“栖息之地”的权利和能力。在当代社会,这个已不是很难实现。但是,在封建的大明王朝,在森森宫墙之内,哪有胡善祥的栖息之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