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共妻制”是否属实?为何会被西方当把柄?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在苏俄和苏联成立初期,经常被西方指责其内部存在所谓的“共妻制度”。
苏联究竟是否违背人类进步潮流、推行了所谓的“共妻制”,是萦绕在全世界人心中的一大问题。
那么,苏联“共妻制”是否存在过?
西方又为何将其视作把柄、大张旗鼓宣扬多年?
“共妻令”事件
1918年6月,一场发生在莫斯科米亚斯尼茨基街道交易所的庭审,吸引了全苏俄人民的目光。
庭审被告名为赫瓦托夫,是来自莫斯科当地一家布匹店的老板,他被指控涉嫌杜撰《俄国少女共有法令》,并私自在全国范围内张贴、宣扬,甚至将“法令”内容付诸实践。
该“法令”主要由19项条例构成,主要内容正如其名称那般,旨在推行所谓的“女性公有化”。
其开篇即宣称:绝色佳人们已经成为资产阶级的笼中鸟,这种情况已对全球人类的正常存续产生重大干扰。
而后,“法令”洋洋洒洒列出了一系列惊世骇俗、突破人性道德底线的条例,如“本国所有17-39岁均是全体劳动人民的财产”、“男公民具有‘享用’妇女的权利”、“妇女原丈夫若拒绝遵从法令,将被剥夺‘享受’条文之权利”...
根据这份“法令”,苏俄国内所有符合条件的女性公民,都将成为“公有性财产”,而男性公民只需要加入所谓的“劳动家庭”,并领取当地工会或工厂委员会的资格证,每周就能获得4次“享用”妇女的权利。
“法令”还做出说明,每一位加入“劳动家庭”的男性,必须将自己收入的10%交给管理部门,用以向妇女们支付补贴,帮助她们养育后代。
对于已经成婚的妇女,也必须脱离原本的自由之身,但原配偶具备优先“享受”该妇女的权利。
如若已婚夫妇拒绝执行,男子将会丧失这一优先权。
1918年2月28日,该“法令”经由赫瓦托夫之手、假以苏俄萨拉托夫省人民委员会的名义发布,并宣布由“俄罗斯人民联盟”监督执行。
由于“法令”被打上了“人民委员会”和“人民联盟”的字眼,其真实性一时真假难辨,在苏俄国内迅速引发轩然 *** 。
可实际上,“俄罗斯人民联盟”不过是一个活跃在民间的灰色组织。
它成立于1905年,主要成员是一帮支持沙文主义、反犹太、反议会的无 *** 主义者。
3月初,萨拉托夫省一群愤怒的公民,闯入当地无 *** 主义者总部。
民众们咒骂无 *** 主义者为“恶棍”“流氓”,他们冲破紧闭的总部大门,砸烂了大楼内的一切东西。
大惊失色的无 *** 主义者们只能抱头鼠窜,纷纷从后门撤离。
然而,荒诞的“共妻令”闹剧还远没有结束,因为赫瓦托夫等人已经开始将“共妻制”付诸实践。
在受到官方追捕之前,赫瓦托夫已经在莫斯科索科利尼基村买下一幢房子,美其名曰命名为“社员爱宫”。
家庭公社社员们交付会费后就可以住进“社员爱宫”,他们每10人住在一间房屋,两间屋子中间有一个两人隔间。
在征得其他社员同意后,一对男女就可以住进隔间。
关于赫瓦托夫“爱宫”的新闻传开后,一大批青年人带领他们的女友加入了公社,也有一些妇女被强制送进去。
一时间,“共妻令”闹剧在莫斯科、乃至整个苏俄引发巨大轰动,或者说招致了社会各界的一片骂名。
与此同时,赫瓦托夫等人营造出的社会乱象,也引来了 *** 和警方的关注,赫瓦托夫随即以涉嫌伪造“法令”被送上法庭。
闹剧后患
“共妻制”事件在法学史上可谓是前所未闻,为彻底弄清这一事件,苏俄 *** 迅速派出调查团队介入审判。
调查显示,赫瓦托夫捏造“共妻制”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谋取不义之财。
“家庭公社会员”们缴纳的会费,全部流入了赫瓦托夫等人的腰包。
赫瓦托夫在初审中被处以5年有期徒刑,并没收所有非法财产。
可令人意外的是,赫瓦托夫的荒诞行为竟引来了少数辩护人的力挺,5年刑罚也被减免。
当法官说出判罚结果的那一刻,一大群妇女愤怒的涌入现场,共同高呼:“暴君!丧尽天良!”
震天的呼喊声过后,妇女们向法官、辩护人、赫瓦托夫扔去臭鸡蛋、烂菜叶。
眼看现场失控,法警直接调来了一辆装甲车。
荷枪实弹的士兵们包围了整个会场,妇女们这才偃旗息鼓。
法院局势安定下来后,庭审人员做了最后的裁决磋商。
经过近3个小时的争辩后,法院还是对赫瓦托夫判处了无罪释放。
但他并未得到解脱,早已被无数苏俄人民视作“魔鬼”的赫瓦托夫,在获释的次日便遭遇了暗杀,惨死在自己的布店中。
遗憾的是,赫瓦托夫的死于非命并未给“共妻令”事件画上句号。
尽管“共妻制”来源于赫瓦多夫等无 *** 人员的捏造,可这一荒诞法令的影响力却远没有消散,反而如闪电般传遍整个苏俄,并给苏俄人民带来极其惨痛的后果。
1918年4、5月份,苏俄的严重粮食短缺引发社会动荡,不少城市发生大规模骚动,“共妻令”成为苏俄下层人民宣泄情绪的一大出口。
“共妻令”的传播愈演愈烈,被许多无知的地方 *** 视作正规法令,甚至被付诸到了更加荒诞、恐怖的实践中。
尤其是叶卡捷琳娜堡,“公有化妇女”的可怕行径简直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当地,只要是布尔什维克组织的成员,就能向革命机关申请“公有化女性许可证”。
叶卡捷琳娜堡布尔什维克的内政委员波罗斯登,就曾向他的助手卡马谢夫签发了“许可证”。
卡马谢夫随即挑选了10名年轻姑娘,被挑中者不能有丝毫的反抗。
不仅如此,该城市的士兵们也“公有化”了60多位姑娘。
她们大多是出身资产阶级的在校年轻学生,个个长相漂亮、身份尊贵。
可因为赫瓦多夫的一纸伪令,这些年轻无辜的姑娘便沦为男性们满足欲望的工具。
更可怕的是,许多姑娘直接被当街抓走,惨遭 *** ,其中不乏很多人被送到了内政部门。
这些姑娘后来普遍命运凄惨,要么被折磨致死,要么下落不明,最终能够活下来的寥寥无几。
“共妻制”也好,“公有化妇女”也罢,尽管它们只是少数别有用心之人的杜撰之言,可这些流言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却是真实存在的。
“这次事件在苏俄留下的祸乱不可谓不深,甚至影响到了苏俄人的婚姻关系。
直到二战后,苏联社会的婚姻制度走向完善,男女之间的婚礼关系才得到重视。
赫瓦托夫的“杰作”和实践,不仅在国内贻害多年,闹得全国人民家喻户晓,甚至远播世界各国,成为西方世界抹黑、诋毁苏联的一大把柄。
那么,外部世界如何看待“共妻令”?
欧美国家又为何揪住这一并不存在的“法令”,喋喋不休数十年时间?
欧美视“共妻制”为把柄
1918年夏天,当苏俄“共妻制”的新闻传播到欧美世界后,西方各大媒体纷纷出现这样的头条:“苏维埃已开始群婚”、“布尔什维克文明正在走向荒芜”。
本就与苏俄存在意识形态对立的西方人,迅速抓住“共妻制”这一有悖人伦、与人类文明相逆的把柄,对苏俄展开一系列别有用心的批判和抹黑。
许多国家甚至公然宣称:“禁止与布尔什维克人组建家庭。”
一位名叫威尔斯的英国作家,一度不远万里从伦敦赶往莫斯科,亲自向列宁求证了此事。
两人展开长达三个小时的交谈,威尔斯试图弄清苏俄是否真的颁布了所谓的“共妻制”。
列宁向对方解释了“共妻令”的来龙去脉,并解释称:“该法令传言与苏维埃政权没有丝毫关系。”
后续不管是苏俄还是苏联,整个社会都开始转向禁欲主义, *** 力图追求社会风尚规范的严肃性,以避免再度陷入沦为全球舆论风暴的中心。
从1930年开始,苏联社会报纸和杂志的扉页中,已不再能提及任何有关性的话题。
城市大街小巷,也很难看到衣着暴露、举止轻佻的男男女女。
显然,苏联人试图通过清心寡欲的社会风貌,与荒唐的“共妻制”彻底划清界限,事实证明他们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做到了。
苏联社会的风气被扭转,国际社会的风评也出现转向,本就不存在的“共妻制”逐渐被历史尘封、被人民遗忘。
遗憾的是,西方世界并没打算放弃这个攻击苏联的好机会。
于是,西方人不遗余力的对外宣称:“布尔什维克不仅限于对民众资产的劫掠,对生命的屠杀,他们还要全面毁掉人类的道德准则。俄国十月革命期间有悖道德的行为比比皆是,两性关系、婚姻制度规范的消亡,是布尔什维克造成的。”
西方人的狡猾之处在于,他们将理想化、正确的公有化理念,与有悖人伦、违反道德的“共妻制”混为一谈。
不明真相的旁人,极易被西方的言论影响判断,进而对苏联产生质疑。
而这恰恰是西方人希望看到的,所以此后长达几十年,西方世界始终揪住“共妻制”问题不放,这是抹黑、诋毁苏联最省力的 *** 。
结语
“共妻令”伤害了苏俄人民,但好在这一制度仅仅存在于赫瓦托夫的杜撰当中,并未如西方世界所言成为事实。
至于西方世界长时间抓住这一“把柄”不放,这从根源上是西方对于苏联的污蔑。
参考资料
方亮.揭开苏联所谓“共妻制度”之谜[J].旅游时代,2011,000(5):P.48-49
苏俄那一场荒诞的共妻令闹剧.文萃周末.2012-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