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莲英葬母:乡亲们白吃白喝35天,这场盛大葬礼与皇帝不相上下!
前言
在中国悠久的封建历史长河中,太监这个特殊群体一直存在着。他们出身卑微,却往往能够通过宫廷生涯获得荣华富贵。
李莲英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他不仅在宫廷里位高权重,还以一个儿子的身份,为母亲铺张浩大的葬礼,展现出对母亲深沉的哀思。
一、平凡少年入宫初试锋芒
1848年,一个叫李进喜的男孩出生在河北一个寒门之家。李家四个孩子,李进喜排行第二,家境并不富裕。为了减轻家中的负担,7岁那年,李进喜被送到了北京,成为一名小太监。
刚到宫里时,李进喜因年纪太小,无人照拂,每日要承受来自同僚的欺凌。小小年纪的他,只能忍气吞声,默默承受着不公。李进喜性格内向稳重,对主子尽心尽力侍奉,慢慢赢得了信任。16岁那年,李进喜被分配到长春宫服侍慈禧太后。
起初,李进喜并不得宠,太后的红人是另一个与他同期入宫的太监安德海。安德海满口应承,善于讨好上司,但个性张扬跋扈,人缘并不好。一次,安德海得罪了其他太监,被人下毒害死。太后的宠信空出来,李进喜便把握机会,默默接近太后。
他从小生活艰苦,性情温和,工作勤勉,深得太后的欢心。李进喜也会悄悄地帮助其他被欺负的太监,渐渐赢得大家的尊重。太后见他温文尔雅,工作努力,也就渐渐喜欢上他这个乖巧的小太监了。为表赏识,太后给他取了个雅号“李莲英”,寓意品性高洁。
二、掌权储秀宫 尽显手腕能干
26岁那年,李莲英便升到了储秀宫掌案首领大太监这个要职,成为后宫实际上的更高长官。按照规则,想要坐上这个位置必须在宫里服侍满30年才行。李莲英能够破例提拔显示出他非凡才能。
上任后, 李莲英就像一位明君一样治理着后宫这一个小天地。他深谙宫廷运转之道处理文书政事条理分明。太后需要出游或办事, 李莲英都能周密安排毫无疏漏。他也能妥善安排后宫财务使每年财政收支井井有条。
李莲英为人仁慈对下属宽厚体恤从不因地位骄横。每每有小太监受罚, 李莲英都会暗中帮助减轻他们的罪责。李莲英处处为太监们设想让他们拥有足够休息时间并提供丰富衣食。李莲英体贴入微能够把握太后心思因此深得太后信任。
太后需要写文章或诗歌也会让李莲英先拟一份底稿。李莲英诗文学造诣很深每次都能按太后意思写出美好作品。他也能给太后提供建议帮助她规避政治风险因此得到“左膀右臂”之誉。
三、外放五万两 为母奢华下葬
1895年冬, 李莲英的母亲在老家过世消息传来。这个养育自己恩人离世, 李莲英悲痛欲绝。他立刻向太后请假要回老家为母亲料理后事。
李莲英心中自责这些年来一直侍奉太后未能孝顺母亲。现在想为母亲铺张个浩大葬礼好好补偿但此事若没征得太后同意定会招惹非议。
于是李莲英前去向太后恳请。他跪在太后面前恳切地诉说想为母亲尽孝心愿。太后听后十分感动当即批准他回家办丧并亲自赏给他5万两白银以备丧事之用。
拿到巨款, 李莲英激动莫名再三向太后颡首谢恩誓言一定会办好母亲的葬礼。他带着银两回到老家河北准备开始筹备母亲的后事。
李莲英内心充满了对母亲的愧疚。他小时侯进宫当太监这些年从未回家看望过年迈母亲现在母亲突然离世他只能通过盛大葬礼来弥补对母爱亏欠。李莲英时时刻刻想起母亲养育之恩泪水难以抑制。
四、筹备三月 葬礼盛况空前
回到老家, 李莲英先是找来本地所有望族名流告知他们太后旨意希望他们可以协助策划丧礼事宜。乡绅们对太监颇有微词但想到这是太后命令也只能照办。
经过讨论众人决定翻阅历史典籍取古人丧葬之最为李母拟定一份盛大丧仪程序。此后三个月李家上下忙碌着丧事准备工作。
按照清单上所写出殡前需请本县绅士入灵堂吊唁宴请宾客十余日。灵车护送要鸣金击鼓桥上要铺满白布以示哀荣还要请数百名壮丁扛着纸扎祭品列队伴送数里路程。
李莲英还在村口布置了八口大缸内装猪羊生肉以及筐筐馒头饼食供路人自取这种场面之盛大整个村子从来没有见过。李莲英一面忙着筹备一面也时常进到灵堂屈膝痛哭。
虽然李莲英在宫中地位尊贵但他没落下少年时谦逊谨慎态度并没有因为财富显摆而是希望通过这场葬礼来表达他对母亲哀思思念之情。
五、宴请三十五日 彰显权势财富
丧事正式开始后, 李家上下忙得团团转每日从拂晓到黄昏要准备早中晚三顿饭宴请宾客。李莲英坚持要用活猪宰杀每天都有人到县城购买新鲜生猪连日高强度宴请很快就吃掉了李家库存, 李莲英又再派人取来银两一再嘱咐葬礼过程中无论如何不能委屈客人所需物资必须新鲜优质不能含糊。
起先乡亲们因为当地军警看守不敢前来吊唁李莲英得知后立刻令士兵撤离摆出彻底开放姿态此后每日前来吃喝乡亲越来越多李家门庭几乎要装不下。
李莲英也不在乎花费所有客人只要来了就可以吃喝一点不带掂量反正银子太后给够用如此热闹场面持续了整整35天终于随着李母入土为安才宣告结束。
结语
李莲英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曾在宫中担任太监长达半个世纪,后来奉命回乡为母亲举办盛大葬礼,充分展示了一个太监的权力和财富。
他既是宫廷中权倾朝野的红顶大太监,又是孝顺父母的儿子。李莲英以他独特的人生经历,留下了一个令人感慨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