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为何不西迁
为何准噶尔不西迁而选择跟清朝死磕,针对这个问题主要要分为两部分说明。对于准噶尔来说,清朝确实是最主要的对手,与清朝的恩怨长达70年之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准噶尔的对手只有清朝。在准噶尔的内部以绰罗斯部为首的四卫拉特尽管没有完全西迁,但是也在积极的向西方扩展着实力,长期与哈萨克部进行交战,其时间长度要渊源超过与清朝的战争。
首先来说说准噶尔汗国为何要和清廷死磕?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准噶尔汗国的战略目标和清朝发生了根本性的冲突。那么它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短期目标:在西域崛起,吞并漠北喀尔喀三部和漠南蒙古诸部,使蒙古成为统一的政治实体,与清朝构成竞争。而长期目标则很简单,时机成熟后,则要恢复大元帝国的荣耀,至于元朝版图长什么样,大家想想也就明白了。而当时漠北蒙古向清朝臣服了,漠南蒙古更是在清朝治下,长城以内是清朝的政治、经济核心,准噶尔汗国这战略摆明了和清朝过不去啊!这么一看,死磕在所难免。
事实上准噶尔汗国接连的三位雄主,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噶尔丹策零都在认真执行这目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噶尔丹,在西部做强做大之后,就率军东进,迅速打垮了漠北喀尔喀蒙古,直插漠南蒙古。在这一时期准噶尔军的军事装备和战斗力、纪律性可是远远超出漠北和漠南两部的,在乌尔会河之战中,火器匮乏的漠北和漠南两部很显然被准噶尔部的火枪兵压制溃退,可以说如果排除清廷这个因素,谁会否认噶尔丹不会在那时候统一蒙古草原。
而策妄阿拉布坦和噶尔丹策零也是有机会就想东出,尤其是噶尔丹策零在雍正九年和通泊之战中,大败清军就顺势东出,幸好在额尔德尼昭会战后被打了回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准噶尔汗国这三位雄杰实在比较倒霉,清朝那边也出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强人把准噶尔汗国牢牢锁死在漠西,让他们连短期目标都没有完成,最后被清廷反杀,真是有“既生瑜何生亮”之感。
至于西线,准噶尔汗国和同样作为游牧部落的哈萨克族长时间争斗不休,早在巴图尔珲台吉时代,准噶尔部就开始为了争夺草场和中亚的商业城市对哈萨克动手了,只是当时的战争规模比较有限罢了。
《草原帝国·第十五章》:巴图尔洪台吉对游牧地在西起突厥斯坦城,东至伊犁河之间的大帐吉尔吉斯—哈萨克人发动了几次胜利的远征。
而据《秦边纪略》记载,巴图尔珲台吉的儿子噶尔丹统一四卫拉特,吞并南疆后,之一个打的就是哈萨克部落,“东方既臣服,乃西击 *** ”,据《咱雅班第达传》记载,在1681年噶尔丹对哈萨克用兵,其此次出击哈萨克,其目的就是为了夺取被哈萨克控制的的中亚商业重镇赛里木,但这一次出击很不顺利,此时的哈萨克正由头克汗统领三玉兹,头克汗让哈萨克人诈降使噶尔丹入城,待夜晚哈萨克援军至,里应外合,击败了准噶尔汗国的军队,噶尔丹几乎孤身一人,狼狈逃窜。
1683年,噶尔丹再次对哈萨克用兵,并获得初步胜利,俘获两位“苏勒坦”(从策妄阿拉布坦给清廷的书信来看显然是头克汗的两个儿子)并获得初步胜利。在1684年夏天,准噶尔的部队攻破赛里木城,并将七河流域和锡尔河中上游地区纳入统治。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噶尔丹对清作战失利,被自己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和清廷联合绞杀,死于漠北。哈萨克头克汗趁准噶尔汗国内乱重新夺取了赛里木、塔什干等地的控制权,继续与准噶尔汗国死磕,在这个时期由于准噶尔汗国实力下降,策妄阿拉布坦急须“固本养元”,倒是很希望与哈萨克拥有短暂的和平,甚至想把被噶尔丹俘获的头克汗的两个儿子送回去,奈何梁子至今结下,双方的矛盾根本化不开,只能打下去。
哈萨克人在头克汗的率领下团结一致,和准噶尔的对抗有声有色,还获得了几次胜利,双方陷入了僵持之中,但是在头克汗死后,哈萨克部族陷入分裂。策妄阿拉布坦抓住机会,又重新夺下了赛里木、塔什干等城,并在1723年几乎征服了大玉兹和中玉兹。
《准噶尔汗国史》:1723年,策妄阿喇布坦聚集大量兵力重重打击了大玉兹和中玉兹各领地,征服了其中的大部分,使之变成了自己的进贡者。
在噶尔丹策零时期,并未放弃对哈萨克部落的打击,尤其是在额尔德尼昭会战后,噶尔丹策零认识到在清廷的干预下,拿下漠北草原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在东部与清廷开始讲和划界,而在西面全力暴击哈萨克,这一时期分裂的哈萨克是很悲惨的,不少哈萨克部族被迫放弃自己的家园,流离失所。直到准噶尔汗国被清廷消灭,哈萨克人才摆脱这段悲惨的命运。
所以,准噶尔部很明显的不断向西部扩张,并与哈萨克爆发了剧烈的冲突,历经了四代人才把哈萨克人压下去,然而根本就无法彻底征服哈萨克部落。至于哈萨克的更西面就要俄国人正在以修建棱堡的方式推进,这个对手显然比清 *** 更难缠,准噶尔如果继续西进,恐怕下场也不会太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