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淮海战役两组文物背后的故事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12-07)590

淮海战役期间,支前民工用来加工军粮的木臼和木棒。

徐乃祯支前时使用的瓷碗。

苏北初冬,寒风料峭。淮海战役纪念馆里,来自各地的参观者络绎不绝,一件件馆藏文物、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个个动人故事,引领参观者回望75年前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感悟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朴实小碗,军民鱼水情谊重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二楼展厅的一个玻璃柜旁,不少参观者在一只瓷碗前驻足观看。

这只瓷碗的内壁上布满了划痕,碗沿上还有好多豁口。这样一只朴实又不起眼的碗,却是非常珍贵的馆藏文物。它在馆里已经将近60年了。它的主人是河南省商水县胡吉村村民徐乃祯。

淮海战役打响后,党号召广大人民支援前线,解放区老百姓纷纷加入支前大军,徐乃祯也踊跃报名。此时,徐乃祯已经56岁。考虑到他的年纪不适宜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乡亲们劝他在家生产,但他态度坚决。

1948年12月5日,徐乃祯如愿参加了商水县之一批担架队。临出发时,除了他那身平时穿的破棉袄以外,他只带了吃饭喝水用的一只瓷碗。

徐乃祯所在的担架队,主要任务是把伤员从火线上抢救下来,再送到后方医院治疗。转送的任务非常艰巨,条件也非常艰苦。正值严冬,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寒冷彻骨。白天敌机不停地在天上袭扰,转送只能在夜间进行。穿着单薄的徐乃祯从来不叫苦不叫累。为快速转送伤员,他和其他担架队员一晚上转送往返路程120华里,饿了就啃口干粮,渴了就拿这个碗舀点水喝,几乎不停歇。

徐乃祯视伤员如亲人。伤员出血过多,特别怕冷,他就把自己身上的棉袄脱下来给伤员盖上;遇到重伤员行动不便,他就用这个碗给伤员接大小便。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伤员。淮海战役期间,担架队员经常用自己的帽子、吃饭的碗、喝水的瓢给伤员接大小便。即便如此,徐乃祯也没有嫌弃这只碗,而是愈加珍惜,始终把它留在身边。

天气过于寒冷,御寒的手段又很有限,徐乃祯的双腿冻伤了。可为了及时把伤员送到后方,他忍着伤痛继续抬送。直到有一天,医护人员发现他的双脚已经无法支撑行走,徐乃祯这才停下来接受治疗。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了,担架队的使命也结束了。领导要求徐乃祯留在医院休养,病好后再返乡,他婉言谢绝。

回家的路并不顺利。由于长途颠簸,再加上伤势严重,徐乃祯回到家的第5天,也就是淮海战役胜利的第10天,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徐乃祯虽然离开了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但是这只陪伴他支前的碗,永远地保留了下来,成为那段朴实而又光辉岁月的见证。

简陋木臼,筹粮舂米为前线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支前展厅里,有一个简陋的木臼和一根普通的木棒。这组文物是支前民工用来舂米的工具。深刻的裂纹、清晰的磨痕,默默诉说着它背后一个庞大支前群体的光辉业绩。

淮海战役粮食消耗巨大。战役发起时每天需要原粮300万斤,随着战事发展,粮食消耗逐日增加,最多时前方吃粮人数多达150万人,每天就需供应粮食500万斤。华东、中原、华北三大解放区亿万人民,提出“要人有人,要粮有粮,要物有物,全力支援前线”的口号,解放区人民节衣缩食,踊跃缴粮献粮,保证了淮海前线的粮食供应。

筹集来的粮食需要加工。那时,仅有一些陆续解放的大中城市有粮食加工厂,加工能力非常有限。广大解放区的人民群众毅然扛起繁重紧迫的粮食加工任务。他们用碾、磨等简陋的工具,夜以继日地加工军粮。

1948年11月中旬,山东省单县曹马集接受了10天时间内加工33万斤军粮的任务。然而,凭借各村有限的碾和磨,要按时完成任务仍存在困难。

起初,有人提出可以挖土窑、用木棒舂米。随着时间推移,土窑舂米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把谷子倒进土窑,舂好之后还要用手掏出来,一次次地放、一次次地掏,土窑增加了粮食里的杂质,加工速度慢,很难弄干净。

曹马集农民曹道先、曹道德兄弟俩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天,哥哥曹道先在吃饭时看到用蒜臼子搓蒜,搓好之后一下就把蒜倒出来了。于是,他就联想到如果舂米也用“臼子”,就不用手从土窑里往外掏了,粮食还不沾土,这样速度更快、效率更高些。

随后,兄弟俩做了个木臼子用来舂米。他们10天舂米700余斤,提前超额完成450斤舂米任务,受到区和村里的表扬。木臼舂米的办法很快在当地普及开来,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舂米 *** 。

如今,曹氏兄弟用过的木臼作为文物呈现在人们眼前,参观者在敬佩劳动人民智慧的同时,也为他们不畏艰辛、勇于创造的精神所感动。

百衲衣、担架车、弯扁担、蓑衣、葫芦瓢……淮海战役期间,广大支前民工采取背扛、肩挑、车推、马驮的方式,跟随我军冲锋的号角,冒着枪林弹雨运送物资、抢救伤员,创造了人类战争动员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如今,这些支前民工用过的物品作为历史文物,静静地陈列在纪念馆的展柜中,向参观者讲述那段峥嵘岁月的故事。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312/556912.html

“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淮海战役两组文物背后的故事” 的相关文章

华佗: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潜心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

华佗: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潜心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

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

历史上秦始皇能一统天下建立秦朝,到底有何厉害之处?

历史上秦始皇能一统天下建立秦朝,到底有何厉害之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伯翳辅禹,治水有功,舜赐姓嬴。为殷诸侯,父子助纣,周武诛来。非子养马,周分秦邑,成为附庸。秦仲被杀,五子破戎,西垂大夫。襄公护周,赐夺歧西,始建诸侯。秦人在周朝之后的很长时间里,一直被中原各国认为是和戎...

东吴江表十二虎臣中有哪些人最后是战死沙场的?

东吴江表十二虎臣中有哪些人最后是战死沙场的?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董袭、陈武杀身以卫主。——陆机《辩亡论》蜀有“五虎上将”,魏有“五子良将”,东吴的武将虽然没有那么出名,但“江表十二虎臣”也是赫赫有名的存在。今天我们聊聊十二虎臣中唯二战死沙场的两位(其他人基本都是病逝或正常死亡),陈武成了张辽的背景板,董袭抗曹...

朱元璋推行藩王制度到底是因为什么?

朱元璋推行藩王制度到底是因为什么?

朱元璋,中国明朝开国皇帝,俗称洪武帝, 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明王朝建立的时候,藩王制度在历史上已经多次被证明是一个腐朽落后的制度,是对国家非常有害的。汉朝初年,由于迫不得已的原因,建立了藩王制度。但最后为了消除这个藩王制度所带来的恶劣后果,汉朝可以说费尽周折。先是...

曹操的儿子一共有二十五个 争夺王位的人为何只有曹丕和曹植

曹操的儿子一共有二十五个 争夺王位的人为何只有曹丕和曹植

还不知道:曹操有25个儿子,为何争夺王位的只有曹植和曹丕,其他人在干嘛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220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岁。曹操去世后,儿子曹丕继承了他的王位,成为了魏王。之后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给自己,建立曹魏。东汉灭亡,三国时代正式开始。我们都知道曹操是一...

赵云都没有斩杀过一流大将 赵云排名为何那么高

赵云都没有斩杀过一流大将 赵云排名为何那么高

为什么赵云没有斩首过一流大将,却有着“一吕二赵”的说法?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赵云是三国时期的名将,属于蜀汉的五虎将之一。关于他的故事非常多,尤其是赵云的武力值,可以说是很强的。三国时期也有关于这些武将的排名,一吕二赵三典韦(吕布、赵云、典韦),...

图海的一生有何作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图海的一生有何作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三藩之乱是清朝初期三个藩镇王发起的反清事件。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朝抚远大将军图海率兵围攻平凉。为了尽可能减少战争带给军队与百姓的伤亡,图海采用先震慑后劝降的策略,在周培公的帮助下,成功迫使王辅臣投降,拿下平凉城。那图海是如何攻...

历史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分封了多少人?

历史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分封了多少人?

1368年,朱元璋正式称帝、定都南京、国号明。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文章。明朝开国前后,明太祖朱元璋封赏的开国英烈、勋贵中,有好多兄弟伙的。朱元璋自己没有亲兄弟帮助打江山,部下中却有不少亲兄弟齐上阵,为建立明朝抛头颅、洒热血,也为自己和家族争取富贵荣华。其中有那么一部分亲兄弟们在明朝开国后...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