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正文内容

包拯每年的俸禄是18000贯,相当于如今多少钱?这一算吓一跳

历史文化10个月前 (12-01)730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柚子

编辑|t

引言

宋朝时期的包拯,不仅断案如神,还为官清廉,后来他还被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包青天”。

包拯作为官府的官员,每个月要接受朝廷的俸禄,当时的包拯年薪有18000贯,那么换算成如今的人民币到底是多少钱呢?

(“包青天”包拯)

一、包拯的俸禄

包拯作为朝廷官员,拿的是朝廷的俸禄,根据官员官职的不同,所拿的俸禄也有一定的差异,当时的包拯虽然没在京城做官,但是官职可不低。

(青年时期的包青天)

包拯在宋朝是二品官员, 按《宋史职官志》记载,包拯每个月的工资是1500贯钱,一年的俸禄能够达到一万八千贯,能够拿到如此高的俸禄,已经是相当了不起了。

在宋朝的一万八千贯换算成现在的银两,可是有千差万别,那么宋朝的一万八千贯算成人民币的话,到底要值多少钱呢?

关于古代货币的换算,有关书籍中也作出了相应的记录,在宋代有一本书叫做《宋史·食货志》,这本书里面讲了关于皇家的一些历史,其中就涉及到了货币的问题。

(《宋史·食货志》)

这本书当中记录了宋徽宗曾经说过的话,说在之前一贯钱就相当于一两银子,也就是770文钱。

这句话足以表达,宋朝时期的货币价值,在宋朝时一贯钱就可以买到一石米,至于这一石米有多重,还是要看其他的史书记载。

根据北宋其他的书籍进行记载,一石米的重量,换算下来相当于今天120斤的重量,知道了这个参考数值,就可以算出包拯一年到底能挣多少钱了?

(一石米)

现如今,超市的大米大概在三元钱一斤,如果算作三元钱一斤的话,买120斤米则需要360元,可是在古代只需要花1贯钱就可以买到。

这等同于现在的360元等同于古代的一贯钱,而包拯一年的俸禄大概有18000贯,换算成现如今的人民币要648万,这还只是基本工资,没算上朝廷发的各种福利,要加起来得年薪过千万。

不过这个俸禄在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的宋朝,根本就不值一提。

(超市大米均价大概三块钱一斤)

虽然在与其他官员作为比较来说,这个俸禄虽算不上多,但也足够官员们享受,可只有包拯对于俸禄并不是多么的上心,反而对断案有浓厚的兴趣。

二、宋朝官员的俸禄

在封建王朝之中,宋朝官员的俸禄是更高的,普通的官员一个月的月薪能够到达400贯,在当时一贯钱可以换为千文。

要比汉代的官员多了10倍的俸禄,比清朝时期多2~6倍,除了俸禄要比其他朝代的官员更高之外,还有额外的禄米。

(宋朝官员)

总的算下来,宋朝的官员待遇实在是过于优厚,只要是在宋朝可以当上官员,那么以后必然是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就连普通的小官过的日子都异常的奢靡,不愧是令人沉沦向往的大宋王朝,就连日子过得也如此的舒服。

宋朝有专门的书籍记载了宋朝官员的俸禄,如果是正一品的官籍,那么领到的俸禄还有糯米只会更多一个月禄米大概在150石,俸禄能够到达12万文。

除了这么优厚的待遇之外,正一品的官员还会额外有其他的好处,比如说每年会额外赠送20匹绫,还有罗段一匹,锦50两。

(宋朝官员)

这些优厚的待遇就已经让宋朝的官员生活无忧了,可是宋朝偏偏是出了名的经济发达,光是这一点补贴是万万不够的,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补贴项目。

比如说炭火钱以及马料钱等等,只有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就连官员家中的仆人所使用的工钱也都是由宋朝的 *** 进行发放。

算下来官员们衣食住行,几乎都由朝廷包揽,就连平时的俸禄也如此的高昂,这也导致了官员们在领完了薪资之后无处花费,这也导致当时的茶楼以及青楼生意火爆的原因。

而包拯作为宋朝的官员,除了有如此高的俸禄之外,当然也有其他的收入,比如说每年会发放10匹绫以及34匹捐,还有100两锦以及两匹罗。

(包拯)

三、宋朝的社会状况

从宋朝官员的待遇上,就能够看出宋朝的经济非常的发达,国内有一部电视剧也反映出了宋朝繁华的一幕,这部电视剧的名字叫做《梦华录》。

里面的街道就如同诗中的画一样,显现在人们的眼前,大街上到处都是茶楼和酒楼,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而在里面曾经说明一壶茶竟然能够卖到80文,一盏茶都要如此的昂贵,难不成宋朝的居民收入也如此高昂吗?

(《梦华录》剧照)

有史书,曾记录过宋朝百姓的真实收入,普通的老百姓一天的收入大概在一百文左右,而宋朝对于收入较低的人群,还有一定的扶持计划。

如果一个普通家庭每日的消费低于100万,那么按照 *** 的要求可以得到20万左右的救济费用。

但是除了特别贫困的家庭之外,几乎没有老百姓可以受到朝廷的资助,也就是说老百姓的日常收入也完全足够花。

(《梦华录》剧照)

而这一盏茶能够卖到80万,也只是普通百姓收入的五分之四而已,这样算下来,这壶茶的价格也不算是人们承受不起的范围。

从宋朝的官员以及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就可以推断出,宋朝的真实经济水平和日常的收入并不低。

(宋朝)

结语

宋朝不愧是经济繁荣的大王朝,就连普通老百姓过的日子也如此的舒服,而包拯作为朝廷官员,拥有如此高的俸禄也不足为怪。

只是令人没想到包拯的俸禄,换算成现在的人民币竟然如此的高昂,怪不得包拯能够做到一生清廉,不必担心家里开销的问题。

参考资料:

包拯年薪上千万.南方公报,2016-05-05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312/554397.html

“包拯每年的俸禄是18000贯,相当于如今多少钱?这一算吓一跳” 的相关文章

在文学、水利等方面,归有光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在文学、水利等方面,归有光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汉族,苏州府昆山县宣化里人。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嘉靖十九年(1540年),归有光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

古代真实上朝是什么样的 皇帝每天都要上早朝吗

古代真实上朝是什么样的 皇帝每天都要上早朝吗

还不知道:古代上早朝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皇帝每天都要上早朝吗?真实情况到底是什么样的?古代皇帝是不是每天都要上早朝?这件事大概不能一概而论,有的朝代是,有的不是。进一步说,即便是这样,未必坚持得住;不是的,也有“朝乾夕惕”的皇帝。坚持“早朝”的,明朝曾经就是...

盘点3位被废黜的皇后,她们分别是谁?

盘点3位被废黜的皇后,她们分别是谁?

盘点3位被废黜的皇后,她们分别是谁?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人们都说结发夫妻,不论是普通百姓,还是皇家贵族间,对自己的原配应有尊重和情义存在。毕竟陪伴丈夫度过了艰难岁月,而且不管是因何缘故而走到了一起,小编认为不能抛弃自己的糟糠之妻。可是史上却有很多皇帝废掉了自己的皇后,忘却了最初...

古代民间传言赵云75岁病逝和80岁死于绣花针 赵云真实年龄是什么

古代民间传言赵云75岁病逝和80岁死于绣花针 赵云真实年龄是什么

还不了解:赵云年龄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常胜将军”赵云,真实年龄为何成谜?《三国演义》第91回“伐中原武侯上表”,诸葛亮北伐因赵云垂暮命其留守成都,赵云自比“廉颇之勇,马援之雄”以死威胁领军出征,民间有赵云75岁病逝和80岁绣花针失血而亡,诸多传闻赵云真实的年龄...

古代皇帝临死前点名让妃子殉葬 如果妃子选中不想死怎么办

古代皇帝临死前点名让妃子殉葬 如果妃子选中不想死怎么办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皇帝和妃子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古代皇帝驾崩后,一般会选妃子陪葬,可选定的妃子不同意该怎么办?在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的几千年的历史中,殉葬是中华文化中一种非常残忍的陪葬文化,在明代时殉葬制度被短暂废除,清军入关以后建立的清代,又恢复了殉葬的制度。...

历史上真实的关羽是个怎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性格?

历史上真实的关羽是个怎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性格?

很多朋友都好奇历史上真实的关羽是个怎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性格?接下来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1、勇猛,鲁肃为了要回荆州请关羽过江赴宴,关羽明知其中有诈,还是义无反顾去赴宴,并且只带了周仓和几个船夫,吃完饭喝完酒,关羽故作酒醉。一手提刀,一手抓住鲁肃的手,并按使眼色叫周仓...

盘点历史上三位英主,都是一手烂牌打好的皇帝

盘点历史上三位英主,都是一手烂牌打好的皇帝

盘点历史上三位英主,都是一手烂牌打好的皇帝,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在古代封建社会,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地位,无数人为了那个位置不惜挣得头破血流,付出惨痛的代价。特别是皇室子弟,有些几乎一生都在为之奋斗,完全不顾及亲情友情爱情,梦想坐到那个位置。但历史中大多数的皇位继承人都是在年少时就...

历史上雍正帝的真实死因是什么?得的什么病?

历史上雍正帝的真实死因是什么?得的什么病?

爱新觉罗·胤禛,康熙帝第四子,清朝第五位皇帝,年号雍正。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文章。清朝雍正皇帝是历史上比较富有争议的一位皇帝,而争议所在之处就在于他继承大统的过程。对于清朝最为惨烈的夺嫡之争“九子夺嫡”,就发生在康熙晚年,而在这次夺嫡之争中,最后的获胜者则是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历史上的雍正...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