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老人翻出一张游击队的借条,要求 *** 偿还3万亿,结局如何?
三万亿人民币是一个庞大的数字。然而,在广东江门的一位老人在翻修祖屋时,发现了一张欠条,这张欠条记录了抗日英雄的借款经历。
这张欠条上写着:“借鸿文三姐白米共38石70斤,大洋五千元;金条八支,每支一两。待胜利以后,由当地县 *** 偿还,付息两分”
落款时间为1944年,落款人新鹤人民抗日游击队三中队李兆培。
在找到这张欠条后,老人欣喜若狂,立刻拿着它去当地 *** 要求还款。然而,根据欠条上的数据和当时的市值, *** 需要连本带利偿还三万亿人民币。
要知道,当时有些省的年度GDP甚至没有达到三万亿,因此 *** 该如何筹集三万亿巨款来满足这位老人的要求呢?
经过慎重考虑,当地 *** 暂时拒绝了老人的还款要求,并对借条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情节回顾】——
故事要从1944年讲起,当时抗日战争虽然已经接近尾声,但在南方敌占区活动的游击队却仍旧受到大规模围堵、封锁,被迫四处转战。
离开根据地的他们失去了所有补给,只能风餐露宿,后来实在难以为继,只好向人民群众求助。
广东某游击队队员梁月娇出身豪门大户,她的父亲梁鸿文早年曾在美国闯荡,发了一笔横财,回乡后便大肆扩盖庭院,购置田地,成为一方巨贾
梁鸿文共有六位姨太太,其中第三位被称为“三姐”。她是一位思想进步的女性,对革命事业充满同情。
得知游击队员的生活十分艰苦,她便让梁月娇将他们带到家中,并吩咐厨房为他们准备饭菜以果腹。
在日军大举进攻的时候,游击队不得不转移阵地。三姐看到队员们饥饿难耐,心生怜悯,决定借出60斤白米给他们作为行军口粮。
然而,游击队长坚持军队的纪律,不愿意接受白吃白拿的行为。他当场写下一张借条给三姐,并约定如果革命胜利后,可以找人民 *** 兑现利息。
但三姐并没有把这张借条放在心上,只是随手将其放在了存放田契、地契的箱子里。
——【发现之一张欠条】——
2009年,家住广东江门大井头村的梁诗伟觉得家里乱糟糟的,于是决定彻底打扫一下。在打扫的过程中,他意外地发现了一张泛黄的纸张,看起来有些年代了。
看到这张纸的时候,他还在想家里什么时候有这种东西呢?
好奇心驱使下梁诗伟,他小心翼翼地打开了这张泛黄的纸张。虽然字迹有些褪色,但仍能清晰辨认出其中的内容。
快速阅读了一遍后,梁诗伟发现这张纸原来是一张借条。
借条上的内容也很简单,因为当年战事原因,游击队来梁诗伟家中借走了60斤大米。等到抗战胜利后,国家会偿还这笔债务。
发现这张欠条后,梁诗伟老人感到震惊,也感到了一种承前启后的责任。他决定追求公正,寻求偿还。
梁诗伟向县 *** 报告了此事,希望能得到欠款的兑现。然而, *** 表示按照欠条规定,即使将全球粮食相加也无法偿还这笔巨额款项。
经过协商,在确认欠条真实性后, *** 决定给予梁诗伟2万元人民币作为对他家抗日贡献的奖励,并要求他上缴欠条原件以作为历史文物保存。
梁诗伟欣然接受了这一安排,他并不在乎钱的多少,只希望母亲的付出能得到肯定和纪念。
随后,他将欠条上缴,自己也领到了2万元。原本以为一切已经妥善解决。
——【第二张欠条】——
梁诗伟在拿到2万元的赔偿后,心情非常愉快。因为他现在是一个贫困的家庭,家里的房屋也非常破旧。
因此,他决定用这笔钱来翻新老房子,改善生活条件。
借条的事情就这样结束了,梁诗伟又过了两年平静的日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2011年,他注意到自己的房子屋顶有些破损,于是他开始考虑修缮屋顶。
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好,他只能亲自动手修缮屋顶。
梁诗伟迅速地搬来一架梯子,顺着梯子爬到屋顶,开始进行修葺工作。在修缮过程中,他意外地发现房顶上有一个夹层,放着一个的盒子打开夹层后,竟然发现了一张泛黄的纸片!
有了之一次发现泛黄纸片的经验,梁诗伟兴奋地仔细查看了纸片上的内容。果然,这张纸片也是一张借条!
这一张借条记录了游击队向鸿文三姐借款约3800斤粮食、5000块大洋和8根金条。
这张借条的落款时间显示,当时正值民国33年。除了借款金额,借条上还建议将鸿文三姐的后人视为革命者后代,并给予他们帮助和优待。
如今已过去67年,按照利息计算,这张借条的价值可能高达3万亿。
他带着借条再去找 *** , *** 对于欠条的真实性存在质疑,因为账目显示游击队从一个普通家庭借取了大量物资的情况令官员们感到困惑?
他们怀疑立借人李兆培是否代表整个游击队,以及粮食是如何被运输的?这些疑问让 *** 对欠条的真实性产生了强烈的质疑?
游击队是怎么运走的?面对质疑,梁诗伟老人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梁鸿文在美国辛苦劳作了58年,赚了一大笔钱。回国后,他置办了大量土地,使得家里拥有不少钱和粮食。
梁鸿文的三姐曾拿出钱支持游击队,一方面是因为她痛恨日本侵略者,另一方面是梁月娇就在游击队工作。
他们一家真心实意地支持抗战,甚至倾囊相助。那3800斤粮食并非一次性运走,而是分多次运送。
当地民政部门对梁诗伟的解释表示质疑,认为其说服力不足。然而,山东卫视对此事件进行了深入跟踪报道,发现李兆培在当年确实是游击队的队长。
遗憾的是,李兆培已经离世,他的子女对欠条的事情并不知情。
唯一尚存的线索是鸿文三姐的女儿梁贤孝,她已经90岁高龄,仍然记得关于8根金条和5000大洋的事情。
为了查明真相, *** 对梁家进行了详细调查。原来,梁鸿文在回乡后通过做生意致富,成为了当地的首富。
他拥有大量的房产和土地,有能力资助游击队。这一点在当地是众所周知的。而梁鸿文的三姐也对革命事业表示了全力支持。
*** 还找到了曾任新鹤游击队指导员的廖健的遗孀简惠仙。97岁的简老太太清楚地记得,梁鸿文的三姐确实资助过他们很多钱粮,这是事实。
她证实欠条上的签名是三中队队长李兆培,代表的是整个中队。
*** 犯了难,3万亿人民币相当于几十年的财政收入,要是兑付给梁诗伟,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就要喝西北风,企业和经济发展也会大受影响,而且 *** 一时间也凑不出这么多钱。
另外,这张借条其实已经超过追偿年限,理论上来说就是一张废纸,根本无需理会。
最后, *** 口头表扬了梁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感谢他们为抗战做出的贡献,承诺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方设法予以解决,同时将借条退还给梁诗伟,叮嘱他将其当做重要文物好生保存。
梁诗伟虽然感到一些失望,但他也能够理解 *** 在这个困境下所面临的挑战,他表示愿意通过其他途径来获取合理的补偿。
——【结语】——
至今,这张价值连城的借条仍未得到妥善处理。梁诗伟本人并未四处追讨,而是表示:他拿出借条并非真的要求偿还,只是想让大家知道,他们梁家是忠义之家,曾为抗战做出巨大贡献。
尽管如此,关于这张借条是否需要偿还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
有人认为无需偿还,因为借条已经超过20年的诉讼时效,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失去了追溯的权利。
然而也有人认为,无论过去多久,债务终究是要还的。即使无法偿还高达3万亿的巨额债务,也应该给予合理的补偿。大家对此有何看法?
然而,这件事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两张借条背后的爱国情怀。在国家艰难时期,有如鸿文三姐般的普通百姓,心怀大义,竭尽全力为国家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