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发明的四个“奇技淫巧”的东西,有的放到现在仍算高科技
文|鲸探所
编辑|鲸探所
说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估计大多数人都会用“落后”来形容。
事实上,虽然他们与我们的生活习惯相差甚远,但是他们却十分聪慧。
数千年前,中国古人就创造出了令后人叹为观止的技术与发明。
三国巧妙的物流发明——木牛流马
诸葛亮这位蜀汉的军师,可谓是智勇双全。
在北伐的战争年代,他意识到单纯依靠人力牲口进行物资运输的效率太低,于是研制出了一种名为“木牛流马”的代步工具。
关于木牛流马的具体情况,后世虽无实物留存,但从史书记载中我们可以勾勒出这项发明的雏形。
木牛流马的运作原理非常聪明,利用了杠杆原理,它的外形做成了牛马的样子,内部则有齿轮装置。
使用时,人只需轻按一下扳手,木牛流马就能像牲畜一样向前迈进步伐,这样就大大减轻了人力需求。
史书记载,每辆木牛流马可以负重400余斤,这可是远超同期普通的牲畜运输,而且木牛流马不会疲劳,可以持续工作,这样大大地提高了运输效率。
据记载,诸葛亮用木牛流马完成了长达250公里的行军任务。
木牛流马的诞生充分展现了诸葛亮的智慧与创造力,作为一名军事家,他不仅在战术上出色,更在后勤保障方面也有独到之处。
其实,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的过程相当曲折,最初他仅仅 *** 出了木牛,这是木牛流马的雏形。
后来经过多次改良之后,诸葛亮又制造出了流马,这是一种更高效的运输工具。
从木牛到流马,诸葛亮进行了多次试验和修正,才最终定型成功。
据史料记载,木牛的运转需要人力推动,而流马则可以自主行走,只需轻轻按一下开关即可启动,这表明诸葛亮在木牛的基础上,又加装了类似齿轮传动的机构,大大简化了操作流程。
我们可以想象,在古代条件下,要做出这样精细的机械结构,诸葛亮肯定是投入了大量的心血。
他覆盖多个领域的知识,既有机械原理,也有木工技术,毕竟在没有现代仪器的年代, *** 精密部件可谓难上加难。
尽管时过境迁,至今无人能够完美复原木牛流马,但这项古代发明的巧思和创造力,让后人不禁对诸葛亮的智慧表示赞叹。
古代计程工具的创新之举
要知道,古代的交通工具主要靠人力或者畜力驱动,比如毛驴拉车,牛马拉车等。
长途旅行的时候,徒步走路难以满足需求,古人会选择租用别人的畜力车辆代步。
但是没有现代电子设备,要如何计算租车的费用呢?
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施了“车同轨”的政策,规定了统一的车轮尺寸标准。
这样一来,不同车辆行驶同样距离,车轮转动的次数就基本一致。
一位聪明的工匠想出了一个点子,在车轮旁安装一个木制的装置,装置上有一块木片可以上下来回弹动,发出“咚”的声音。
当车轮转动一定圈数后,木片就会发出一声“咚”。
车夫只需数木片响了多少声,就能算出行驶的里程数,从而作出计费,而这种装置被称为“记里鼓车”,是古代计程交通工具的雏形。
记里鼓车运用简单的机械原理,通过声音来计数,可谓是一种创新性的交通计程工具。
在记里鼓车问世之前,计程车辆的收费往往存在争议,有些不诚实的车主会谎报里程数,多收车费,有时乘客也会讨价还价,态度强硬地低报里程引发纠纷。
而在安装了记里鼓车后,车费的计算变得公平而清晰,车夫和乘客都可以亲眼看到计程器的记录,不会存在虚报里程的情况。
可以说,这一简单的计程装置不仅带来了公平计费,更促成了一整套服务业的进步。
司南车:中国古代独创的导航工具
古代的人们在长途旅行或军事行动中,经常会遇到确定方向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聪明的古人发明了一种叫做“司南车”的机械装置,它的工作原理非常精巧,不同于依靠地磁效应的指南针,而是利用齿轮传动的方式来锁定方向。
司南车与指南针的工作原理不同,它并不依靠地磁效应,而是利用齿轮系统的转动来指示方向。
其中最关键的部件是车上的木制齿轮,当人力推动司南车移动时,木齿轮随之转动,木齿轮的运动通过复杂的机械传动,带动车上一个小木人始终指向车辆最初出发时所定的方向。
即使车辆道路蜿蜒曲折,小木人的方向也不会改变。
关于司南车的起源,历史资料中记载不详,一种说法是它起源于东汉时期张衡的发明。
另一种说法认为,司南车是南齐时期祖冲之发明的,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在历法、星象和机械制造等方面都有建树。
祖冲之曾制造过一个叫“水运仪象”的装置,可以模拟天体运行,被视为古代天文台的雏形,所以有人推测祖冲之也可能是司南车的发明者。
不过更多的记载表明,司南车应该是在宋代时期才形成完整的体系。
虽然关于司南车的起源还存在争议,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它在古代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传皇帝出行时,仪仗队就会使用司南车开路,军队出征也会安排司南车带头,以确保行军方向正确、不会迷路。
浑天仪:丈量天体的方位
浑天仪是古代中国用于观测天体运动的仪器,它以独特的结构精准测量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的位置。
浑天仪的发明源于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古人认为天体就像一个个圆球在天空中运转,于是设计出了浑天仪这一仿照天体球体的仪器。
浑天仪由两个部分组成:浑象和浑仪。
浑象是一个巨大的金属球体,表面铸造着代表黄道、赤道等天文线的凸起装饰,浑仪则是一个盛满水的圆盆,水面作为参照,利用筒管观测投影在水面上的天体影像。
而关于浑天仪的发明者有多个说法,较为可信的说法是西汉末年的落下闳。
据记载,西汉中期有个叫落下闳的天文学家,他依据当时的宇宙观念,设计 *** 了一个巨大的金属天球仪,被称为“浑象”。
浑象表面镶嵌刻画了黄道、二十八宿、赤道等天体运行轨迹,就像一个简略的今天的天球仪。
为了能实际观测天体,落下闳还配备了一个称为“浑仪”的观测装置,内置精密的窥管,可以观测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在天球上的方位。
后来到了东汉初年,张衡对浑天仪进行了改进,增加了更多观测装置,使它的功能更加完善。
他重新设计 *** 了浑仪,增加了多组环形刻度尺,还增加了限位装置等组件,大大提高了浑仪的精密度。
在这个基础上,张衡制定出了一整套浑仪的使用和读取 *** ,编制了详细的观测记录格式,这样浑仪的使用就更加科学系统了。
在张衡之后,历代天文学家继续对浑天仪进行改进,有些皇帝甚至登基后还会重新制造浑天仪。
不得不说的是,浑天仪的精准度非常惊人。
根据浑天仪的观测结果,古代天文学家计算出了二十四节气,这为古代农业生产提供了极为准确的日历。
而且浑天仪能观测到月球运行周期的细微变化,古人据此推算出回归年的长度比朔望月长约11天,这对确定农历十分关键。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一千多年以前没有望远镜等设备的辅助,古人是如何仅凭肉眼观察和简单仪器就能做出如此精准的天文计算的。
浑天仪凝聚了中国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浑天仪的发明与使用展示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辉煌成就,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能够依靠简单仪器辅助肉眼观测,计算出许多重要的天文数据,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独树一帜的。
例如张衡根据浑天仪的观测结果推算出木星的运行周期约为12年,这一发现比欧洲早了近千年。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不应被后人遗忘,相反,我们应该以古人的创造精神为鉴,在当今科技进步的同时,不忘传统,使中华文明的科技之花绽放出更美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