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盘盘历史上的“显眼包”
话说网上有个流行词,叫“显眼包”,它的意思是一个人爱出风头,非要显得自己与众不同,但又会因为知识储备或是演技不到位,显得有点丢人现眼。
有网友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显眼包”,这话可一点没错,就连古代也有不少。那古代的“显眼包”们造作起来,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
狂到最后都是作死
历史上最早记载的“显眼包”应该就是战国时期的秦武王了。秦武王力气很大,而且争强好胜、喜欢角斗。秦武王当时不仅一连封了几位大力士做高管,自己还非常喜欢下场比赛。
按照《史记》里面的记载,有一次秦武王来到洛阳,看到了大禹留下的九个鼎,于是和身边人打赌看谁能把鼎举起来。
您肯定听说过一个成语叫做“力能扛鼎”,就是形容人力气大,秦武王估计就是想达到这样的效果。但没想到他高估了自己的力气,结果弄断了自己的腿骨,没过多久就死了。
没有金刚钻还非要揽瓷器活,结果只能被人笑话——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叫“举鼎绝膑”,意思就是形容力气小,难以担当重任。身为一国国君,干什么不行,非要来当“显眼包”。
自打这位开头,历朝历代的“显眼包”们就层出不穷了。有人说了,要说起古代的“显眼包”们,两汉时期的名士得占一半,但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当一两回就算了,只有东汉名士祢衡,“显眼包”的事迹接连不断,当起来没完。
祢衡生活的年代咱们都很熟悉了,当时已经天下大乱,各地军阀割据,这些名士们基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避世隐居,要么积极入世。祢衡就选择了后者,不过他“入世”却“入”得很奇怪。
祢衡这个人很有才学,而且心高气傲,打心眼里就谁都看不起,觉得谁都不是能让他低声下气侍奉的“明主”。于是他怀里揣着名帖,天天就在许昌城里晃悠,一直到名帖上的字迹都模糊了也没能送出去。
还是孔融率先注意到了祢衡,觉得他是个可用的人才,好几次和曹操举荐他。
听孔融快要把这个人夸出花来了,曹操又一向求贤若渴,就打算和祢衡见上一面。
按道理,对于许久都找不到工作的人来说,老板突然发来了面试邀请,这肯定是个绝佳的机会,应该好好表现一番,没想到祢衡压根不买账,他说自己有“狂病”,坚决不肯见曹操,甚至还几次口出狂言,把曹操气得够呛。
但曹操确实听说过祢衡的才气和名声,不愿意杀他,又听说他很擅长击鼓,就封他为鼓吏。
有一天曹操大宴宾客,让鼓吏们奏乐。轮到祢衡的时候,他演奏了一首《渔阳》鼓曲,声音慷慨悲壮,在座的人无不感慨,非要说缺点的话,那只有一个,就是祢衡没有穿鼓吏的制服。
在开始表演之前,祢衡曾径直上场站到曹操面前,旁边的人呵斥他说:你这人怎么不换鼓吏的衣服就敢轻率觐见!祢衡一听,“显眼包”的瘾就犯了,他竟然直接当着曹操的面开脱!
直到脱得 *** ,然后才慢慢地拿过鼓吏的衣服穿上,然后才开始击鼓,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泰然自若,脸上一点羞愧的表情都没有。
作为祢衡的举荐人,孔融表示:这简直没眼看啊!于是事后找到祢衡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作为君子应当举止端方,你怎么能做出这样出格的事?再说了,曹丞相是真的欣赏你的才能,真心实意地想要招揽你,你怎么就不愿意追随他呢?
经过孔融的一番劝说,祢衡终于答应去给曹操赔罪。孔融又再次拜见曹操,说祢衡这个人有“狂病”,犯病的时候疯疯癫癫的,丞相您别和他一般见识。但我已经骂过祢衡了,他也答应亲自向您谢罪,看在我的面子上,您还是再给他一次机会吧。
曹操听说祢衡愿意认错,自然也十分高兴。那这一次祢衡的表现如何?
曹操告诉守门的人,如果有客人来立刻就要通报,而且一直等到很晚,终于把祢衡等来了。可祢衡却手里拿着一根三尺长的木杖,坐在大营门口,捶着地大骂曹操。这回曹操实在是忍不下去了,赶紧派人把祢衡送走。
那位说了,祢衡兴许是看不惯曹操的做派,所以才故意不给他好脸色。这话虽然也有点道理,但您看看祢衡之后的经历就会发现,作为“显眼包”本包,祢衡真的是看谁都不顺眼,和谁都要彰显一下自己的与众不同。
曹操派人把祢衡送给了刘表,这位您也知道,一向以宽容下士著称。到了荆州之后,祢衡成了士大夫中的“大咖”,有什么文章或者决议,刘表都要请祢衡看过才行。
可祢衡居然把刘表和手下文人们精心撰写的奏章当场撕毁扔在地上,之后的行为也越来越出格,就连好脾气的刘表都忍不了了,又派人把他送给了江夏太守黄祖。
几经辗转,也没能治好祢衡爱当“显眼包”的毛病,有一次在黄祖大宴宾客的时候,祢衡又开始出言不逊,黄祖让他闭嘴,祢衡却大骂说:“你已经是死人了!你才应该闭嘴!”黄祖实在受不了,一怒之下命人把祢衡给杀了。
其实,像祢衡这样满腹才学名望颇高的人,当一次“显眼包”或许能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从而受到更多人的追捧,但像他这种当上瘾的,只能是自取灭亡了。
上岸打卡,还有人被酸到
有文化的人爱当“显眼包”的也不止祢衡一个,不过咱们接下来要讲的这几位明显比祢衡可爱多了。
话说在唐中宗神龙年间,有一位名叫张莒jǔ的新科进士来到慈恩寺游览,一时兴起就当了一回“显眼包”,他把自己的名字题在了大雁塔下。
没想到这个举动吸引了之后众多新科进士们前来“打卡”,把能雁塔题名视为一种莫大的荣耀,在参加完曲江宴后,这群“显眼包”们就会乘着兴头,风风火火地集体跑到大雁塔下,选出最擅长书法的那一个,把他们各自的姓名、籍贯和考中状元的时间写在大雁塔的墙壁上。
而且将来如果有人官至卿相,还会回来再把姓名用朱笔描一遍。在这当中还有一个尤为出名的,那就是白居易。
贞元十六年,白居易和其他十六位同科进士们一起跑到了大雁塔,光“题名”还不够,白居易还留下了一句诗:“慈恩塔下提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您瞧,不光要显摆一下自己雁塔题名,还得暗戳戳地秀一把自己年纪最小。
对于这群“显眼包”们,有人十分看不惯。
唐武宗时期的宰相李德裕就专门下令,不允许新科状元们再跑到大雁塔题名。
那位问了,是因为李德裕觉得这群“显眼包”们有碍观瞻,影响了朝廷的威严形象吗?有可能。
但这里面估计也夹杂着一些李德裕的私心——这位宰相是门荫入仕,也就是沾着祖辈的光,靠世袭进的官场,没考过科举、当过状元,自然也没获得过“雁塔题名”的机会。
偶像恐高,粉丝模仿
年轻活泼的新科状元们“雁塔题名”是因为喜不自胜,一代文豪韩愈居然在爬山时嚎啕大哭,这又是为什么?
韩愈这人相信您肯定不陌生,这位在政治上直言敢谏,对于沉迷拜佛无法自拔的唐宪宗,他曾经洋洋洒洒写出一篇《谏迎佛骨表》,在里面说得十分不客气,把唐宪宗气得够呛,韩愈也因此“夕贬潮州路八千”。
在文学上,他是一代文豪,带头批判当时辞藻华丽、追求形式大于内容的骈文,笔下的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极强,也因此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看了这么多描述,您是不是想象出一个学问有高度、思想有深度的文人形象?不过您知道吗,这位居然在华山顶上当了一回极不端庄、极不稳重、非常丢脸的“显眼包”。怎么回事呢?
根据《唐国史补》的记载,韩愈曾经邀请几位朋友一起去爬华山。放眼望去,秀丽景色一览无余,身边还都是志同道合的好友,这一路上韩愈的心情都好极了,和朋友们说说笑笑,很快就爬到了山顶。
可谁都没想到,下一秒,韩愈忽然注意到山峰四周非常险峻,往下看一眼就开始头晕目眩,双腿发软,站都站不住,更别提再走下山了。
没想明白这是怎么回事的韩愈悲从中来,感觉自己这辈子可能就要交代在这儿了,心想自己正值壮年,还有很多豪情壮志没能实现,居然就要这么死在华山上了!他越想越伤心,甚至发狂一样嚎啕大哭起来。
眼瞅着刚才还好好的人,突然哭得这么悲壮,他的朋友和随行的侍从们都吓了一跳,虽然文人都有点触景生情的感慨,但也不至于哭得这么惨吧?于是纷纷围过来安慰韩愈。
没想到这一安慰,反而让韩愈想起来,自己都要死在华山顶上了,那怎么也得给家里人留个遗书吧?朋友们一听都觉得这也太夸张了,至于吗?但韩愈不听,怎么劝都没用,真的提笔写了一篇遗书。
很快,韩愈在华山顶放声大哭的事情传到了华阴县县太爷那儿,县太爷花了好大的功夫,才让人把迈不动步的韩愈从山顶上抬了下来。
可以说,韩大人上山的时候有多高兴,让人抬下来的时候就有多尴尬。
顺带一提,如果现在到华山去旅游,还能在苍龙岭上看到一个地方叫做“韩退之投书处”,没错,就是当年韩愈被吓到嚎啕大哭非要写遗书的地方,旁边甚至还有古人留下的“某某某笑韩处”的字样。
韩愈本人估计也想不到,自己的“显眼包”事迹居然流传了千百年,谁来了都要把他这段事迹再讲一遍,甚至还变成了景点供人游览,真是让人觉得好笑中还带着一丝心疼了。
有趣的是,可能是韩愈“一代文豪”的形象太过深入人心,以至于后人读到韩愈的“显眼包”事迹甚至都有点不敢相信,还有一些完美主义的“粉丝”,干脆不承认自己的爱豆有过这样一段“显眼包”过往。
比如明代就有一位为韩愈辩解,说他当年在这里嚎啕大哭,这件事确实不是谣言,但他哭的原因可没那么简单,肯定是因为登上山顶之后,放眼望去发现山水之俊秀奇险,不是语言文字能形容出来的,唯有痛哭两声,才能抒 *** 怀。
这话虽然乍一听很有道理,但实际上很有“粉丝”为“偶像”开脱的嫌疑。毕竟韩愈又不是神仙,恐高迈不动步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更何况他本人都大胆承认了这次“显眼包”经历:他在一首诗里详细描写了华山的险峻,末尾还有一句“悔狂已咋指,垂诫仍镌铭”,意思就是自己经过一番凌高历险之后,告诫自己和后人一定不能一味攀登高峰,也要停下来看看自己的接受能力,以免再次发生这样的丢人现眼的悲剧。
更有意思的是,韩愈虽然在诗中写得情真意切,却没能阻挡后人继续当“显眼包”的脚步。
在韩愈之后的一千多年的清朝,有一位著名的经史学家毕沅yuán又来到了华山。
这位在爬山的时候丢下车轿,自己跑得飞快,恨不得能攀援而上。到了山顶之后更是意气风发,然而他和韩愈一样,兴致更高昂的时候,就那么低头往山下一看——直接就嗷了一声:娘诶!这华山怎么这么高啊!还这么险峻,我肯定是下不去了!
于是,他将当年韩愈在华山上的历史完美复刻了一遍:毕沅先是嚎啕大哭,然后又哭着给家里写遗书,身边同样也是一群怎么劝都没用的朋友。
朋友劝他说:你别看两边,只看脚下的路,不就能从容下山了吗?但毕沅表示:臣妾做不到啊!
不过不同的是,毕沅没有韩愈名气那么大,能惊动县太爷出马,朋友们商量之后一致决定:干脆把毕沅用酒灌到不省人事,然后裹在毯子里,一路用绳索垂吊送下山!
全身上下嘴最硬
如果说这两位的“显眼包”经历都属于本人无心之失,在好笑中带着一丝可爱,那接下来要说的这几位可完全是大相径庭,他们都闹出了怎样的笑话?
咱们还是先把时间调回唐朝,在唐中宗时期有一位宰相叫做窦怀贞,这个人资质平平,按理说宰相这么重要的职位完全轮不到他,而他的上位,完全是靠自己故意当“显眼包”、“立人设”才换来的。
为什么这么说?根据史料记载,窦怀贞家里原本是富豪,非常有钱,但窦怀贞每天上班的时候都故意穿又破又旧的衣裳,就为了博得一个“折节自修”的好名声,厚着脸皮经营人设。
唐中宗继位之后,韦皇后专权,当时还是蒲州刺史的窦怀贞为了讨好韦皇后,专门上表说自己把名字改成了“窦从一”,因为韦皇后的父亲叫做“韦玄贞”,窦怀贞的名字犯了避讳,改成“从一”之后表示他只忠心于韦皇后一人。
果然,韦皇后看了之后十分开心,立刻把窦怀贞调到了京城。
之后有一年的除夕之夜,唐中宗和韦皇后在公众大宴群臣,中宗突然对窦怀贞说,听说你一直没有娶妻,今天正好是除夕之夜,我替你成一门亲事怎么样?
窦怀贞一听高兴坏了,忙不迭地跪谢天恩,没想到一抬头就愣住了——只见一个穿着华美礼服的新娘从屏风后面款款而出,居然是韦皇后又老又丑的奶娘!
明眼人都知道皇帝是存了心捉弄窦怀贞,纷纷等着看笑话。但既然选择了做“显眼包”的这条路,窦怀贞就要坚持走到底,他硬是满脸笑容地向皇帝皇后拜谢,之后每次上奏还都自作多情地自称“皇后阿篝”。
阿篝什么意思啊?原来在当时有个风俗,凡是娶了老年妻子的男人都叫“阿篝”,是个带点羞辱性的称呼,可窦怀贞居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生怕别人不知道一样,“显眼包”当得是心甘情愿。
不过他的后果也不难猜,靠谄媚换来的宠爱肯定不能长久。后来他投靠了太平公主,在唐玄宗发动宫廷政变时,畏罪自杀。
窦怀贞这种人属于纯粹丢人现眼,还有的“显眼包”是属于没什么学问,还偏要不懂装懂闹笑话的。
话说明朝时期有个北方人到南方做官,有一次在宴席上见到了菱角,北方没见过这个东西,他也不问一句,拿起来就带着壳一起放进了嘴里。
旁边的人提醒他说,你得去了皮再吃啊!可这位却装作和菱角很熟的样子,硬是说,我当然知道了,但我想清热解毒,所以连着皮一起吃。
看他这么肯定,搞得周围的人都不自信了,问他说,这是北方的吃法吗?你们北方也有菱角?
这位自信满满地回答说:当然,可多了,漫山遍野长得都是。在座的人一听就乐了菱角明明是长在水里的啊!
看得出来,历史上的“显眼包”们闹出的笑话真是不少,其实,主动当显眼包和被动丢脸往往就是一纸之隔,所以说,您确定要当显眼包之前,请一定考虑清楚它到底值不值得。
编辑:谢佳漫
素材来源: ***
本文图片来源于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稿酬支付需求,请与本公号后台联系。
注:本文及其音频版权归属北京广播电视台,未经授权不得挪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