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战群雄!王朔怒斥:连小偷都不敢呵斥,却大呼要灭美国日本!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说起王朔,相信很多人都对他有所耳闻,尤其是八零年代的人,更是对这个名字耳熟能详。
他是中国知名作家、编剧,很多经典电影都是根据他的小说改编而成。
王朔有一个特点广为人知,那就是爱批判,不论是知名人物、时事热点,只要是他看不过眼的,他都要站出来骂上两句。
而他最经典的一句评论是:眼下的这群人,只知道在 *** 上斗嘴皮子,爱国的话说得一出接一出,似乎明天就能把美国和日本统统消灭,现实却是他们在路上看到小偷,都不敢出一口大气。
那么,王朔的此番“见解”究竟从何而来呢?
狂傲不羁的军区子女
1958年,王朔出生于南京,他的父亲是一名政治学院教员,母亲则是一名军医,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举家搬到北京的部队大院生活。
由于父母工作忙碌,王朔的童年一直待在保育院里,缺少了父母的管教,王朔渐渐养成了张扬跋扈的性格。
军区大院里的大人们经常会讨论曾经的英勇事迹,那些征战沙场,奋勇杀敌的故事,王朔百听不厌,同时也在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希望自己长大后也能成为一名英姿勃发的军人。
1977年,19岁的王朔被父亲安排到了青岛的海军部队。
正当王朔兴致勃勃地以为自己将要成为一名威风凛凛的海军战士时,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击。由于海军改编,王朔被分配到仓库,当了一名小小的卫生员。
这是一份闲差,来找他看病的人寥寥无几。就这样,王朔每天都无所事事,守着钟表等待下班的时间。
后来,他喜欢上了看闲书,书中的爱恨情仇,恩怨离别都让他十分着迷,欲罢不能。看着看着,王朔萌生了自己写书的想法。
说干就干,王朔提起笔,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早年经历
1978年,王朔的处女作《等待》顺利截稿,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北京新生代女孩因为很多观念与父母不同,为了自己的自由和理想而不断抗争的故事。
这部短篇小说最终被发表在《 *** 文艺》这本期刊上,该期刊的编辑对于王朔的写作方式和文笔十分赞赏,认为他再多磨炼几年,一定能有更高的成就。
这给了王朔很大的鼓舞,打那之后,王朔就一心扑在文学创作上,搜集更多的素材,捕捉更多的灵感。
当然,他的写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被退稿也成了常有的事。
但王朔并没有就此放弃,他更加用功的钻研写作技巧,分析文学大师的写作思路,对文字的把握等等,争取进一步精进自己的写作能力。
后来,王朔从部队退伍后,进入了北京的一家医药公司当一名销售代表。
这样按部就班的工作王朔很快就感到厌倦了,三年后,他从医药公司辞职,加入了朋友的创业团队中。
那时候,下海经商成了很多人发家致富的道路,王朔也想抓住时代的机遇,去搏一搏。但现实是,他经营的烤鸭店人流惨淡,勉强维持了几个月就宣布倒闭。
经商失败后,王朔肄业在家了一段时间,这时候,他又想起了自己的作家梦,于是继续提笔开始新一轮的创作。
毒舌作家王朔
王朔尝试了很多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一开始,很多读者对他的创作并不买账,直到1984年,中篇小说《空中 *** 》出版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王朔似乎慢慢琢磨出了读者的口味,创作出越来越多广受关注的作品,而他本人也凭借着这些炙手可热的书籍,成为了中国作家榜上赫赫有名的一员。
王朔的性格本就放荡不羁,成名后更加嚣张狂傲,经常在各大平台上出语惊人,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他骂过郭敬明、张艺谋,就连武侠小说宗师金庸都逃不过他的毒舌。
而他最让人惊掉下巴的言论,还是对国人的批判:那群 *** 民族批判大师,就会在虚拟世界里骂天骂地,一副连美国和日本都能消灭的气势,实际上不过是过过嘴瘾,现实中遇到小偷都不敢大声呼喊。
理智爱国,谨言慎行
其实,王朔的话也并非无稽之谈,确实有很多人喜欢在网上打嘴炮,针对中日关系、中美关系侃侃而谈,“灭了小日本”、“硬刚漂亮国”这样的言论屡见不鲜。
这些披着互联网外衣“正直”的人,看似在为国家的利益大胆发声,实际上只想满足自己那可笑的英雄主义。
在现实世界里,他们也许一直活得小心翼翼,别说让他们为了国家冲锋陷阵,就是在大马路上遇到有人摔倒,也不一定会见义勇为、出手相救。
他们的言论,非但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还有可能激发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矛盾,让两国的关系更加恶化,也让世界对中国的印象大打折扣。
因此, *** 并非法外之地,任何人在 *** 上发言,都应该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