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武将真能举几十斤的兵器打一天?出土文物,揭秘兵器真实重量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一个木
编辑|t
引言
鼓声一响,无数豪杰志在沙场;厮杀浩荡,刀下亡魂梦回楼兰。古代的战争,使用的武器多为冷兵器,刀一出鞘,便谱一曲志士威歌。
几千年前的百姓,梦中总会有体格高壮,挥舞着重达千斤的武器的武将,马声厮叫,敌人便凋零磨灭,故土重焕芳容。无数文人动笔写下这黄粱一梦,梦中的英雄豪杰无数。
(神话化的战斗)
熟读古代诗书,深谙古代小说之人,必将察觉这英雄豪杰所使用的武器,多是重达千斤之辈。甚至于将金庸与古龙等人之武侠小说,藏于课本之内暗读的少年,梦中亦有提着千斤武器与反派殊死搏杀的傲然之气。
至于真实的武器重量,早已被人们粉饰着淡淡遗忘在历史长河中,它们不如小说中那样磅礴,却也曾被一腔热血的将士握在掌心,护佑着一方百姓。
它们有的静静躺在博物馆的展示柜里,有的只是随着几千年历史的尘烟,随着风尘掩埋,悄无声息地默默消失,成为历代王朝无名的陪葬品。让我们轻轻敲碎重量级武器的迷梦,挖开一抔抔历史的黄土,亲眼见证真正的冷兵器。
(在马上奋勇搏杀的士兵)
一、沉重冷兵器带来的迷思
《三国演义》中的关公傲气凌人,提着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战无不胜,不负“月缺白易满,剑折尚带霜”的美名。
关公的大刀名满天下,而真实的历史中,唯一记载的最重的大刀是明代名将刘綎的镔铁刀。
《明史》有载“綎所用镔铁刀百二十斤,马上轮转如飞。”,据了解明代的重量一斤约合590g,据此换算刘綎的大刀约合141.6斤,已经达到了奥林匹克举重比赛男子108公斤级的极限重量,可见该大刀可谓是明代武士的“ *** 装备”。
(陈列于武器展览柜的镔铁刀【仿品】)
可惜的是,《明史》关于刘綎这把刀的描述还有下一句“崇祯四年,中武会试。时帝锐意重武,举子运百斤大刀者止来聘及徐彦琦二人。”
其中所讲的百斤大刀即是上文刘綎的镔铁刀,可见这把大刀更多的不是用于现实战场,而更多是用于明代武举检验武士的肌肉力量是否达标,意思即是和如今健身房里的杠铃差不多一个用途。
而士兵上战场所用的刀,大多只是腰刀和短刀,重量也不过是在十斤重以内。
(李元霸和他的金瓮破天锤)
同样和古代现实差距较远的还有《隋唐演义》中,李元霸重振旗鼓时抡起的八百斤的金瓮破天锤,它为李元霸留得 “镇守隋关三总兵,忠肝义胆永不落”的美名。
然而真实的古代军营中更多的是使用绿营双锤,它有固定的形制,《皇朝礼器图式》记载它“左右双持,通长各一尺九寸,锤围各六寸,形如瓜棱”,而重量仅为“各一斤三两”,加起来也不过两斤六两,还没有刚出生的婴儿重。
其实不仅仅是重量不对,这些被世人记载于小说上的武器,形制与真实的古代战场上的武器也有很大差距。就例如《水浒传》鲁智深使用的禅杖,在真实的古代军事战场中就没有“杖”这种形制的武器,倒是在礼器中有“杖”这一门类。
(水浒传中的鲁智深)
所以真实的古代战场究竟是什么样的?没有传说中杀敌千人的重量型兵器和有如神助的威力,又如何在战场战无不胜?
二、在没有硝烟的冷兵器战场
其实古代武将在战场上取胜的秘诀,不是超重量的武器,而是体现着无上军事智慧的阵型。
《玉篇》说阵——“阵,旅也”,“阵”的本意即为两军交战时队伍的战斗队形;《说文解字》说型——“型,铸器之法也”,“型”的本意即为铸造器物的磨子。“阵型”的定义即为古代军队为取得胜利打造的战斗队形,常用于野战等城外战争,盛行于冷兵器时代,消亡于热兵器时代。
(作战中的冷兵器军队)
较为出名的是明代戚继光所率领的戚家军所使用的鸳鸯阵。
这个阵仗,将所有戚家军按12人分为1000多个小队,队里有负责指挥的一名队长,后两人分别手持盾牌和标枪保护小队队员,处于保护中的其他几人,分别为手执狼筅的狼筅兵和使用长枪的长 *** ,最后有一名伙夫垫后。
这个战斗序列十分完美,让倭寇找不出攻击的下手点,更大程度地发挥出了军队的优势,进而减少了士兵的伤亡。
(戚继光所使用的鸳鸯阵阵型图)
《孙子兵法》中亦着重论述了阵型的重要性,第四篇《军型》详细分析了在战场上布阵的原则。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指出布阵应该遵循地形,事倍功半;“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指出布阵需要取长补短,攻人之短。
“将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知战之势。”指出布阵应该兼顾进退,防患于未然;“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指出了队伍在阵型中团结一致对于取胜的关键作用。
(“古代之一兵书”——孙子兵法)
就此可见,人们常强调的武器重量在战争中的地位仍不是很重要,更重要的是领袖的统帅和所应用于战争的阵型智慧。
三、刻板印象中的古代战争兵器
由于古代上下层级中明确的阶级隔阂,百姓心目中军队的形象不甚明晰,便加以想象,描画出千千万万个英雄人物。
后世文人惊叹于人民的瑰丽设想,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手提千斤重器英雄人物的神话,这个神话层层编织,即使不符现实,也传播了正确的价值观,激励无数人民如文中的英雄人物一样,奋起守护世代相传的故土。
(古代百姓的生活)
正如《诗经·风·鱼藻》中所说“鱼,在在藻,依于其蒲”,民如游鱼,依仗着军队的保护,此类相互关系,如纽带般将封建社会紧密连接起来。
古代战争中的兵器和所运用的阵型,皆体现了博大的战争智慧,古代小说中的描写只不过为锦上添花,虽有夸大之嫌,但也不失成为中华民族自信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
田昌五.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论[M].齐鲁书社,1992.
张建设.探究制胜之道,揭示战争规律——读《孙子兵法》与《淮南子·兵略训》[J].孙子研究, 2018, 000(006):P.4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