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诸葛亮临死前,3次疯狂提醒姜维,要预防这3个漏洞,否则会亡国!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10-31)650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懒羊羊

编辑|懒羊羊

大汉兴,百业俱荣。

然而盛极必衰,张良前见后暗,不断提醒刘邦注意防范三大国祚破裂之势。

此后蜀汉崛起,诸葛孔明亦屡屡叮嘱继任者姜维,务必防范这三大祸根,以图长治久安。

姜维闻听在心,却也难保蜀疆不至覆灭。

诸葛亮所忧虑之事,竟成为蜀汉终结之由,不得不叹息不幸命运弄人。

而诸葛亮体提醒他的三个漏洞是什么呢?

诸葛亮临终遗言姜维守住阴平可惜不被重视导致蜀国败亡

六次北伐消耗了蜀国大量国力,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中不幸病逝军中。

临终前,他单独召见心腹大将姜维,留下了一段极为重要的遗言:“蜀中诸道,皆不必多忧,惟阴平之地,切须仔细。此地虽险峻,久必有失。”

这27字遗言正是诸葛亮对姜维的最后叮嘱,提醒姜维务必要重点防守阴平这一要害之地。

阴平是一条通往蜀国后方的古道,全长达700里,起自甘肃一带,经过难以进军的鸮贺古道,最终可直达蜀国腹地的江油。

这条道路对蜀国国土防守来说无疑是一处致命弱点。

诸葛亮凭借其过人的眼光和军事才能,明确指出这里地势险峻,但长期防守仍难以万全,必须防患于未然。

然而,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并没有牢记老师的嘱咐,也没有看到阴平道路的重要性。

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带领大军分两路进攻蜀国,钟会正面压制姜维,而邓艾则秘密经由阴平古道出其不意袭击蜀国后方。

邓艾亲自率军沿着这条700里长的古道艰难行军,终于绕过姜维的防线,突然出现在蜀国的后方。

没有想到魏军会从这个方向出现的蜀军措手不及,邓艾顺利攻占江油、绵竹等重要城池,一举破蜀,刘禅被迫投降。

如果姜维当初听从诸葛亮遗命,重点加固阴平道路,防止魏军从这里偷袭腹地,那么蜀国亡国的悲剧结局可能就会避免。

可惜,诸葛亮临终所说的这27字金句,最终没有得到姜维的足够重视。

作为诸葛亮对心腹爱将的最后叮嘱,这段遗言本可扭转蜀国的命运,但最终成为了蜀亡的关键转折点。

姜维与诸葛亮的关系甚密,但在这最关键的防守战略上,却未能做到老师的嘱托。

诸葛亮北伐时就曾多次看出姜维的才华与胆识,托付他未来重任,可终究没想到在自己死后姜维会忘记自己的教导,以至于在邓艾来袭时毫无防备,才导致蜀国陷落。

姜维独撑蜀国20多年,但在诸葛亮去世后也开始走下坡路。

若当初听从诸葛亮遗言守住阴平,哪怕多守十年,也许蜀国亡国的结局都可改写。

这27字遗言中的慧眼与警示,成为了蜀国存亡的关键,但不幸被姜维所忽视。

作为诸葛亮心腹手下,姜维若能牢记老师的嘱托,哪怕多撑一时,也可避免蜀国最终沦亡的命运。

诸葛亮留下的27字中,到底有哪三大警示?

诸葛亮临终遗言中的三大警示

之一警示:防止小人专权

诸葛亮深知,一个朝代兴衰的关键在于君主的用人策略。

先汉之兴盛在于汉文帝和汉武帝重用贤才,远离奸佞,后汉的衰落在于汉桓帝和汉灵帝受奸臣迷惑,疏远忠良。

为避免蜀汉重蹈覆辙,诸葛亮特别嘱咐姜维,一定要时刻提醒刘禅,不要被宦官蛊惑。

最重要的是不要沾染诛杀魏延的因果,因为魏延曾是刘家的亲信,而刘婵又是一个极度小心眼的人。

正是因为姜维听劝,没有沾染魏延之事,就连当初魏延进攻之时姜维都是避免亲自出战。

随意始终没有于魏延之事沾染因果,所以在之后会受到刘婵的重用。

诸葛亮认为,刘禅个性软弱,极易受外人影响。

如果刘禅受宦官控制,任用奸佞,蜀汉势必步后汉的后尘。

所以他要姜维务必警惕宦官在朝中的奸计,保证刘禅仍能亲贤远小人,任用忠良,使蜀汉政治清明。

这是诸葛亮之一重要的警示。

第二警示:加强边防警戒

诸葛亮认为,蜀汉诸道大体安全,唯独阴平险要地区防守空虚。

虽然阴平本就险峻难以进攻,但长期无人防守,终究难保万全。

所以他特别提醒姜维,一定要重点防守阴平小道,派精锐部队常驻,严密布防。

诸葛亮判断,魏军若要进攻蜀汉,极有可能选择阴平小道突破。

如果阴平小道被攻破,蜀汉腹地门户大开,难保不丢盔弃甲。

所以他强调姜维务必时刻盯防阴平小道,不能有丝毫懈怠。

这是诸葛亮第二重要的警示。

第三警示:储备军事人才

诸葛亮看到,蜀汉更大的软肋在于人才匮乏,特别是军事人才稀缺。

马岱勇猛善战,可以成为姜维的左膀右臂。

所以诸葛亮嘱咐姜维,一定要重用马岱,发掘更多像马岱这样的军事人才,充实蜀汉军力。

马岱是因为长年跟在诸葛亮身边,早就已经耳融目染,具备了一定的能力。

而当时蜀 *** 才稀缺,所以才让姜维重用马岱,谁知道在诸葛亮死后,马岱就隐姓埋名,从此就能够得知,马岱并没有受到重用。

诸葛亮认为,人才是国家存亡的关键。

蜀汉必须储备足够的军事人才,才能长期抗衡魏国。

否则一旦主帅凋零,蜀汉势必难以支持。

这是诸葛亮第三重要的警示。

三大警示突出诸葛亮的远见卓识。

但姜维没有牢记遗命,最终阴平被突,刘禅中计,人才荒凉。

三大致命漏洞成就蜀汉的提前灭亡。

诸葛亮警语未获重视,终使蜀汉青山变白骨。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 ***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之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10/541274.html

“诸葛亮临死前,3次疯狂提醒姜维,要预防这3个漏洞,否则会亡国!” 的相关文章

历史上寇准的悲惨结局到底是如何造成的?

历史上寇准的悲惨结局到底是如何造成的?

寇淮是北宋的名相大臣,他是一个忠实正直的人,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寇准是一个对北宋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人。皇帝都喜欢杀功臣。当功臣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时候,皇帝忌惮功臣功高震主,往往会想办法把功臣杀掉。不过,宋真宗虽然两次贬谪寇准,但是并没有杀他。宋真宗没有杀寇准,但寇准的结局依然...

白马一战要不是关羽出手 曹操麾下还有谁能斩杀颜良

白马一战要不是关羽出手 曹操麾下还有谁能斩杀颜良

还不知道:白马一战,若关羽不出,其他曹将能斩颜良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斩颜良、诛文丑是关羽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二爷吹了一辈子的战绩。自从关羽秒了颜、文2人后,关羽见人就老吹:“你比颜、文如何?”其实这也不能怪二爷飘了,因为颜良、文丑是袁绍麾下的王牌大将,同时也是...

历史上诸葛亮才能怎么样 诸葛亮是被演义神话了吗

历史上诸葛亮才能怎么样 诸葛亮是被演义神话了吗

历史上的诸葛亮才能究竟如何?为什么说诸葛亮被演义神话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依据陈寿的《三国志》所讲的诸葛亮,几乎就是个完人。虽然我相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诸葛亮也不例外,但是史书并没记载诸葛亮有什么缺点。陈寿最后评价诸葛亮:然亮才治戎为长,奇...

汉景帝光儿子就有十四个 汉景帝为什么让十子刘彘继承皇位

汉景帝光儿子就有十四个 汉景帝为什么让十子刘彘继承皇位

对汉景帝有14个儿子,为何让十子刘彘继承皇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往今来,帝位之争向来就是残酷的代名词,从秦二世伙同赵高矫诏到清朝慈禧晚年的皇位之争,历史可谓是悠久深远。汉朝,作为中国古代第二个封建大一统王朝自然也难逃历史的车轮,储位之争也是此起彼伏,一发不可收...

隋炀帝在后世的评价怎么样?隋朝的覆灭跟他有何关系?

隋炀帝在后世的评价怎么样?隋朝的覆灭跟他有何关系?

隋炀帝杨广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之一。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隋炀帝杨广(公元569-618年)是隋朝的第二代皇帝,公元604年至618年在位,年号“大业”,统治中国14年。杨广是一个亡国之君,他在位期间,连续大兴工役,掘长堑、置关防、营建东都、广筑离宫、开...

历史上杨贵妃与安禄山之间有何故事?

历史上杨贵妃与安禄山之间有何故事?

杨贵妃,唐玄宗的宠妃,四大美女之一。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稗官野史都喜欢报道名人的绯闻轶事,一如今日之“狗仔队”。在大唐天宝盛世,最有名的女人非杨贵妃莫属,最有名的男人之一,当属节制三镇、拥兵15万的安禄山了。于是,关于杨贵妃与安禄山的绯闻也就不胫而走。连《资治通鉴》这样严肃的史书也说,安禄山经常...

明孝宗独宠张皇后那么多年 张皇后的结局又是什么

明孝宗独宠张皇后那么多年 张皇后的结局又是什么

还不知道:明孝宗独宠一生的张皇后结局如何?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张皇后晚年不是一般的悲惨,遭受排挤不说,还尊严尽失,以太后之尊穿破衣下跪。如果明孝宗在天有灵,估计会泪流满面,但其实这一切都是她咎由自取。有缘人终成眷属如果不出意外,张皇后别说这一辈子嫁给明孝宗,估计...

夏侯渊被杀后,刘备为何要说若斩张郃,胜斩夏侯渊十倍?

夏侯渊被杀后,刘备为何要说若斩张郃,胜斩夏侯渊十倍?

三国时代的定军山战役其实同前期的赤壁之战一样名气巨大, 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定军山一战,黄忠力斩曹魏名将夏侯渊,夏侯渊不仅是曹操汉中的军事统帅,也是曹操整个西部战线的军事统帅,夏侯渊被杀,黄忠趁势想去烧毁曹操粮草,刘备说,斩夏侯渊没用,斩张郃才有用,若斩张郃,胜斩...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