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格格金默玉:我们不叫格格,奴才回答也不是喳,电视里都不对
1973年春,清河农场迎来了一位中年女人,她步伐平稳,眼神中带着沧桑和淡定。外人看来,她和普通的农场工人无异,但她实际上是拥有辉煌过去的爱新觉罗·显琦,清朝最后一位格格。她的出现,让农场的日常平添了几分不同寻常的气息。
显琦格格的晚年充满了传奇色彩,她的故事,透露了清朝宫廷生活的真实面貌,颠覆了外界的传统认知。在她口中,宫廷生活的细节与公众的想象截然不同。这位格格到底经历了怎样的风雨变迁?她的话语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
金默玉的个人经历
金默玉,原名爱新觉罗·显琦,出生于1918年的辽宁抚顺,是肃亲王的 *** ,人称“小格格”。她的童年在旅顺度过,尽管大清已亡,家中仍严守旧时礼仪。她曾回忆:“我们坐下时得端端正正,说话时也不能太过急促,这是我们的家教。”
当时,肃亲王府已不复昔日荣光,家族成员四散。金默玉的几位姐姐承担起了照料她的责任,她也在日本人开设的学校读书。她的生活并不像电视剧中描绘的那样奢华,反而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
肃亲王去世后,家庭更是陷入了困境。金默玉回忆道:“那时家中一切都是从北京运来,父亲去世后,家里就散了。”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她并没有因此沉沦,而是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勇气,继续前行。
她的姐姐川岛芳子,早已远赴日本,对于金默玉来说,这位姐姐更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传说。在金默玉的心中,她早已不再是那个被围绕在宫廷礼仪中的小格格,而是一位渴望自由和新生活的现代女性。
“我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不想再被那些规矩束缚。”金默玉曾对她的姐姐们说。她的这番话,显露出她对传统束缚的反抗和对新生活的渴望。尽管她的身份和家族的衰败给她的人生带来了重重障碍,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19岁那年,她满怀憧憬地前往日本留学,渴望着自由和新生活。然而,历史的巨轮转动,抗日战争的爆发迫使她不得不回到北京,回到那个充满旧时记忆的地方。
在北京,金默玉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族的男性成员,因与日本人的勾结,战后纷纷逃离,留下她独自面对生活的艰辛。金默玉曾感慨地说:“我曾是格格,如今却要靠自己的双手谋生。”在生活的逼迫下,她不得不卖掉家中的财产,甚至亲自动手 *** 毛线衣物以维持生计。
尽管遭遇重重困难,金默玉从未失去希望。她的坚韧和努力终于在1954年获得了回报——远在香港的哥哥给她寄来了一笔钱。她凭借这笔钱开设了餐厅,虽然经历了起起伏伏,但最终走上了成功之路。
不过,命运似乎总爱与她开玩笑。就在她的生活渐入佳境,事业逐渐步入正轨时,公私合营的政策实施,使她不得不关掉了川菜馆。一度风光无限的生活再次陷入低谷。
尽管如此,金默玉的智慧和教育背景使她很快找到了新的工作。在中央编译局的工作,让她的生活再次稳定下来。在这期间,她遇到了画家马千里,并与之结婚,尽管家人反对,她仍然坚持自己的选择。
然而,历史的阴影再次笼罩在她身上。川岛芳子的身份成为她的沉重负担。当警察将她带走时,她的内心充满了无奈与悲凉。她不得不与丈夫离婚,独自面对长达15年的监禁。
1973年,金默玉终于获释,她来到天津的一家农场,开始了新生活,并结识了第二任丈夫施有为。婚后,她渴望找到一份工作,最终被安排到北京的文史研究馆。改革开放浪潮中,金默玉与丈夫共同开设了“儿童日语班”,一边处理公务,一边教授孩子们日语。
74岁那年,身体虽已不如从前,但她依然坚持教学,借钱在河北廊坊创办了“爱心日语培训学校”,成为国内知名的日语学校。2000年,她在当地建立了大学城,2002年合伙创办了“北京东方研修学院”,实现了自己为国家与人民贡献的诺言。
清朝皇族文化误解
2007年,在一个著名访谈节目上,80多岁高龄的金默玉透露了许多关于清朝皇族文化的误解。
她笑着告诉主持人,现在的清宫剧很多都是戏剧化的演绎,与她所经历的宫廷生活相去甚远。
节目上,主持人问:“金女士,您在皇家长大,那么现在的清宫剧您看了会不会觉得很好笑?毕竟您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
金默玉笑着点头:“确实,看到电视里的那些场景和对话,我时常会笑出声来。那些剧情很多都是编剧的想象,与真实的皇宫生活大相径庭。”
主持人好奇地问:“那么,有哪些特别大的误区呢?”
金默玉解释道:“首先,我们并不是所有皇族女性都称为‘格格’,这个称呼专属于王爷的女儿。至于皇帝的女儿,她们被称为‘公主’。而且,‘格格’这个词应该是平声,不是电视剧里那样的调调。”
她又补充说:“还有一点,电视剧里的奴才总是说‘喳’,这其实很不礼貌。实际上,我们的奴才回答是‘嗻’,这听起来既有礼貌又柔和。”
主持人赞叹道:“原来如此,那真的是电视剧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异啊。”
金默玉微笑着说:“是的,真正的宫廷生活远比电视剧描绘的更为严格和复杂。那个时代有着许多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规矩和礼节。”
金默玉的晚年生活
晚年的金默玉,住在北京西坝河附近的一个平凡居所里。这里,与政法大学东侧的不起眼的居民楼相比,家里的东西多了起来,温馨感也随之增加。金默玉,这位曾是清朝最后的格格,历经沧桑后,变得更为随和和宽厚。
每天的早晨,她更大的仪式感就是一杯加了半杯糖的咖啡。她坐在卧室里,大大的床上摆满了书籍、报纸和各种信件。金默玉喜欢这样安静而舒适的环境,这里没有宫廷的繁文缛节,只有属于她自己的平静时光。
一天,她的伴侣施有为走进房间,问道:“金姐,今天想吃些什么?”
金默玉微笑着回答:“就做点简单的吧,我其实不挑食的。”
施有为温柔地看着她:“那我去做你更爱的炸猪排和咖喱饭,怎么样?”
金默玉点头:“听起来很不错。”
施有为细心地照顾着金默玉,他了解她的喜好和习惯。即使金默玉曾经是高贵的格格,现在生活虽平凡,但他始终将她视为心中的皇族。
金默玉的生活不再像从前那般繁复,她更多地享受着生活的宁静。她喜欢在房间里阅读,偶尔沉浸在自己的回忆之中,回想过往的辉煌和变迁。虽然时光流转,她已不再是那个宫廷中的小格格,但她的心态依然保持着高贵和优雅。
在一次与金默玉的亲近人的对话中,她分享了关于施有为的一些温馨细节。
“你知道吗?”金默玉的侄女说,“上次老施住院,他还不忘交代我怎么照顾金姐。他说,‘金姐不喜欢吃带腥味的肉,更爱吃那种特别软的白菜,记住,别放葱姜蒜,她不喜欢那个味道。还有,她吃菜不爱加醋。’”
晚年的金默玉在一次采访中也提到了自己的志向:“我在日本留过学,想在中国办个日本学校。我要让日本人出钱,为我们的孩子们服务。”
几年后,金默玉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她说:“我很高兴能为国家和孩子们做些事。”
2014年5月26日,“末代格格”金默玉在北京因心脏病发逝世,享年95岁。
结语
金默玉,作为清朝最后一位格格,她的一生是中国历史巨变的缩影。从清朝的最后岁月,到共和国的建立,再到改革开放,她见证了一个时代的消逝和另一个时代的诞生。金默玉的经历不仅体现了个人命运与历史变迁的交织,还揭示了封建王朝遗留给现代社会的深刻影响。她的故事启发人们理解历史的多面性,认识到变革中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个人在大时代中的坚韧与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