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仁义刘皇叔到变身乱世枭雄,诸葛亮、庞统联手教坏刘备?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群雄争霸,涌现出了曹操、刘备和孙权这三位雄主。然而,与曹操和孙权相比,刘备的事业历程更加坎坷。他的前半生充满了挫折和失败,但他没有被淘汰,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的良好声誉。
刘备在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时崭露头角,然后在赤壁之战后夺取荆州,但在此之前的二十多年征战生涯充满了失败。他的良好名声成为了他的救命稻草。无论他被敌人赶得东奔西逃时,还是陷入困境,总有人愿意收留他,给他喘息的机会。甚至刘备的一生之敌曹操,也曾收留过他,并对他不差。刘备的良好名声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他自己精心建立的。他没有依赖于家族背景,因此必须争取名声,这是在群雄混战时期脱颖而出的不二法门。
早在刘备成为平原县令之时,他就带着手下不多的兵力,挺身而出,救北海孔融,抵御曹操的进攻,为自己树立了仁义之名。那个时候,除了刘备的敌人,几乎每个人都对他赞誉有加,袁绍称赞刘备为“弘雅有信义”,这正是当时刘备名声的真实写照。
然而,刘备的名声在他后来的征战生涯中逐渐有所减弱。东吴大将吕蒙曾在劝说孙权进攻荆州关羽时说:“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覆。”虽然吕蒙对刘备有个人成见,但东吴为了争夺荆州,将刘备视为敌人,自然不会为他说好话。实际上,吕蒙的话在当时并不是毫无根据的。
在乱世争霸中,良好名声也带来了束缚。为了维护名声,刘备不得不遵循仁义之道,甚至在机会出现时也不能主动夺取他人的领土。例如,当刘备在徐州时,他收留了曹操遣散的“三姓家奴”吕布,尽管当时袁绍和袁术都不愿意收留他。刘备的行为导致徐州被吕布夺走,这是他为了维护名声而失去的地盘。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刘备在赤壁之战前感到尴尬,他必须保持仁义之道,而不能成为枭雄,而没有枭雄的气质,无法参与争霸。
直到诸葛亮和庞统这两位杰出的谋士加入刘备的阵营,刘备才摒弃了所谓的仁义,正式开始迈向枭雄之路,也开始了以实利为主导的征战生涯。诸葛亮早在初次见到刘备时就建议他夺取荆州和益州。刘备虽然有所犹豫,但最终同意了这个计划。刘备的好名声渐渐不再是他的首要考虑,他已经决心追求更大的目标。
随着刘备的征战,他放弃了对名声的过分在意,而开始专注于实际利益。他的行为逐渐变得更加果断,不再被名声所束缚。他夺取了荆州,为未来的蜀汉建立了基础,但同时也失去了一部分他一直以来坚守的良好名声。然而,他的行动都是为了更伟大的目标——&34;,这一目标在古代价值观中被视为至高无上。
总而言之,刘备的前半生是仁义的化身,后半生则成为了坚决的枭雄。他的行为不是错误,而是在更伟大的目标之下的必然选择。刘备、诸葛亮和庞统都认为这是正义的行动,史书的评价也未必认为他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