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带十几车肉出征,肉臭掉也不给士兵吃,后来才知他真聪明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各位看官点击一下“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
文丨千浅挽星
编辑丨千浅挽星
霍去病的一生在历史中充满着传奇色彩,汉武帝多次派他去击退匈奴时,他从未令人失望过,总是大获全胜。
然而这样一位人人敬仰的大英雄,却完全不体恤士卒,出征打仗时,哪怕把肉放臭都不让士兵吃。
难道历史上的霍去病正是这样的吗?霍去病又为何要这样做?
背后深意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霍去病是一名英勇善战的大将军,但作为将领的他却常常被后人诟病。
司马迁曾在《史记》中写道,由于霍去病生活条件优越,所以并不知道体恤士卒和下级,出征打仗时,当朝天子为他们准备了十几车的肉粮,但等到战士们胜利归来时,仍旧还有许多肉粮没有吃,但那些士卒们已经面露饥色。
单从这一点,就有许多人不理解霍去病的做法。
将士们乃是战争中的灵魂,倘若不让他们吃饱饭,怎么会有力气打仗呢?其实真正了解霍去病的用意后,大多数人都会知道他是真的聪明。
在兵法中,一直流传着一句话:慈不掌兵。在战场上,将领优柔寡断,在部署战略时容易听取他人意见,没有自己的判断,从而容易导致判断失误,并且难以服众。
心慈手软的话,则难以激发士卒们的勇敢气魄,许多士卒会懒于锻炼,整个军队的战斗实力都会大大减弱。
为防止军心涣散,霍去病只能靠这种 *** 树立威望,与士兵们保持阶级关系,才能镇压军心。
霍去病作为一个将领,将这点做得非常好,在战场上从不心慈手软,士卒们也因此都英勇善战。
不让士兵们吃肉,也是一种战术做法。倘若士兵们整日都知道喝酒吃肉,那么心里就只有吃肉时的享受,忘记了战场上可能会随时丧命的危机感。
同时,霍去病也明白,许多野兽在饥饿的条件下,更加容易进入凶猛的捕食状态,人也一样,心里有打了胜仗吃顿饭的想法,在战场上的发挥会更好。
打了胜仗后,朝廷给的奖赏要比这十几车的肉好得多,这也是霍去病为士卒们考虑的另一点。
这样的考量也说明霍去病有非常深远的谋略,他所贪图的并非那不值一提的酒食,而是真真正正的爵位和实权。
当然,霍去病的考量并不止这些,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自己。
自古以来,当朝的天子多多少少都会怀疑武将是否忠心,而汉武帝同样也对霍去病这个小小年纪就带兵打仗的武将有些忌惮。
而这十车肉,就是汉武帝测试霍去病的一个实验道具。
从战乱纷争开始,皇帝们给打仗的士兵准备的后勤保障从未有过十车肉这么多,霍去病当然也就明白了汉武帝事出反常背后的用意。
很明显这十车肉并非是让霍去病一人吃的,他势必要分给手下的士兵们们一同享用,这样霍去病就算是“借花献佛”,拉拢了军心,让士兵们都顺从他自己,世间便会流传霍去病功高盖主。
这种情况下,无疑是威胁到了在位的汉武帝。
为了自保,霍去病只能一直不给军中的将士们分肉吃,这样从军营中传出的便不是“霍去病功高盖主”,而是霍去病不懂得体恤士兵,并非一个好将领。
越是有这样的流言传出,霍去病就多了一份保障,汉武帝也就对他越放心。
因为这些兵法和政治方面的思量,霍去病不给士兵们吃肉是最明智的办法,并且从他的英勇战绩中,我们也能看出霍去病的聪明。
霍去病的英勇战绩
霍去病首次进入战场时,整个军队大获全胜,可以说是一战成名,被许多人称作天生的“战神”。
元朔六年时,霍去病才刚刚十八岁,就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被封为“嫖姚校尉”,命他跟随着舅舅卫青一同上战场击退来犯的匈奴。
霍去病带着八百人的骑兵,深入敌人的内部,斩杀了两千余的敌军。
他之一次领兵打仗所斩杀的敌人数量就超过了己方的死亡人数,其中有不少的高等将领,甚至还有伊稚斜单于祖父辈籍若侯产,又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俘虏回军中。
后来,汉武帝还给了英勇善战的霍去病两块封地,分别在南阳和宛县,称这些地方为“冠军侯国”。
霍去病被封为“冠军侯”,皇帝陛下还赐予了他一千多邑的粮食。
首次征战就获得如此大的封赏,民间百姓都对霍去病夸赞有加,更是百姓口中的大将军。
到了元狩二年,霍去病已经二十岁,汉武帝又封霍去病为“嫖姚将军”,再次出兵陇西。
春季,霍去病受命后,立马带着一万多兵马就启程去陇西,先后经过五个国家,击杀了许多敌方军、马,面对愿意归顺的敌军,霍去病则对他们给予宽恕。
在和单于的儿子交战时,霍去病也将自己的英勇展现的一览无遗,单于的儿子处于下风,最终被霍去病生生擒住。
之后,霍去病又越过焉支山,在六天的时间里,带领士兵们一路行军,走了一千多里的路,来到了皋兰山下(今兰州的南部地区),霍去病又同匈奴大军展开了激烈的战争。
霍去病的大将军身份并不是白当的,这次和匈奴的大战中同样也占了上风,将两小万纷纷擒住、斩杀,并且让敌军受到了重创,浑邪王儿子和其他将领都被俘,共有八千九百六十人。
但根据史料记载,这次汉武帝并未给霍去病其他的赏赐,只是赏赐了两千两百户食邑。
到了夏季,霍去病再次去到河西准备击退匈奴,它和合骑侯公孙敖两人选择兵分两路,朝匈奴进军。
霍去病到了匈奴的深部时,公孙敖却因为迷路,迟迟没有同霍去病会合。
所以霍去病不得不带着自己的军队,一路北上,过了黄河,又翻过了贺兰山,穿过了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后,来到了居延海,然后一路南下,来到了小月氏地区。
霍去病带领的大军处于两山交界处,藏着在这片区域,而浑邪王、休屠王军则位于霍去病大军前方。
霍去病趁敌军不备,号令全军冲上去作战,匈奴军还未反应过来,只能仓促应对,最终只能是再次惨败。
汉军再一次大捷,毙敌三万余人,俘虏单恒王,酉涂王等两千余人,而汉军在此战役中仅仅损失了十分之三的兵力,但浑邪王和休屠王仍带领了许多残军落荒而逃。
汉武帝收到战场上送来的捷报后,心情大好,继续给霍去病加封了食邑五千户,霍去病手下的英勇战将也被封侯。
而当时因迷路并未与其会合的公孙敖则被判处了死罪,贬为庶人。
另一边,匈奴王目睹了浑邪王和休屠王屡战屡败后,十分恼怒,想要将他们解决了,两王得知后,就想要一同向汉朝投降、归顺。
汉武帝得知后,并不相信两人的诚意,并且当时两万手中仍有几万余军,倘若有诈,对汉军则损失惨重。
于是汉武帝再次派霍去病带着一万兵马前去迎接两王。
快要到了河西时,休屠王果然变卦,又不愿归顺于汉朝,这时浑邪王为了表明志向,就杀了休屠王。
之后,威严的汉军排着阵列,一同向浑邪王驶来,而浑邪王的军阵中有些人心生恐惧,想要逃走,一时间整个场面又陷入了混乱。
这时霍去病非常武断地到了匈奴人群中,将想要逃跑的人全部斩首,大概有八千余人,这时匈奴军才算安分了些,霍去病带着他们一同归顺了汉朝。
汉武帝为控制浑邪王,将他封为了漯阳侯,将他的部下都派遣到了其他地方。
经此一战后,匈奴就很少再侵犯汉朝的西北边境,汉武帝将这些地方的驻军撤走了一半,当地百姓的负担也减轻了许多。
这场战役凸显了霍去病的机智、果断,并且身手了得,是当之无愧的奇才。
霍去病的光荣战绩中,除了河西之战,还有著名的漠北之战。
元狩四年,汉武帝再次命卫青同霍去病一同兵分两路,走定襄和代郡,越过数千里后到达漠北,将匈奴一网打尽。
霍去病率领大军继续向前行军二千余里,翻山越岭,便遇上了匈奴左贤王部,左贤王等人自然不是霍去病的对手,节节败退。
霍去病一下便俘获了以屯头王、韩王为首的八十余人,继续一路追击其他匈奴,将其迫至狼居胥山。
这次战役,匈奴元气大伤,势力更加衰退。
之后,历史上便有了“封狼居胥”这一成语,这不仅是对功绩的赞赏,也是对敌人的嘲讽。
曾经的霍去病
霍去病在十八岁时就已经成为了百姓口中英勇无比的大将军,但其实在儿童时期,霍去病过的生活并不幸福。
汉武帝的姐姐是平阳公主,而霍去病的母亲,正是平阳公主府上的女奴,卫少儿。
霍仲孺作为平阳侯府的一名小吏,无意间结识了平阳公主府中的卫少儿,两人陷入了甜蜜的爱恋中,不久后,卫少儿便怀孕,生下了霍去病。
但在霍去病出生前,霍仲孺就已经抛弃了正在孕期的卫少儿,离开了平阳侯府。
所以霍去病自出生以来,都没有见过父亲,也不知道父亲是谁,只知道大家都叫他“私生子”,并且辱骂他的母亲不知检点。
虽然霍去病整日都被恶语相向,但他并没有将这些听到心里去,反而每天很乐观的面对生活。
直到他母亲的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看上,成为了宫中的宠妃后,霍去病和母亲的地位终于有所升高,也再没有人敢欺负他们。
在姐姐的庇佑下,卫少儿和霍去病的生活开始有所好转,也成为了皇家贵族的亲戚,这时卫少儿与曲逆侯的曾孙陈掌相识,两人结为了夫妻。
此后霍去病就勤加练习武艺,年纪轻轻地他就已经非常善于骑射,汉武帝见识到霍去病的武艺后,更是十分喜欢,召他做了近臣侍中。
结语
霍去病的一生英勇善战,为朝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最终却在二十四岁时就不幸去世,从此只留名于世。
霍去病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光荣事迹也一直被后人所传诵,永远活在了人们心中。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 ***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之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