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的突击炮,夭折的9吨突击坦克
三号突击炮是二战德军一款成功的装甲武器,它伴随步兵作战,为步兵吸引火力以及拔除火力点,此外还承担反装甲任务,是步兵非常依赖的重装备。虽说德军将突击炮这一思想发扬光大,不过二战前在这条装甲线路上折腾过的国家不止一家,意大利就曾搞过一款9吨突击坦克。
20世纪20年代的意大利在装甲设计思路上紧跟英国步伐,那时候英国的维克斯公司等企业确实“有两把刷子”。1929年,意大利派出两名工程师前往英国福斯特公司,想要获得一种固定炮塔的突击坦克,它被称为“Carro da Armato Ansaldo 9t”(以下简称9吨突击坦克)。
之一个原型坦克在1932年亮相,据说一些组装等工作是在意大利完成的,这辆原型车又被命名为Carro da 9t M.33,坦克随后进行了测试工作,整体测试结果并不算满意。
M.33的底盘乍一看和英国一战时的惠比特犬坦克相似,发动机安装在车体中段稍微靠后的位置,在车体前部的扩大舱室内容纳了驾驶位和战斗阵位,原先的计划中将在固定不可旋转的塔台内靠右的位置安装一门65毫米炮(可能会选择当时意大利手中的同口径山炮),在左侧则安装一挺自卫机枪,枪和炮都只能对坦克正面一定区域内展开攻击。
总的来看M.33就是一款风格不同的突击炮,它和德军的三号突击炮拥有几乎一样的元素,而出现的时间则更早。不过M.33的基本性能不太好,测试工作持续到1934年12月,坦克22.5千米/小时的更大时速被认为严重不够用,同一时期其他国家的某些坦克已经点亮了“飞毛腿”技能,已经可以在公路上飙车了。
在1935年时M.33接受了一些改装,例如安装新的发动机和新的弹簧悬挂,侧面覆盖履带的装甲板经过调整等等,这些改装工作不仅进展缓慢,而且也没有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1938年,意大利总结了在埃塞俄比亚的战斗经验,提出了一套明确的装甲划分思路,即轻型坦克重量在6~8吨,重型坦克的重量在14~15吨,处于中间的9吨突击坦克则扮演了中型坦克的角色。9吨突击坦克要有较强的正面防护装甲,理想的主武器为65毫米炮或47毫米炮,从当时意大利的火炮装备来看这两种火炮其实扮演了不同的角色,65毫米炮为山炮,可以发射榴弹打击软目标,而47毫米炮则是反装甲武器,主要发射穿甲弹,换言之9吨突击坦克可以通过安装不同的主炮满足不同的作战需求。
对9吨突击坦克之一个原型M.33的改装虽然缓慢但没有停止,新的坦克扩大了炮塔尺寸,整体性能有所提升,预计该坦克采用2人车组,驾驶员蜷缩在左前方位置,他只有正面一道观察窗口,车长兼顾装填手、炮手,为了避免火炮后座力的伤害,他的位置在火炮的左侧,弹药则存放在车体右前方火炮下方。
火炮和机枪都被安装在球形座内,可以进行较大角度的攻击,其中火炮水平射界达到了90°。6.5毫米机枪采用左侧20发弹匣供弹,火炮的装填需要车长完成,不过也有可能增加一名车组担负装填任务。
总的来看9吨突击坦克有它的可行性,拖了后腿的其实是意大利的工业基础,因为西班牙的实战表明装甲武器需要安装更重的装甲板才能提供可靠的防护,9吨突击坦克需要正面承受反坦克武器的打击,增加的装甲重量超出设计预期,而意大利的许多坦克改装冗余度很差无法承受增加的重量,而且重量继续往上就会被划分到重型坦克的范畴,这又涉及到武器的划分等等。
意大利在1940年放弃了9吨突击坦克,研发重心转向10吨级的M.11/39中型坦克,尽管意大利装甲武器与同时期其他先进国家的水平相比要弱很多,但这是在符合自身工业和经济基础的情况下拟定的发展规划,9吨突击坦克的夭折并不意外。
9吨突击坦克重约9吨,车长4.9米,宽1.8米,高2米,车组2~3人,主武器为一门65毫米炮(可能是截短炮管的65毫米山炮),辅助武器为6.5毫米机枪,主炮备弹80发,机枪备弹3000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