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晚清四大渣臣分别是谁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11-01)630

说到清朝,大家应该都知道,晚晴的四大名臣分别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但是除了名臣之外肯定还有渣臣。对于渣臣,可能大家并不是很了解,而且也没有谁有这个区分和排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晚晴的四大渣臣分别是谁!赶紧一起来看看吧!

我认为这四人分别是奕劻、刚毅、载沣和盛宣怀。

奕劻是清朝最后一个铁帽子王,却只是同治帝和光绪帝的远方堂叔。奕劻是乾隆帝第十七子庆王永璘的孙子,生于1838年,到奕劻这一辈,庆王爷这一支已经彻底没落。奕劻长大后只被分封了一个辅国将军,是个彻底的破落户。更郁闷的是奕劻家的府邸庆王府还给了恭亲王奕忻。

奕劻被迫搬家,却因祸得福,住在了慈禧弟弟桂祥家隔壁。奕劻和桂祥成了好哥们,每天替桂祥给慈禧写信请安,居然被慈禧青睐了。等到中法战争时,奕忻下台,奕劻一下子就成了郡王,接替了奕劻。

大家都知道奕劻是什么货色,都不想理这家伙。可是慈禧信任他,一直让他主办外交。奕劻没本事,但他知道谁有本事,一旦有事就找李鸿章解决,每次还解决的挺好。毫不过分地说,奕劻是李鸿章的好学生。

甲午战争后,李鸿章离开中枢,奕劻忽然发现,自己啥也不会!当列强发出照会,表示反对慈禧废黜光绪帝,奕劻的总理衙门居然翻译成了“最后通牒”。慈禧被激怒,当即向十二国宣战,因为只有十一国,英国都到了双份宣战书。

如果庚子前奕劻只是笨,可是庚子之后,奕劻则是彻底的坏了。

作为一国宰相,奕劻被袁世凯用金钱控制,一步步把清朝推向灭亡的深渊,毫无疑问是清朝四大渣臣之首。

四大渣臣另外三个,分别是刚毅、载沣和盛宣怀。

刚毅,是端王党的领袖人物,他和裕禄等人把义和团引入北京和天津,并且撺掇慈禧以义和团抵抗洋人,一手酿成了庚子国变。庚子之后,清朝再也没了希望,灭亡就是早晚问题了。

载沣,光绪的弟弟,宣统的父亲,大清的末代摄政王。慈禧活着时,已经开始了“预备立宪改革”。到载沣这里,居然要强行终止,终止不了就搞出来“皇族内阁”。载沣带领满洲贵族加强中央集权,一面让北洋派离心,一面又让革命党成事,就连张之洞都给活活气死。后来载沣即使下台,清朝中枢的满汉之争已经没有了调和的余地。

盛宣怀,是赵尔巽《清史稿》中钦定的“亡清祸首”。赵尔巽这一结论虽然有找“背锅侠”的嫌疑,但盛宣怀直接造成清朝灭亡却是事实。清朝亡于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是因为兵力空虚,兵力空虚的原因是因为湖北新军都去镇压四川保路运动了。保路运动不光在四川,而是在全国,盛宣怀主管铁路十五年,不会不知道贸然向商民收回铁路修筑权经营权会出乱子,实在是朝中大佬不给出钱!盛宣怀不能花钱收购铁路,直接派兵去抢,不出乱子才怪呢!

除了这几人,清朝的渣臣还真不少,奕山出卖黑龙江,完颜崇厚签订希里亚条约,康有为把维新变成围园杀后,翁同龢不给海军拨款却要重修圆明园,不过,这些人都没进入中枢,远远比不上前面四个。

我认为这四人分别是奕劻、刚毅、载沣和盛宣怀。

奕劻是清朝最后一个铁帽子王,却只是同治帝和光绪帝的远方堂叔。奕劻是乾隆帝第十七子庆王永璘的孙子,生于1838年,到奕劻这一辈,庆王爷这一支已经彻底没落。奕劻长大后只被分封了一个辅国将军,是个彻底的破落户。更郁闷的是奕劻家的府邸庆王府还给了恭亲王奕忻。

奕劻被迫搬家,却因祸得福,住在了慈禧弟弟桂祥家隔壁。奕劻和桂祥成了好哥们,每天替桂祥给慈禧写信请安,居然被慈禧青睐了。等到中法战争时,奕忻下台,奕劻一下子就成了郡王,接替了奕劻。

大家都知道奕劻是什么货色,都不想理这家伙。可是慈禧信任他,一直让他主办外交。奕劻没本事,但他知道谁有本事,一旦有事就找李鸿章解决,每次还解决的挺好。毫不过分地说,奕劻是李鸿章的好学生。

甲午战争后,李鸿章离开中枢,奕劻忽然发现,自己啥也不会!当列强发出照会,表示反对慈禧废黜光绪帝,奕劻的总理衙门居然翻译成了“最后通牒”。慈禧被激怒,当即向十二国宣战,因为只有十一国,英国都到了双份宣战书。

如果庚子前奕劻只是笨,可是庚子之后,奕劻则是彻底的坏了。

作为一国宰相,奕劻被袁世凯用金钱控制,一步步把清朝推向灭亡的深渊,毫无疑问是清朝四大渣臣之首。

四大渣臣另外三个,分别是刚毅、载沣和盛宣怀。

刚毅,是端王党的领袖人物,他和裕禄等人把义和团引入北京和天津,并且撺掇慈禧以义和团抵抗洋人,一手酿成了庚子国变。庚子之后,清朝再也没了希望,灭亡就是早晚问题了。

载沣,光绪的弟弟,宣统的父亲,大清的末代摄政王。慈禧活着时,已经开始了“预备立宪改革”。到载沣这里,居然要强行终止,终止不了就搞出来“皇族内阁”。载沣带领满洲贵族加强中央集权,一面让北洋派离心,一面又让革命党成事,就连张之洞都给活活气死。后来载沣即使下台,清朝中枢的满汉之争已经没有了调和的余地。

盛宣怀,是赵尔巽《清史稿》中钦定的“亡清祸首”。赵尔巽这一结论虽然有找“背锅侠”的嫌疑,但盛宣怀直接造成清朝灭亡却是事实。清朝亡于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是因为兵力空虚,兵力空虚的原因是因为湖北新军都去镇压四川保路运动了。保路运动不光在四川,而是在全国,盛宣怀主管铁路十五年,不会不知道贸然向商民收回铁路修筑权经营权会出乱子,实在是朝中大佬不给出钱!盛宣怀不能花钱收购铁路,直接派兵去抢,不出乱子才怪呢!

除了这几人,清朝的渣臣还真不少,奕山出卖黑龙江,完颜崇厚签订希里亚条约,康有为把维新变成围园杀后,翁同龢不给海军拨款却要重修圆明园,不过,这些人都没进入中枢,远远比不上前面四个。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11/541679.html

“晚清四大渣臣分别是谁” 的相关文章

李斯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 李斯最后为何会遗臭那么多年

李斯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 李斯最后为何会遗臭那么多年

对帮助秦始皇一统六国的李斯,为何会被具五刑夷三族,还遗臭好多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吕不韦在当秦相时,曾广聚天下英才,当时有一个不太起眼的楚国人,也向他递交了一份求职信,虽然这个人当时声名不响,但吕不韦看他是荀子的弟子,还是把他给留了下来。后来吕不韦倒台,他却凭着在...

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各为其主 两人到底是更加厉害

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各为其主 两人到底是更加厉害

还不知道:诸葛亮与司马懿相比,到底强在哪里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三国时期的谋士,虽然人数很多,但真正能青史留名的却很少,其中诸葛亮算是最有威望,后世赞誉最好的一个。历史中诸葛亮是智慧的象征,司马懿是谋略的象征。诸葛亮辅佐刘备,司马懿辅佐曹操两人各为其主,各自都是曹...

何晏是什么出身?他与司马懿之间有何纠纷?

何晏是什么出身?他与司马懿之间有何纠纷?

何晏,字平叔。南阳郡宛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三国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上承两汉大一统下启两晋南北朝大分裂,时代变迁总是会催生出无数的英雄人物。今天我们聊聊一个“小人物”,东汉最后一个外戚大将军何进的孙子,曹操的养子兼女婿,著名的美男子——何晏。皇亲贵...

三国时期的东吴江表十二虎臣是哪些人?他们的实力怎么样?

三国时期的东吴江表十二虎臣是哪些人?他们的实力怎么样?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为孙吴基业的开辟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功勋。陈寿在《三国志》中,将十二人合为一传,盛赞他们为“江表之虎臣”!那么将江表十二虎臣中,谁的战斗力最强呢?小编根据史书中的相关记载...

都是五子良将之一,于禁有假节钺而张辽没有,是为何?

都是五子良将之一,于禁有假节钺而张辽没有,是为何?

假节钺代表皇帝的出行,凡持节的使臣,就代表着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相应的权力。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曹操手下有五子良将,分别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子良将个个能征善战,统兵打仗都不含糊,曹操都非常重用他们。这里面,于禁是五人中,唯一的一个假节钺,其余四位都是假节...

武则天跟随李世民十几年 两人为什么没有一个孩子

武则天跟随李世民十几年 两人为什么没有一个孩子

还不知道:武则天跟了李世民12年,为何两人没有孩子?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637年,唐太宗李世民听说武士彟14岁小女儿“容止美”,下令带进宫中,赐名“武媚”,也就是后来为众所知的武则天。武则天从小的命运也是很凄惨,她爸爸辈往上走也曾是豪门大户,在北魏做高官,不过,...

来敏: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来敏: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来敏(165年—261年),字敬达,义阳新野人,东汉太中大夫来歙之后,司空来艳之子,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东汉末年,逢董卓之乱,来敏跟随姐夫黄琬到荆州避难,黄琬是刘璋祖母的侄子,来敏又与姐姐来氏入蜀,被刘璋引为宾客。来敏喜欢读书,尤其喜欢《左氏春秋》。刘...

卫子夫自杀的背后是什么样的真相?

卫子夫自杀的背后是什么样的真相?

卫子夫,出身微贱,是汉武帝第二任皇后。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我们知道,卫子夫最终死于巫蛊事件。精明一世、雄才大略的汉武大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厚重的历史笔墨。在不同学者的心目中,对刘彻的评价褒贬不一。刘彻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历史功绩可圈可点,但对他的非议,也...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