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 *** 元老级人物,毛主席曾称呼其“顶头上司”,结局如何?
在 *** 发展历史上,有很多人因为与其他同志的革命理念不相合而愤然“出走”,退出红色阵营,其中比较著名的当属张申府,他算是 *** 的元老级人物,在党内的地位一度仅次于陈、李二人,是当之无愧的“三号人物”。
张申府是个性格特点很鲜明的人物,他出身传统家庭,骨子里还是比较保守的,但同时他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在政治抱负上又是倾向于民主、自由的。因此,他的行为逻辑有时会呈现出“左右摇摆”的矛盾现象,让人捉摸不透。
张申府早年可谓是意气风发,他20岁那年考上北大,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在校期间他又兼修文理,贯通中西学问,一时成为学校的“风云人物”。大二那年,他为了标新立异,竟号召同学们 *** ,同学们自然不会跟着他一起做傻事,纷纷对他敬而远之。他倒对此毫不在乎,仍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理想,在学期末考评的时候真的一张试卷都没答,结果惊动了教务处。
按照北大的规定,考试挂得太多是要被退学的,张申府不想被“扫地出门”,他觉得这样有失尊严,于是便主动退学。但不久之后,他又凭借着一手好文采成功通过北大教职工面试,被聘为助理教员。助教平时的课很少,因此张申府便经常去图书馆给李大钊先生打下手,后来他更是 *** 了图书馆主任一职。巧合的是,毛主席当时正在北大图书馆工作,与张交集颇深,晚年主席回忆这段人生经历的时候,还戏称他是自己的“顶头上司”。
1920年,张申府正式投身革命运动中,曾先后在多个左翼媒体单位担任编辑,发表过不少宣扬共产主义的文章。同年,他远赴欧洲考察,期间发展了包括周总理在内的多位志士加入红色阵营。1924年,他被党组织召回国内,彼时正值国共“蜜月期”, *** 决定与 *** 共同创办一所现代军校,张因为能力突出而被选为军校政治部高干,同时还兼任校长的随身翻译。
此时,张身上的固有缺点开始慢慢暴露出来,他自诩为知识分子,总是端着架子,对于蒋介石这种“泥腿子”出身的政治家很是不屑,因而时常与老蒋爆发冲突。久而久之,他实在不愿再与老蒋共事了,索性直接辞职,转往 *** 广东区委工作。
1925年,张申府受邀出席了 *** “四大”,此次党代会的核心议题便是国共合作,大部分同志都对此持肯定态度,认为与 *** 合作会让革命事业顺利许多。可张申府却不这么认为,此时他骨子里的保守倾向开始慢慢显现,他坚决不同意和 *** 合作。蔡和森对他的观点很是鄙夷,称他幼稚如孩童。这彻底激怒了他,他随之起身离开会场,周总理见状马上冲上去拦住他,不断给他说好话,安抚的情绪,希望他不要冲动。可他主意已定,拒绝听从一切劝告,他直接推开周总理扬长而去,随后公开发表声明,宣布退出 *** 。
1925年,张申府返回北京继续在大学里教书,北京市委的同志几次三番登门拜访他,劝他重回党组织,但都被他拒绝,他是个倔脾气,一旦做出决定,是不会再更改的。不过他虽然离开了红色阵营,但仍旧还坚持革命,他曾多次支援 *** 、 *** 的学生们,与众多仁人志士站在一起,与 *** 反动派做斗争。抗战时,张申府被国府聘为参政员,可他仍与老蒋不合,三番两次的和老蒋吵架,气德蒋介石大骂他是“反 *** 叛逆”,他一气之下走出国府,以独立第三方的身份在社会上活动。
解放战争时,张申府犯下了人生中的最重大的错误。那是1948年中旬,张申府在某报刊上发表了一篇呼吁停止内战的文章,结果引起了轩然 *** , *** 一再批评他软弱、保守,各民主党派也纷纷和他断交。此事其实也反映了张申府骨子里的保守倾向,他是个革命者,但绝对不是一个称职的革命者。
建国之后,周总理安排他到图书馆工作,并授意民政部门给予他一笔特殊津贴,用于支持他日常开销,让他衣食无忧的生活。自1957年起,随着“反右”运动兴起,张申府不断遭到批评,受尽了委屈和迫害。到了1979年他方才获得正名,党组织撤销了一切对他的处分,摘掉了扣在他头上的所有“帽子”。1986年,他因病去世,活了9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