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嘉庆登基仅半个月就处死和珅,和珅死后,纪晓岚是什么结局?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10-11)530

前言:

朝堂之上,纵横交错,权力的游戏从未停止。一时间的风光与辉煌,往往隐藏着悲欢离合。历史洪流滔滔不绝地向前,将那些曾经金碧辉煌的宫殿与无情的搏杀一同冲淡。

我们能做的,只有去理解背后的因果,汲取那些凄苦故事中的智慧

一、追逐荣耀半生,却错付盲目自信

在这人世间,最令人向往的,莫过于获得荣誉与权势。而要爬上这金碧辉煌的高峰,注定是一条荆棘丛生的路。

一介平民百姓,要想在繁华紫禁之城闯出一片天地,就必须付出足够的努力,甚至不惜抛却道义原则。和珅,一个初入京城时一贫如洗的满洲子弟,就是这样一步步闯进皇帝宠幸,最后却因贪婪而失足坠落的典型。

和珅本名钮祜禄·善保,出生满洲正红旗下的一个军官家庭。父亲是车骑都尉,家境尚可。然而好景不长,父母相继离世后,这一家子陷入困顿。

和珅凭借聪慧过人的才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咸安宫汉学院,修习满汉蒙藏语言。他勤奋好学,书读得十分通透。二十岁时,和珅报考科举,希望一鸣惊人。然而他落第了,这成为他仕途上的之一个挫折。

虽然如此,和珅并未气馁。他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入选乾隆的侍卫。凭借机敏的头脑和过硬的本领,他逐步得到皇帝的赏识。由最初的乾清门侍卫,晋升为正蓝旗满洲副都统、户部侍郎、内阁学士,再到重要职位国史馆副总裁,和珅的仕途一路高升,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然而,和珅并没有因功名加身而感到满足。他渴求的,是超越王公将相、独揽大权的至高地位。当皇帝的宠信成了捷径,金银财宝成了通行符,和珅选择将理想抛诸脑后,一头栽入污浊的贪污交易中,从此难以自拔。

起初,和珅还有所节制。许多官员给他送礼,都被礼貌拒绝。然而,一旦尝到金钱的甜头,他便欲罢不能。和珅在李侍尧一案中查抄了大量财产据为己有,这成了他之一次公然越轨。从此,各路官员争相向他献媚讨好,送上无数珍宝和田产。和珅也毫不掩饰贪婪本性,一一笑纳其贿。

权力与金钱的双重膨胀,让他飘飘然忘乎所以。为达到更高权力,和珅痛恨能够制衡自己的文官。在主编《四库全书》期间,他煽动文字狱,导致许多文人非冤莫屈。

在这样的威逼利诱下,和珅终于登上了权力的巅峰——当上御前大臣,几乎是朝中一手遮天的至尊地位。然而,和珅还沉浸在权力的虚妄中,却不知命运的洪流已经悄然改变,他的结局,也在暗流涌动。

二、 才华横溢却屡败科场,他靠的只是那颗纯真之心

而在这场权倾朝野的游戏中,还隐藏着另一个与众不同的文士——纪晓岚。

纪晓岚名纪昀,自小便才华横溢,人称“神童”。他博览群书,对古籍了如指掌。二十岁便踏上科举之路,希望凭借过人的学识出人头地。然而,纪晓岚的运气并不佳。

从乾隆八年至十九年,他试了足足十二年,都与高中擦肩。直到最后一科,纪晓岚终于高中,取得第二甲第四名的成绩,这对许多考生来说已非常不错,但对于满怀才华的他而言,仍是有些遗憾。

取得功名

后的纪晓岚,仕途并不如和珅般一路高歌。他编纂《热河志》時,乾隆开始赏识他的学识,提拔他为编修。然而很快,由于私下透露盐政机密,纪晓岚被发配新疆效力。

在惶恐无助的边疆生活中,纪晓岚以为自己将在这茫茫戈壁就此终老。没想到,在刘墉的影响下,乾隆召他返京,参与修撰《四库全书》。这成了纪晓岚重新出头的机会。

在此期间,纪晓岚遭遇了和珅的打压。和珅厌恶顶撞自己的文人,而正直的纪晓岚也不免遭殃。然而最终,纪晓岚还是凭借纯正的德行得到乾隆的认可,重新得宠,升为内阁学士和礼部侍郎。

与和珅不同,纪晓岚不为权势所动,只以编书立身。他治学严谨,生活简朴,从不参与权力斗争,也无取巨禄的心思。或许是因为这样的气质,纪晓岚即使屡遭坎坷,仍能保全自我,最终走上正轨。

三、 权倾天下,却难逃命运轮回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广厦已千疮百孔,一个朝代的覆灭已隐隐约约预示着它的来临。和珅醉心于金钱与权势,早已偏离正道。而纪晓岚虽历尽坎坷,仍能守正不渝。两人命运的天平,正在悄然倾斜。

嘉庆帝登基后,和珅的厄运也随之而来。新帝有弑父篡位之嫌,深恨和珅曾力挺乾隆,权势过盛。

他刚继位,就下令赐死和珅。并抄家查抄其财产,数额竟相当于大清十五年财政收入,可见和珅生前贪污之深。和珅虽一时权倾朝野,终究逃不过命运的制裁,身死 hei 家的下场成为千古恶名。

相比之下,纪晓岚在新君嘉庆的治世下仕途顺遂。嘉庆礼遇有加,提拔他为兵部尚书和礼部尚书。八十岁寿辰时,嘉庆还亲自赏赐纪晓岚珍藏的瓷器等物,以示敬重。最后,纪晓岚官拜大学士兼太子太保,在八十二岁高寿终成正果,最终得以善终。

一个刚正不阿,却因贪而祸及家人;一个屡遭不幸,仍心怀天下。看似过程迥异,结局各异,其实都在诠释人生的根本。

纪晓岚虽没获得和珅般的金银珠宝,却保全了自我、经得起考验。和珅一时风光无限,却因贪不知满足而失去所有。内心的正义,永远高于外在的成功。也许此处,就是人生的真谛所在吧。

结语:

历史,是一部永不停歇的轮回和演进。在这无边无际的长河中,你我都是过客,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今天被高高在上的权贵,终将在昨日的荣光后隐去;今日无名小卒,也许正孕育着改变天下的力量。

世事浮沉,成败转瞬即逝。我们无法预见结局,更无法逆转已过的岁月。唯有做好当下,行正义,存善念,方能历久不衰。

从和珅到纪晓岚,他们都已经烟消云散在历史长河中。而我们还在原地,仍在向前。这一生,我们都在追逐的,其实无非是个自在的心,与一个沉稳的灵魂。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10/533113.html

“嘉庆登基仅半个月就处死和珅,和珅死后,纪晓岚是什么结局?” 的相关文章

蒋琬和姜维相比 诸葛亮临死前为何让蒋琬做继承人

蒋琬和姜维相比 诸葛亮临死前为何让蒋琬做继承人

诸葛亮临终前,为何让蒋琬当继承人,而不是姜维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诸葛亮在死之前,为什么不选他,而是让蒋琬做他的接班人?诸葛亮在西元234年在五台山去世,终年54。诸葛亮在弥留之际,任命蒋琬和费祎为继任者。诸葛亮死后,蒋琬并未坐上宰相之位,而...

朱元璋在南京建了帝王庙,里面为什么会有忽必烈?

朱元璋在南京建了帝王庙,里面为什么会有忽必烈?

众所周知孛儿只斤·忽必烈是元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正是打败了元朝而建立的明朝,按道理说,朱元璋应该很讨厌忽必烈才对,但是朱元璋在南京建了一座帝王庙,里面却供奉了忽必烈,可以说,这就是朱元璋超越常人的地方。他唯成果论,只谈功绩大小。显然,在老朱眼里,忽必烈就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帝王,下面历史网小编就来为大家详...

汉献帝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东汉灭亡和他有关系吗

汉献帝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东汉灭亡和他有关系吗

还不知道:汉献帝到底是个怎样的皇帝?东汉因他而亡?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作为汉朝最后的一位皇帝,汉献帝刘协很罕见的并不是一个昏君。相反,历史上真实的汉献帝,是个很聪明的皇帝。不过,汉献帝遇到的情况,难度实在太大,从母胎开始,就一直是地狱级难度。以至于不管换谁到他的...

明朝时期的南北榜之争是怎么回事?朱元璋是如何解决的?

明朝时期的南北榜之争是怎么回事?朱元璋是如何解决的?

明太祖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明朝的开国皇帝。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明洪武三十年,明朝迎来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经会试考核,以78岁高龄的大儒刘三吾为主考的考官们选出贡士51名,均为南方考生。因此,大批北方落榜考生鸣冤告状,“科场舞弊”成为当时最大的话题。随后,朱元璋下诏彻查此事,经数日复核,调查组得...

施绩:东吴中后期名将,主要负责荆州重地的军事

施绩:东吴中后期名将,主要负责荆州重地的军事

施绩(?—270年),字公绪,丹阳故鄣人。三国时期孙吴名将,原名朱绩。左大司马、当阳侯朱然之子,吴少帝孙亮登基后恢复本姓“施”。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施绩有将领之才,转战四处,是孙吴中后期的大将,主要负责荆州重地的军事,官至上大将军、左大司马(当时东吴最高武职)。人物生...

汉末时期袁绍敢和董卓公开叫板,他哪里来的底气?

汉末时期袁绍敢和董卓公开叫板,他哪里来的底气?

董卓是东汉末年军阀、权臣。接下来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董卓率军进入京师,掌握了大权,董卓想废掉皇帝,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董卓召集群臣商议,众人敢怒不敢言,这时,袁绍站出来强烈反对,董卓大怒,说,你认为我的宝剑不锋利吗?袁绍一听,立即也拔出宝剑说,你的剑锋利,我的剑难道就不...

历史上卫青与平阳公主之间的感情如何?

历史上卫青与平阳公主之间的感情如何?

平阳公主,西汉时期公主,汉武帝刘彻同母姐。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众所周知,大司马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她是汉武帝的贤后,而卫青后来又迎娶了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很多人认为汉武帝重用卫青,主要是因为汉武帝是他姐夫,而他又是汉武帝的姐夫,其实则不然,卫青迎娶平阳公主是在其成为大将军之后。...

唐睿宗李旦的一生是什么样的?是个什么样的人?

唐睿宗李旦的一生是什么样的?是个什么样的人?

唐睿宗李旦,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则天幼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在诸多古代帝王中,有一位独具特色的皇帝常常被人们忽视了,他就是唐睿宗李旦,一位史上看似最懦弱、窝囊,但也最精明的皇帝。翻阅唐睿宗的一生履历,我们发现了一个极其罕见的现象,就是这位皇帝两次登基,又两次主动退位。从履历...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