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唯独漏掉了一个人,结果被他夺去了宋朝江山

中国历史11个月前 (10-30)490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作为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在历史上的地位不可谓不高,世人也酷爱将他和朱元璋做对比。

同是开国皇帝,两人的政治成就各有千秋,然而处理功臣的手段却截然不同。

一个是“狡兔死,走狗烹”,一个则是“杯酒释兵权”。

比起朱元璋的“翻脸无情”,赵匡胤不费一兵一卒就避免了一场兵祸,既达成了目的,又保全了体面,堪称高明!

陈桥兵变

赵匡胤本是后周大将,显德七年(960年),朝廷得到消息说是契丹欲和北汉联合发兵攻打后周。

彼时皇帝年幼,朝政大事全由宰相范质等人掌权,他们尚未查明是否真有外敌入侵,就急匆匆地派赵匡胤北上御敌。

大军走到开封东北二十公里外的陈桥驿时,军心已经溃散的七七八八了。

在他们看来,皇帝年幼无法亲政,他们这群武将士兵在外拼命厮杀,可朝廷连他们是谁都不知道。

所谓“为君效命”,君在哪里?谁又是君?

怠战的情绪在军中迅速蔓延,赵匡胤趁此时机,让手下亲信收拢士兵,说:

“行军如失主心骨,也是无趣,不如拥立赵匡胤为帝,咱们也算有了效力的主君,然后再出发北征岂不众志成城,势如破竹?”

士兵们一听是啊!天下四分五裂,乱成这样子,跟着谁干不是干。

赵匡胤有勇有谋,在军中的威望也高,怎么也比不能亲政的小皇帝靠谱,士兵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

眼见时机成熟,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和亲信们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到了佯装酒醉的赵匡胤身上,底下的人瞬间跪倒一地,齐呼万岁!

赵匡胤便在众人的推举下半推半就地称了帝,也就是史上著名的“黄袍加身,陈桥兵变”。

掌控了军中大权后,赵匡胤带将士们杀回开封,范质等朝臣这才意识到上当了。

什么契丹和北汉发兵?不过都是赵匡胤的计谋罢了。

可惜大局已定,范质也不敢再做无谓的斗争,带领百官俯首称臣。

就这样后周易主,赵匡胤轻而易举就夺取了政权,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

之后赵匡胤以“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逐步扩大北宋的版图,占领荆湖、攻灭后蜀、平定江南、消灭南唐……

在收拢天下的过程中,北宋的中央集权不断被加强,赵匡胤的皇帝地位步步稳固,自然而然也就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其中最迫切、也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兵权。

杯酒释兵权

自唐朝灭亡到五代十国,政权更迭频繁,可无论是政权的覆灭,还是国家的兴起,兵权始终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正如赵匡胤能快速夺取政权,就是源于他本人掌握了后周的军事大权。

因为是兵权下的既得利益者,所以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兵权的“利与弊”,今日他能黄袍加身,难保明日别的将领不会有陈桥兵变。

所以赵匡胤上位之初,就汲取了后周灭亡的教训,严格把控军权,削弱禁军的影响力,可效果并不明显。

直到亲信赵普多番提议,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直接收回朝中大将们的兵权,方能斩断后顾之忧。

于是便有了中国古代十大酒局之一的杯酒释兵权。

公元961年,赵匡胤宴请高级将领。

出席的都是石守信、高怀德等开国大将,各个手握重权,皆是随赵匡胤出生入死过的心腹亲信。

一开始是推杯换盏、君臣和乐的温馨场面,然而酒过三巡之后,有些话就不得不说了。

赵匡胤只说当皇帝好啊,试问这天下谁不想当皇帝?

石守信等人听懂了他话里的暗示,吓得纷纷表忠心,细说一路走来君臣扶持多么不容易,他们始终跟随,绝无二心,试图唤醒赵匡胤的君臣情分。

既然要说从前,赵匡胤就跟他们回忆起了从前:

想当初我是不想当皇帝的,是你们这群下属硬生生把黄袍披到我身上的,要是将来你们的下属也想给你们披件黄袍,你们是披还是不披?

压力瞬间来到了石守信这一方,觉得大祸临头,只求赵匡胤给他们留条活路,真是不敢造反啊!

赵匡胤深知情绪烘托到位了,便说既如此你们就交了兵权,去地方当个闲官。

既能保全自家富贵平安,又不辜负我们君臣一场的情分,你们安心了,我也放心了,岂不两全其美。

石守信等人哪敢再说不,哭着喊着官家圣明,第二天就各自上书卸了兵权,到地方任节度使去了。

而赵匡胤也并未赶尽杀绝,对石守信等自请“退休”的高级将领们给予了联姻补偿,保证了他们的地位和富贵;

又在朝中挑选了一些资历浅、根基弱的官员担任空下来的禁军职位,避免了武将做大做强的可能性,皇权顺理成章的控制住了兵权。

一场兵变夺权就在酒宴上悄然化解了,更大程度上避免了斗争和伤亡,也达到了抑制武将、收拢军权的目的。

相比其他朝代的政权更迭,陈桥兵变可谓是流血最少的政变了。

就连后周的幼主和大臣,赵匡胤也没有加以迫害铲除,更没有惊扰百姓、肆意屠杀。

可以说北宋政权的建立过程是相当平稳,甚至是温和的。

杯酒释兵权就更不用说了,无论是作秀还是虚假怀柔,总之最后的结果不坏。

在这些军权大事上,赵匡胤都表现出了身为帝王的更大宽厚,可见他确实谋略得当,心胸有丘壑。

高梁河“车神”的篡位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很大程度上化解了君权和兵权的矛盾,稳固了自身的统治,但也有很多人说他的“打击面”太窄,只想到防备朝中的高级将领,却忽略了自己的亲弟弟赵光义。

以至于最后被自家人“捡了漏”,夺去了江山。

赵光义身为赵匡胤的亲弟弟,无论是陈桥兵变还是建立北宋之后,他都发挥了不少的作用,深受赵匡胤的信任和重用。

在朝中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就连赵匡胤的几个皇子都不如他的威势大,因此朝中一直有立赵光义为“皇太弟”的声音在。

公元976年,赵匡胤病重,深夜请赵光义入宫交代事情。

当时寝殿里就他们兄弟二人,宫人们都在殿外伺候,不知道他们具体说了什么。

就听见赵匡胤怒喊了两声“好为之”,宫女们透过烛光似乎看到有斧子掉落,之后赵光义急匆匆的出了宫殿,当夜赵匡胤就驾崩了。

此次事件被称作“烛光斧影”,暗示赵匡胤之死疑点重重,也让后世揣度赵光义的皇位来路不正。

赵匡胤在位期间并没有立下太子,所以他驾崩之后,宋皇后急命太监王继恩去找秦王赵德芳来,就是为了商议新君继位的事情。

谁知秦王还没到,赵光义却先来了。

宋皇后自知儿子登基无望,当场朝赵光义下跪道:

“今日官家登基,以后我们母子的性命都仰仗您啦!”

一声官家算是承认了赵光义的新君身份。

赵光义见此也哭着回应寡嫂弱侄,让他们不要担心,大家共富贵云云,之后就火速继位,称宋太宗。

他一继位就下旨改年号为太平兴国,当时距赵匡胤驾崩还不足一年,按照惯例前任皇帝驾崩当年,新帝是不能改元年的。

对此《宋史·太宗本纪》都吐槽过这一点:

“故帝之功德,炳焕史牒,号称贤君,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则后世不能无议论焉。”

这种罔顾孝贤礼仪、急于登台上位的行为,让赵光义这位新君的形象大打折扣,朝野多有议论。

再加上赵匡胤留下的两个皇子:秦王赵德芳作为先前呼声更高的储君人选,离奇死于睡梦中;

赵德昭因为建议赵光义封赏功臣,被批了一句:

“等你当上皇帝再说吧!”

此话让他吓破了胆,自知得罪了叔叔,唯恐被降罪连累全家,便自尽谢罪了。

两位皇子年纪轻轻便先后去世,很大程度上缘于赵光义的打击和忌惮,进一步加剧了世人对他“篡权夺位”的猜测。

赵光义深受皇位不正之扰,登基第六年,终于坐不住给出了一个“金匮之盟”的解释。

说是昔年他们的生母杜太后曾在临终前留有遗言,交代了之后的皇位继承顺序:

赵匡胤之后是赵光义,赵光义之后是弟弟赵廷美,最后传给赵匡胤的儿子。

这份遗诏被藏在金匮里,所以又叫做金匮之盟,他们兄弟几人都知道遗诏并且达成了协议,他的皇位是顺理成章得来的。

然而这凭空冒出来的“金匮之盟”少有人信。

先不说历朝历代的皇位继承制度都是父子相继,实在后继无人才会考虑兄死弟及,赵匡胤又不是没儿子,为何皇位要先在两个弟弟之间传上一轮,意义何在?

再者无论是弟弟赵廷美,还是侄子赵德昭、赵德芳,都在赵光义登基之后被铲除了,根本就没有继位的可能,拿他们当借口更像是欲盖弥彰。

所以金匮之盟很大可能就是赵光义杜撰的,根本就不存在。

为保皇位稳定,赵光义大兴科举,培养人才,选用提拔忠于自己的人臣。

在他的努力经营之下,宋朝的综合实力确实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他也渐渐坐稳了江山。

到这为止,赵光义也算强行逆转了自己的口碑。

毕竟百姓更关注谁能让自己过上好日子,无论谁当皇帝,这天下总归是姓赵的,可没多久就出现了新的变故。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御驾亲征,带领将士们攻破了北汉的都城太原,北汉宣布灭亡。

这一巨大胜利让他加剧了统一南方的决心和信心,有些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感觉。

次月,宋军还没得到修整恢复,赵光义就不顾群臣的反对,执意出兵北伐灭辽。

在高梁河畔和辽军展开了激烈厮杀,最后惨败。

高梁河之战大伤了宋军的实力,北伐宣布失败,还失去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更佳机会。

最滑稽的是,赵光义执意御驾亲征,却在战场上受伤中箭。

自知不敌后主动乘车架南逃,被敌军追得满地跑,因此被后人讥讽为“高梁河车神”。

高梁河之战后,宋军的战斗力急转直下,此后在军事上的势头再不如开国之初那般强劲。

也导致了宋朝统治者们将国家重心从军事上转移到了经济上,宋朝重文轻武之风由此而起。

结语

很多人替赵匡胤觉得可惜,他费心搞了一出杯酒释兵权,成功削弱了军权,强化了君权,最后却被亲弟弟摘了桃子、抢走了江山。

虽说北宋依旧姓赵,却不是赵匡胤的赵了。

但换种角度去看,一切都自有因果。

高梁河之战后,虽然赵光义成功逃脱回朝,却因为受伤严重命不久矣,急忙在儿子们中挑选太子人选。

这时候突然出现了戏剧性的情节,他看重的儿子要么离奇去世、要么意外发疯,最后只剩下他不太喜欢的三皇子赵恒。

据史书记载,立赵恒为皇太子的时候,朝廷下旨大赦天下,京城的百姓们无不为太子而欢呼。

只有赵光义闻之不悦,全靠臣子们的开解和劝慰才有所好转。

赵光义断了侄子们的皇位路,自家却代代陷入了“皇位继承怪圈”中。

亲儿子死的死、疯的疯,孙子宋仁宗直接没有皇子可继承皇位,过继了旁支。

“人丁单薄,皇帝绝后”成了大宋皇室摆脱不了的命运,也被民间戏称为天道好轮回。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之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310/540437.html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时,唯独漏掉了一个人,结果被他夺去了宋朝江山” 的相关文章

高柔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高柔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高柔(174年-263年),字文惠。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并州刺史高干从弟,以善于治法闻名。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从小吏任起,二十年后官至九卿。任廷尉二十三年后,升任太常。七十二岁时出任司空,随后仕途高升,在高平陵之变时支持司马懿,...

孙皓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皇帝?为何会称为暴君?

孙皓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皇帝?为何会称为暴君?

孙皓,东吴末代皇帝,三国时期最有名的暴君。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孙皓在位初期施行明政,不久后就沉溺酒色,专于杀戮,变得昏庸暴虐,名声很大惊动华夏,甚至连晋武帝司马炎都感到惶怖。好酒好色、大兴土木、横征暴敛这些我们就不说了,今天我们只看看他是如何残害手下亲人和大臣的!杀兄弟、婶婶、叔叔252...

朱元璋派遣和尚去各藩地辅佐,是什么用意?

朱元璋派遣和尚去各藩地辅佐,是什么用意?

朱元璋,中国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明史·姚广孝传》中,非常明确地记载了朱元璋在全国各地选拔和尚,以及把和尚派给各藩王的故事。“洪武中,诏通儒书僧试礼部。”“高皇后崩,太祖选高僧侍诸王,为诵经荐福。”第一段文字讲的是,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

张昭是什么出身?他在东吴的地位怎么样?

张昭是什么出身?他在东吴的地位怎么样?

三国时代,在东吴的职业人团队之中,张昭应该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但同时也是一个悲情人物。“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内事不决问张昭”、“带投大哥”这些都是网络上调侃东吴重臣张昭的段子,在众多网友心目中,张昭似乎成了个没什么骨气的老头子。然而,真实历史上的张昭,远没...

刘邦称帝后父亲要行跪拜之礼 刘邦是怎么避免这个尴尬的

刘邦称帝后父亲要行跪拜之礼 刘邦是怎么避免这个尴尬的

对刘邦称帝,父亲行跪拜之礼时是怎样避免场面尴尬的?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邦的父亲叫刘煓,育有四子一女,年轻时候的刘邦就是当中最没出息的一个。36岁时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亭长。可就是这个最没出息的老三却成为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在成为皇帝之后也十分尊敬自己的父亲,...

董卓进京导致天下大乱 汉室衰落真的不能避免吗

董卓进京导致天下大乱 汉室衰落真的不能避免吗

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董卓进京导致江山乱,还是大将军何进无能,汉室衰败可以避免吗?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何进如果不死,董卓进京也不会导致江山混乱。传统观念认为何进是个头脑简单的屠夫。但何进是大将军,他的外甥是皇帝。用金钱和权力杀几个太监很容易。没有必要带领雄心勃勃的军阀董卓...

邓芝:蜀汉重臣、将领,性格正直简单,不刻意修饰情绪

邓芝:蜀汉重臣、将领,性格正直简单,不刻意修饰情绪

邓芝(178年-251年),字伯苗。义阳郡新野县人。东汉名将邓禹之后,三国时期蜀汉重臣,将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邓芝早年曾被预言能位至大将,后被刘备任为郫令,升迁为广汉太守。因任官公廉且有治绩,被征入朝为尚书。刘备逝世后,奉命出使吴国,成功修复两国关系,并深...

孙权当初强调不能杀关羽 孙权最后为何还是下手了

孙权当初强调不能杀关羽 孙权最后为何还是下手了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三国中,东吴孙权一再强调不能杀关羽,背后原因是什么?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孙权一再强调不能杀关羽,但是最后他还是杀了关羽?这个中原因,我当然知道,因为对于孙权当时的心情我感同身受。我所说的感同身受当然不是指杀关羽事件,而是指孙权那种犹豫不决的心情。...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