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八大“坑降”
自古以来,古人一直认为杀降不详,杀降者没一个好下场,事实也基本如此,但是好杀降者还是屡见不鲜,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史上八大“坑降”,看一看都有哪些屠夫将军?他们的结局如何?
之一位、白起:长平之战40万。
白起,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一生70余战,攻城80余座,歼敌160余万,杀敌数占了整个战国战死人数的一半,七国总兵力的四分之一,超过王翦、廉颇、李牧的歼敌总和。杀神、人屠名副其实。
不过仅长平一战坑杀的四十万赵卒,就占了他总战绩的四分之一。
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以纸上谈兵的赵括代廉颇,成为长平的主将。秦昭襄王则以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暗地里取代王龁,成为秦军实际上的主帅。一来二去,赵军败局已定。
白起先是假装败阵,引诱赵军深入,待赵括入彀,又截断赵军退路和粮草补给,等赵括明白过来,为时已晚,无奈之下,他只得将残余赵军组成四支突围队,轮番突围。
至9月,赵军的四次突围均告失败,断粮已46天的赵军处于极度恐慌之中,竟然自相残杀起来。绝望中的赵括最后亲自带兵参战,被秦军射杀于阵前。
赵军本来有40万人向秦军投降,但是白起仅仅释放了240个年幼的战俘,其余的全部杀死,草草掩埋。
关于白起坑杀40万赵卒这件事,历史上一直存有争论,直到后来在山西高平永录乡永录村发现累累白骨,世人才确信真有此事,这就是著名的“永录尸骨坑”。
根据史料记载,白起曾向秦昭襄王请示如何处理投降的赵卒,秦王不想背上杀降之名,于是让白起自行决定,白起认为这是秦王让他“自污”之举,兼又长平之战,秦军损失也极为惨重,“国内空”,才决心将赵卒全部坑杀。
第二位、项羽:巨鹿之战20万。
项羽,历史上的无敌猛将,赫赫威名的楚霸王,当然更是一个绝世凶人,仅巨鹿一战,就坑杀了秦卒二十万。
前207年,项羽在巨鹿破釜沉舟击败王离的20万秦军,章邯因被赵高猜忌,怕重演蒙恬的悲剧,率本部基本无损的20万秦军投降。
据《史记》记载,章邯投降后,秦卒多窃言:“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这些投降的秦军既担心项羽胜利,自己成为引狼入室的秦奸;又担心项羽失败,会被秦朝秋后算账,所以有所抱怨。
但这些悄声的议论,没有逃过楚军的耳目。《项羽本纪》中说:“诸侯微闻其计,以告项羽。”于是项羽便找来英布、蒲将军商议,最后3人拿出意见,认为“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于是,楚军连夜动手,除章邯、司马欣、董翳3人外,其他20万降卒一律活埋。
对于项羽坑杀秦军降卒,两千多年来,史家也多有怀疑,但是苦于没有证据,所以只得信了。
但河南义马李杏湾楚坑遗址的发掘却对这一历史事件提供了直接证据。1912年,当修建陇海铁路的工人在李杏湾村施工时,从土中挖出了累累白骨。最后,工人寻着骸骨挖出了一个东西长400米,南北宽250米的土坑,据粗略估计,坑中的骸骨大约有上万具,所以“楚坑”遗址,在当地也被称作“万人坑”。
李杏湾的村志也记载,这里就是项羽当年坑杀秦军降卒的遗址。同时“万人坑”坑中还发现了不少秦军独有的石胄石甲。
可以确定,李杏湾“万人坑”中的骸骨就是项羽坑杀秦军降卒的尸骨。
第三位、薛仁贵:九姓铁勒13万。
薛仁贵能出现在这份榜单上实在出人意外,要知道无论是史书中的白袍将军,还是评书演义中的神箭将军都是爱兵如子,颇有仁义,至今民间都流传其“仁政高丽国”、“脱帽退万敌”的神勇故事。
然而史书中却明确记载了他一次活埋十三万铁勒军的杀降暴行。
龙朔元年(661年),铁勒酋长比粟毒伙同其他部落起兵犯境,高宗命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大总管,薛仁贵为副总管,出兵讨伐思结、拔也固、仆骨、同罗四部。
当薛仁贵率军到达天山后,九姓铁勒聚兵十万相拒,并令骁勇骑士数十人前来挑战。薛仁贵临阵发三箭射死三人,胆寒之下,铁勒人下马请降,放弃了抵抗,“仁贵发三矢,辄杀三人,于是虏气慑,皆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箭定天山”。
然而,铁勒人却没有想到薛仁贵如此阴狠。为了消除后患,薛仁贵命部下将13万已经投降的铁勒人就地坑杀,最后又追击残余的铁勒人至漠北,擒获叶护三兄弟。铁勒九姓就此衰落,薛仁贵也成了大唐敌人眼中的天煞杀星。
薛仁贵一生百战,用兵颇高,堪称一代名将。但至于说他什么“宽容仁厚”、“体恤百姓”,那就实在是太扯了。
第四位、拓跋珪:参合坡之战5万。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一代雄主。虽然出身代国皇族,但刚出生数月,父亲拓跋寔就以身护父,与刺客格斗,伤重而死,六岁时祖父拓跋什翼犍亦被夺位的亲子所杀,代国灭亡,拓跋珪就此流落街头。后驱率遗黎,奋其威武,于代地复国,又克剪方难,败贺兰部、铁弗、高车、柔然等草原诸部,与后燕、后秦争霸于中原。
拓跋珪更大的一次杀降就发生在与后燕争霸的关键一战中。
登国十年(395年),本已年迈不欲征伐的慕容垂在诸子与其弟慕容德的请求下,于同年五月派太子慕容宝率步骑十万伐魏。
拓跋珪知后燕大军前来,率众到河西避战。不久燕军破五原,收降魏别部三万余家,又征收谷物、打造战船准备渡河攻击。拓跋珪避战不得,只能进军河边,与燕军对峙。
拓跋珪一面派许谦向后秦求援,一面派兵截住燕军与后燕都城中山的联系,将后燕的信使抓了个一干二净。
慕容宝出兵之时,慕容垂就已重病在身,后燕国内的局势如此复杂,慕容宝必须之一时间掌握父皇的健康状况。
所以当被拓跋珪俘虏的信使们在黄河边,齐声高喊“若父已死,何不早归”时,不只慕容宝疑惧不已,整个后燕大军也开始弥散着一股惊疑的情绪。
于是赵王慕容麟首先发难,他手下的慕舆嵩欲拥立其继位,发动叛乱,虽然最终夺权失败,但慕容宝与慕容麟之间的裂痕却越来越大,将士们也互相猜疑,在这种情况下,后燕大军开始主动“烧船夜遁”。结果在参合坡被北魏军追上,大败,被俘五万余人。
拓跋珪在挑选了有才的燕国兵将后,本打算将被俘的燕军全部发衣粮遣还,后听从中部大臣王建之言,下令将五万后燕降卒全部坑杀。
第五位、曾国荃:安庆之战3万。
曾国荃是曾国藩的亲弟弟,也是晚清时期的名将,在平定太平天国期间立下赫赫战功。
曾国荃所统御的乃是湘军的王牌部队——吉字营,攻吉安、克安庆、破天京等等,敢打别人不敢打的硬仗,而且每战皆捷,称他为满清之一名将也不为过。
但曾国荃及他所率的吉字营,在作战期间却是声名狼藉。原因就在于他们不仅烧杀辱掠,还杀俘,光安庆一战就坑杀了近三万,其他诸如破九江杀七千、攻吉安屠五千这样的记载更是数不胜数。
不过,有一说是曾国荃为他的哥哥背锅。比如,咸丰八年,湘军破九江,曾国藩写信给曾国荃说:“只求全城屠戮,不使一名漏网耳。”
再比如,咸丰十一年的安庆之战,曾国藩命令曾国荃:“三垒出降,全数杀之”,“兵丁大索三日”、“初一日一律踏平”,于是,湘军除了坑杀三万降兵以外,还屠杀了四万余民众,安庆也变成了一座空城。
因此,曾国藩就有了一个外号——曾剃头,皖南百姓也喊他“舂骨灰”。
第六位、李鸿章:苏州之战2万。
李鸿章在历史上多以政治家的形象出现,世人多称“李中堂”,其实他是以带兵起家,是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
1863年,李鸿章率淮军攻下太平军治下的常熟、太仓、昆山、江阴等处,然后开始进攻重镇苏州。苏州城在守将慕王谭绍光的率领下浴血奋战,淮军一时难以攻下。
当时,与谭绍光一起守城的还有纳王郜永宽、康王汪安均、宁王周文佳、比王伍贵文等“四王”,他们控制着苏州城兵力的四分之三。
李鸿章了解到郜永宽等“四王”与谭绍光不合,便假意应允“四王”投降,前提是拿谭绍光和苏州城来换。
结果,郜永宽等人中计,他们联合杀死了谭绍光,并将首级送到清军营中,纳了投名状。
接下来,李鸿章当然是设宴款待郜永宽等太平军降将,但是此宴是鸿门宴。李鸿章早已埋下伏兵,在宴会上将郜永宽等8人杀掉。随后又坑杀了已经交出武器的2万太平军降兵。
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苏州杀降事件”。
第七位、常遇春:池州之战3000。
说起大明开国名将,首推徐达,但论起杀降之重,则无人能出常遇春之右。
常遇春以勇武闻名,史称:“勇力绝人,猿臂善射”,每战必先登,摧锋陷阵,所向必克。采石矶之战中,他乘一小船,纵身登岸,冲入敌阵,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潘阳湖一战中,他奋勇当先,射伤张定边,勇救朱元璋,最后论功之一。
北伐期间,常遇春既是副元帅也是先锋官,他率领的先头部队在洛水之北击溃五万元军主力,史称塔儿湾大捷。
朱元璋曾夸赞他说:“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他自己也经常霸气的说,只要给他十万兵马,就可以横行天下。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无敌猛将,却非常喜欢杀降,据《明史》记载,1359年的池州之战,常遇春俘虏陈友谅的汉军3000多人,当天晚上他就违背徐达的军令,私自将这些降卒一个不拉的丢在一个大坑中活埋了。
常遇春的杀降行为并不止一次,据史料记载,常遇春经常在陷城之后对投降的军民滥杀,为此还受到过朱元璋的告诫:“克城无多杀。苟得地,无民何益?”后来常遇春听取了劝告,在以后夺取赣州、湖州、开平时都没有杀人,“遇春果不杀,太祖大喜,赐书褒勉。”
值得一提的是,常遇春杀降并不是为了恐吓吓阻敌人,也不是为了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杀心。清人王妍之就评价说:“鄂国公杀心之重,亘古未有。”
第八位、李广:羌人800。
“飞将军”李广长期为汉朝镇守北部边疆,平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建功极多,但却一直未能实现封侯的夙愿。李广的最后一战是追随大将军卫青进击漠北,却由于迷路错过会师的日期,因不堪刀笔吏的污辱,最终自刎而死。
《史记》记载,李广曾因不被封侯之事向术士王朔请教原因,王朔让他自思己过,李广坦诚自己曾在陇西太守任上诱降过800名羌族士兵,因为当时正值行军紧要关头,为防有变,最终背信弃义地将他们全部坑杀。
王朔听后大为感慨,认为“杀降不祥”正是李广不得封侯的原因。
汇总以上八人,白起最后被秦王迫逼自刎;项羽自杀于垓下;拓跋珪被儿子杀死;李广一生难觅封侯,最后失道自刎;常遇春天不假年,子孙亦复衰替;薛仁贵屡起屡贬,一世坷坷,虽善终牖下,而生有爵位,死无谥号。李鸿章、曾国荃虽善终,然背负嗜杀骂名怕是要千秋万世。
祸莫大于杀己降,杀降者,必遭天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