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马踏飞燕的正面照,为什么很少人拍?看到正面照后忍不住哈哈大笑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10-09)660

前言

1969年秋天的一个黄昏,甘肃省武威县农村,一片繁忙的施工场面。村民们正在井然有序地挖掘着一条防空掩体,目的是为了防备可能出现的战争。李大爷是这次防空工程的负责人,他紧皱着眉头盯着工人们挖掘的进度。过去的十几年文化大革命让他身心俱疲,好不容易迎来了宁静,他只想着早日完成工程,免得农忙的时候耽误农活。李大爷今年45岁,经历过早年的动荡岁月,他比任何人都渴望一个平静祥和的家园。

一个宁静的黄昏,改变了一个小村庄的命运

就在大家挖到三米深的时候,前面的工人小王发现了一处坚硬的墙壁拦住了去路。小王试着用铁锨敲击墙面,发出叮叮当当的回声,但墙壁却纹丝不动。李大爷赶紧让人去砸墙,结果砸开一看,居然是一处古墓!原来这座小村庄竟然隐藏着古老的秘密。村里的老人回忆起年轻时听祖父说过这附近山有个古墓群,没想到真的就在村子里!

李大爷脑子一热,想要取些古葬品回家收藏。他让工人们停止施工,开始清理古墓。接下来几天,他们移出了大量精美的古葬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铸造细致的铜马踏鸟造型。这个造型栩栩如生,马身矫健,鸟形轻盈,极富动感。李大爷看着手里这件造型,两眼放光,他想象着这件文物能为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好处,甚至可以一夜暴富。

一个周末,公社书记刘XX前来视察施工进度,听说村里出土了古墓,他大怒,责备李大爷不该私自挖掘文物,应该立即报告有关部门。刘书记向来以热心公益著称,他认为文物出土后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于是刘书记当即申报了这次出土,很快,省里派来了考古专家,接手了发掘工作。

考古队对古墓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考古调查,发掘出大量文物。这对村民们来说无疑是个惊喜。原本平凡的生活因为这场偶然的发现而变得多姿多彩。村里多了许多外地游客,小商小贩也多了生意,村民的生活似乎变得丰富起来。这起意外发现,彻底改变了这个村庄的面貌。

一件引发巨变的发现

1971年,著名学者郭沫若访问甘肃博物馆时,在一批西汉墓出土文物中赞叹不已。其中他认为最精彩的就是“马踏飞燕”,一个纯铜制的马踏鸟造型,马体奔跃,鸟形轻盈,极富动感。郭沫若立即向国家文物局推荐,结果“马踏飞燕”很快成为北京故宫博物馆举行的文物展览会的展品之一,名声大噪。

郭沫若推崇“马踏飞燕”的艺术价值,对其命名也提出了建议。他认为“燕”是一种吉祥之鸟,与马相配极为贴切。这一点子很快被文物部门采纳,“马踏飞燕”这个名字也因此流传开来。

一个偶然间的小发现,就此改变了一个无名小村的命运。它不仅让村民们的生活出现了巨大变化,也让更多人走进了这个小村子,欣赏其历史文化的瑰宝。

一件文物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其自身,它能够改变一个地方乃至一个民族的命运。“马踏飞燕”的出现,就像一个灵魂的印记,赋予了这个村庄崭新的活力。

对名称和来历的争论不休

看似一个小小的意外,却给后人留下了一件无价的国宝。然而这个貌似“马踏飞燕”的国宝,其名称和寓意却颇具争议。

对于“马踏飞燕”这个名字,考古界一直存在分歧。最初文物被称为“铜奔马”,后来经郭沫若提议改为“马踏飞燕”。但也有专家指出,以皇室的身份,“龙雀”更有可能。此外,还有说法认为是“燕隼”或“乌鸦”,因为这两种鸟具有“追风”的象征意义。各方观点争论不休,至今仍无定论。

马的品种也颇富神秘色彩。有人说它是天马,有说是紫燕骝或特勒骠,这些都体现了当时对高贵骏马的推崇。但最引人瞩目的说法是它是“神马”,一种传说中的天上神马,充满了神性和崇高感。这些说法反映出人们对这件文物来历的浓厚兴趣与热切探究。

考古学是一个需要极为谨慎和耐心的科学。对于历史文物的来历和意义,考古工作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筛选证据、论证推断。郭沫若作为一代大师,他的观点无疑具有重要影响,但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开放和求证的精神,吸收不同看法。争论不仅意味着探究的继续,也使这个文物的故事变得丰富多彩。

难免的缺陷与时间的笑容

而争议之处不仅如此。这个“马踏飞燕”从正面看去,马的表情显得异常扭曲、怪异,马蹄踏在鸟身上的姿态也难免有些喜剧效果,看上去就像一个调皮的表情包,让人忍俊不禁。这与其庄严肃穆的侧面形象反差巨大,也让人不禁会心一笑。

细想来,这也无可厚非。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要追求一个造型的全面完美无瑕是极为困难的。铸造一个栩栩如生的造型已属不易,难免会有些瑕疵和缺陷。

时过境迁,这些不完美反而成就了它的生动有趣。岁月在给文物昔日的庄严添上一笑,这也是时间的魅力。

我们可以设身处地为古人着想——作为当年的工匠,他们已尽心尽力追求完美,但在有限的条件下,总会有遗憾。现在回望,反而因为这些小缺陷增加了文物的可亲可爱之处。我们不应苛求历史的完美,而应欣赏它独特的个性与韵味。这件文物就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有着与众不同的性格。

结语

一件文物,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远远高于其自身价值。“马踏飞燕”或许不完美,但它打开的,是一扇通向古代生活与审美的窗口。我们应该珍视古人留下的这份精神财富,也应保持一颗开放求知的心,继续探索历史的真相。

在时间的镜像中,我们既可以体味历史的深厚内涵,也可以欣赏那些因岁月过滤而带来的凡趣与灵动。这是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也是连接古今的纽带。

“马踏飞燕”带来的,是一场与历史对话的盛宴。我们应该以欣赏和包容的心,来看待那些未尽完美的地方。这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10/532333.html

“马踏飞燕的正面照,为什么很少人拍?看到正面照后忍不住哈哈大笑” 的相关文章

汉文帝在位时期讲究无为而治 汉文帝真的什么都没有做吗

汉文帝在位时期讲究无为而治 汉文帝真的什么都没有做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无为而治的汉文帝,在位期间真的什么都没做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历史上真实的汉文帝,虽然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但他在位期间,却并非真正的‘无为’,反而是政绩特别大,贡献特别多。汉文帝在位23年,他在位期间,对内休养生息、恢复国力、废除严刑峻法、妥善...

明末时期有哪些农民起义军领袖投降了明朝?

明末时期有哪些农民起义军领袖投降了明朝?

明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明末崇祯年间,明朝军队和关内的农民起义军鏖战十数年。期间,有明军将领投降农民起义军,转身成为推翻明朝的急先锋。同样,也有农民起义军将领被明朝招安,转身拿起刀枪,砍向曾经在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丁奉:三国时期东吴名将、权臣,一生统兵与北方政权征战

丁奉:三国时期东吴名将、权臣,一生统兵与北方政权征战

丁奉(?-271年),字承渊,庐江安丰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权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丁奉年少从军,骁勇善战。太元二年(252年)东兴之战,丁奉大破魏军前屯,迁灭寇将军。吴景帝孙休在位时,丁奉设计斩杀权臣孙綝,替孙休夺回了皇权,官拜大将军,开始掌握吴国军政大权。永安三...

朱琏:宋钦宗赵桓的皇后,为了捍卫尊严宁死不屈

朱琏:宋钦宗赵桓的皇后,为了捍卫尊严宁死不屈

对于中原王朝而言,历史上最惨烈和屈辱的事件莫过于“靖康之难”。靖康耻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破都之耻,第二是被俘之耻,第三便是“献乳礼”和“牵羊礼”。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陷汴京城,除了烧杀抢掠外,还俘虏了徽、钦二帝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嫔妃与贵卿、朝臣三千余人北上金国。汴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北宋...

俗话说成王败寇 刘邦夺得天下后为何没有污名化项羽

俗话说成王败寇 刘邦夺得天下后为何没有污名化项羽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邦得了江山后,为何项羽没被污名化?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刘邦和项羽之间,有着一种奇妙的联系,刘邦是一位得道之士,而项羽是一位失道者,论实力,刘邦不如项羽,但是论起心性,项羽比刘邦差了十万八千里,项羽失去了乌江,这似乎是他的宿命,但是在这场鸿门宴上...

李世民是如何扩大自己的势力的?李渊是什么态度?

李世民是如何扩大自己的势力的?李渊是什么态度?

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初年一次非常重大的历史事件,“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杀兄逼父,夺得皇储之位。关于这次事变,唐朝官方参与修纂的史书记载的十分隐晦含糊,致使事变真相千年迷离。为此,史学界曾进行了长期努力,...

申屠嘉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申屠嘉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一朝天子一朝臣指新的帝王登基后,旧朝的臣僚被新的臣僚所代替。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申屠嘉,姓申屠,名嘉,梁国睢阳人。秦末时期,申屠嘉跟随汉王刘邦对抗西楚霸王项羽,依靠战功不断升迁得以重用,相继担任队率、都尉等职,跻身中高级将领的行列。在汉惠帝时期升任为淮阳郡守,公元前17...

永清公主:唐代宗李豫之女,她有着怎样的经历?

永清公主:唐代宗李豫之女,她有着怎样的经历?

永清公主,唐代宗李豫女,母不详。永清公主下嫁裴仿(唐玄宗女新平公主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永清公主唐代宗的第十八个女儿。永清公主下嫁裴仿(唐玄宗女新平公主之子)。 史书上对这位公主所言极少,撰史的人也不愿在她的驸马爷裴仿身上花太多的笔墨。不过从她的...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