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过三巡起源介绍
“酒过三巡”是我们非常熟知的成语,意思是酒喝的比较多了,潜在含义为大家准备散场。相信多数朋友都不太清楚,这里的“三巡”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这个不难理解。唐代以后,古人喝酒不再是席地而坐,而是围着桌子,从分餐变成了合餐,所以给客人斟酒时需要绕一圈,就像巡城一样,那连着斟酒三次便称为“三巡”。今天就准备跟各位简单介绍下“酒过三巡”这个成语,想了解的话就别错过啦。
何为“酒过三巡”
从“三巡”的字面上看,最直接的意思就是喝酒过了三轮。主人给每位客人斟一次酒,如巡城一圈,斟过三次,客人都喝光了,这就叫“酒过三巡”。
所谓“三巡”具体指的是什么呢?三巡一般是指主人敬主宾,主宾回敬主人,主人敬本桌客人。另外,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意思是酒和菜都吃得差不多了。
比如,同桌的人有五位,那么每个人都喝了一次,就是一轮,也就是“一巡”。这是“巡”的最初的意思。后来个别地区有个延伸的意思,就是必须每个人把酒干了,才叫一巡。
但对于大多数宴饮来说,其并没有明确的数字,大多都是泛指。主人为每位客人斟酒时,就得绕桌子一圈,斟过三遍后,客人都把酒喝过了,这就叫“酒过三巡”。
因为古人有喝酒有节,过则违礼的礼节,所以在三巡完后,大家都会克制自己的酒欲,不再相互斟酒。所以说,酒过三巡,也有点到为止的意思。
也可以理解为已经给在座的每个人斟过三次酒了。这句套话表明宴饮已经到了一定的深度,有什么实质性的问题可以开始谈了,或者说宴饮已经到了尾声。
“酒过三巡”来源
在唐代以前,人们进食方式一般都是席地而坐,每人配套一套餐具,分开享用,这时倒酒还未有“巡”的感觉。而随着胡床的家具传入中原后,桌子随之流行开来,人们才开始用桌子吃饭。
有一种说法:酒过三巡这种说法大概起源于人们围桌进食以后,直到到了唐代以后,才开始出现桌子这种东西,宫女执长柄杓为其他宫女轮流斟酒,这才有“巡”的意味。
在宫廷之中,宫女会为其他人斟酒,随即便有了巡的意味。而古人又总喜欢倡导饮酒要节制,故而饮酒不可过三巡,而所谓的三巡,其实就是三遍的意思。
在古代,喝酒是件大事,最初喝酒的规格是按照老幼尊卑的顺序,一个个地喝,一人喝完,才轮到下一人,在座所有人都喝完一次酒,就为一轮,就像巡城一周那样,于是渐渐把喝完一轮酒比作一巡酒。
还有一说,“酒过三巡”这个词正式出现在《酒规》之后,又成了一种规矩,不过这书虽然不出名,但是这词却是被广为使用。这个说法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那个时候人们的进食方式都是席地而坐,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餐具,分餐而食,而这种坐座位的 *** 在斟酒的时候也无法让人感觉到巡的感觉。
总之,“酒过三巡”不论是源于《酒规》,还是起源于唐代,我们无法考究,但是这一说法广泛流传于民间,至今适用,不得不说这是传统酒文化的经典。各位看官,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