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一个很特殊官职叫“道台”,几乎没人能说清他究竟是干啥的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 笑史云烟
编辑 | 笑史云烟
历史上,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在许多方面都与中原汉族王朝有所不同。其中,清朝设置的官职系统也保留了一些独特之处。
清朝沿袭了明朝的官阶体系,仍分九品十八级,每品分正从两级。像知府、知县、按察使、布政使等汉族传统官职,清朝都直接保留使用。但是,作为少数民族政权,清朝也在这套体系内增加了一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新官职。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八旗制度。八旗作为清朝的根本军事力量,每一旗都有正式的旗主官职。这些旗主地位崇高,权力巨大,是清朝独有的官阶设置。
除此之外,清朝还吸收了一些满族、蒙古族原有的职务头衔,如固山额真、扎萨克等,成为具有特殊民族风格的官衔。
虽然清朝保留了许多民族特色的官职,但核心的政务体系还是汉族传统模式。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同样官职品级,在中央和地方的地位和权力也有很大不同。
比如在京城,四品官已经是较高级别,但许多四品官在中央还只具备虚衔,没有太多实权。真正能够过问朝政的,也就几个四品大臣。但是在地方上,知府、通判等四品官,就已经是掌握全局的地方长官了。
地方官系统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四品官职,它看似品级不 高,权力却很大,那就是本文要重点讲述的道台。
01
道台这个官职,乍一看似乎不起眼,但其实权力很大,可以说既不大又不小。
道台是清朝地方上的一个官职,每省都设有,但是不同省份的道台又有不同的专职。比如,负责粮食储备的叫“粮道”,负责水利的叫“河道”,负责驿站的叫“驿传道”等等。从这些不同的称谓就可以看出,道台管理的范围不同,所掌握的权力也不相同。
在权力大小上,道台又可分为“分巡道”和“分守道”两种。分守道的权力较大,直接管理钱粮,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临时性很强,需要时随时调动。后来随着经济发展,清朝把这种临时性调整为长期性,加上兵备街的设置,这就意味着道台拥有了较大的权力。
那么,道台的权力究竟大不大呢?
清朝的地方机构有三级,道台站在省和府之间,是两者的桥梁和纽带。这意味着道台直接参与了省级事务,地位堪比巡抚,权力已经很大了。但是,道台的官阶只是正四品,不见得很高。之所以如此,还与道台的专职管理有关。
如果道台管理的范围涉及国家绝对控制的粮草、盐业等,那他的权力就会特别大。这也是为什么上海道台的权力如此之大,因为上海掌控着海关、军队和钱粮。但如果是管理一些不关键的事务,那道台的地位就会弱很多,甚至连知县都瞧不上他。
此外,清朝还实行过特殊的捐官制度。富商地主们也喜欢捐纳一些道台之类的官职。根据经济实力的不同,他们会选择捐纳管理范围不同、权力大小不同的道台职务。这也导致了道台这个官阶的权力高低参差不齐。
道台这个官职名称来源于唐代的道制,它原本只是管理州县官吏的一个巡察官职。到了清朝,道台成为监察各省的驻扎高官。
道台位阶为正四品,表面上不如一省的布政使和巡抚等更高,但它有一个独特之处:道台直接隶属于皇帝,不受本地巡抚节制。
这意味着,道台可以依靠皇权,对违法乱纪的布政使和巡抚进行处罚。因此,实际上道台的权力远高于名义上的长官。有句老话说,“巡抚管全省,道台管巡抚”。
这样的设置,使得道台成为地方更高监察官。它也常常被皇帝派去各省查办重大案件,进行考察,或者暗中旁听州县官员的公案。可以说,在地方上,道台的权力之大,纵横自如,是其他四品官所无法比拟的。
02
起初,北朝各国出于军事需要,设立了许多行台,并将“道”这一概念融入其中。当时的“道”,指的是临时的军事区或监察区。
到了隋唐时期,国家统一,“道”逐渐没有了原有的军事色彩,被更多地应用于民政管理。李世民甚至亲自划分全国为15个“道”。
明朝时,“道”又从固定向巡视检查转变,起先侧重民政和财权,后来在文官坚持下,逐步发展为包括军队监察的综合性管理机构。
清朝入主中原后,沿用并改良明制,道台、道员等官职才逐步形成。但直到乾隆十八年,相关制度才正式确立。道台的官阶通常为正四品,地位不高不低,可在朝堂皇帝前发言,却无太大实权。
然而实际操作中,由于管理需要,中二品、正三品出任道台者频现。乾嘉两朝皇帝不仅未及时糾正,反而给予道员密折封奏权,导致道台权力时强时弱。一些道台毫无实权,只能去当地打好关系;另一些道台则能左右当地官员升迁。如此强弱无常,让清朝官场既惶恐又混乱。
后来李慈铭等御史多次上书请求废除此官,但都以失败告终。利益关系复杂,一个御史难以撼动。李慈铭最后也认命,此事就这样不了了之。
整体来看,道台这个官职,从北朝的军事起源,发展到隋唐的民政应用,明清时又回归军政监察,其属性和权限历代变迁。
03
道台中有些是专职,如河道、粮道等;有些则兼任布政使、按察使等职。专职道员主要负责本辖区内的河工、粮食等事务。
粮食事关人民生计,因此粮道上的道员数量只增不减。在江南等商品经济发达的省份,粮道道员较少;而在山东、湖北等主产粮食的省份,粮道道员则较多。直到晚清光绪、宣统年间,部分地区粮道道员数量才开始减少。
盐业从汉代开始就是国家专卖,对普通百姓来说购买盐是必需。清朝设置盐道台,根据本地出产盐的类型和用途,对盐的买卖进行管理。盐道台的主要工作是保证盐务的正常进行,将不同用途的盐分配到指定地区,相对于其他道台,盐道台的工作较为简单,待遇也较好。
河道方面,主要管理河防和河运。例如山东的运河道,江苏的河库道等,都是管理河工的道台。这些河道道台要到清末光绪年间才逐步减少。而天津设有海关道台,是管理海关事务的重要机构。
除上述职能外,道台还掌管本地的茶叶生产和贸易。茶叶在清代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朝廷对其实行专卖制度。各省茶叶产区均设有茶道台,对茶树种植、采摘、制造、流通等过程进行管理。
道台这个官阶实际上权力很大,但也不是全权大职,只能说是个既不大又不小的官阶。它需要区分具体职务的不同、管理范围的不同,才能确定权力的大小。
它既有清朝地方官制所赋予的省级事务管理权,又受限于职务的专业性;它既是官场中的要职,又可能因专职调整而名存实亡。
04
道台刚开始作为地方行政上下级部门之间的黏合剂,把各个地方串联在一起,将上级交办的事情妥帖完成,让行政效率得到提高,这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台职位逐渐固定化,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道台的机动性和临时性过强,在出现问题时,很难追究其责任。道台不是固定的职业范畴,职责也经常变动,人员流动性大,想要问责就变得极为困难。这为许多道台的渎职腐败提供了便利条件。
皇帝远在北京,对地方情况了解有限。而捐官制度使得许多门第不高、能力平平的人也能通过捐钱获得道台等官职。这些道台对本地事务不熟悉,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反而助长了地方管理的混乱。
再加上,道台地位悬殊,有时候可以直接指挥县官,有时候连县官都不如,这导致地方官员对其缺乏尊重。道台无法对地方施加有效管理,清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
原本,道台应该是地方管理的经络,把上下级部门和各地紧密联系。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和环境变化,道台逐渐成为清朝地方管理体系的软肋。它过强的权力性,却又难以问责;它地位的不稳定,却要承担繁重的地方事务;再加上门第和能力参差不齐的道台大量出现,这一切都加速了清朝地方管理的溃败。
道台本是治理之道,但最终沦为祸乱之源。它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成为拖累清朝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