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及其后人都是智商和情商高的人吗
——解放后,地主及其后人生活调查实录
头条平台上,有不少网友说,解放后,地主成为阶级斗争的对象。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地主被摘帽。经过三十年的改造,地主这一阶层作为剥削阶级已不复存在。因此,这一特定时期的名词,也成为了历史。不少地主后人基因优秀,凭借较高的智商和情商,纷纷经商、升学、入伍、考军校、出国等,成为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特别是有海外关系的家庭,还能赴海外探亲、留学等。
事情真是这样的吗?带着这一疑惑,我调查了本村及周边的五、六个村庄。询问了不少老年人,实录如下:
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地主的土地和财产被平分。当然,也给地主及其家人分配了相应的土地及生产生活资料。但是,地主的政治地位大幅度下降,成为被监督和改造的对象。地主及其后人不能参军、升学、提干、招工等。下面分别介绍我们本村、郭家村、端村、鹤山集四个地主后人情况。
民国农民播种
解放前,俺庄地主韩X,本人是个文盲,有地百余亩,牲口一犋(一头犍牛,一匹骡子),草房七间。家中育有一子一女。后来女儿嫁邻村,儿子婚后不能生育,也未再娶。到了六十年代,韩Ⅹ患病去世。至八十年代,韩X的儿子和儿媳因年老体衰,失去劳动能力,住进了 *** 办的养老院,死后由其亲房近业的人(族人)安葬。所以,没有东山再起一说。
农村敬(养)老院
然后介绍郭家村地主接Ⅹ,接X儿女众多。其辞世后,子孙皆务农,八、九十年代,有一个儿子边种地边打工,家里出了三个大学生。与乡邻比较,算是出类拔萃了。
接着说端村地主袁Ⅹ,袁X在解放前,可谓家大业大。家有土地三百余亩,娶一妻,纳两妾,共生有九子二女。九子中,一人成了 *** 军官,一人成了土匪头目,余皆以种地为生。
解放前夕,当 *** 军官的儿子逃往台湾。当土匪的儿子不知所终。其余子孙生活在乡间,泯然众人矣。八十年代后,也没有人发迹。
最后说一说鹤山集地主刘X,刘Ⅹ拥有土地不算多,只有一百多亩。但当时鹤山逢集,他是个集长。民国时期, *** *** 采用的是包税制,即一个集镇的税收,按年包给当地头面人物。税收数额是一定的,多收归个人。这样一来,刘Ⅹ搜刮了不少钱财。
旧时皖北的土财主,只要拥有一定财力,都会供儿女上学。刘Ⅹ的子女都受过教育,就是女儿也让上几年私塾。只有一个儿子务农,其余的上完私塾,又送到城里上洋学堂,接受新式教育。
说来也怪,上完中学、大学的儿子中,有的加入了 *** ,有的成了 *** 员。解放战争后期,一个儿子当上了 *** 少将军医主任,随主官投降了 *** ;参加革命较早的那个儿子,南下后,当了浙江省某市 *** 官员。因立场不同,原来分别加入国共两党的子女们,双方基本不来往。就是见了面,也是大吵一通,各说各的理。
从调查情况来看,网友的结论具有片面性,至少不完全正确。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先从农村开始。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当然也包括一些地主后人。这是因为当时的政策给力,不是有一句话吗,叫做改革开放富起来。那些智商和情商较高且勤劳的穷人后代,也先富了,不仅仅是地主后人。
八、九十年代,农村砖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