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清明上河图放大,发现一尴尬场景,树下睡觉的小伙在干什么
前言
北宋末年,山东诸城。在一个破旧的茅草屋里,张择端蜷缩在硬木床板上入睡。屋外风雨交加,屋檐漏水,屋内潮湿阴冷。这个不足10岁的孩子瘦弱的身板在粗布衣服的包裹下微微发颤,像一株冻僵的嫩芽。
一、穷困少年崇尚读书
张择端来自一个极其贫困的家庭,父亲是村里一个普通的佃农,母亲在家勤劳地纺线织布。为了生计,父母从小到大连肉都吃不上几次,更不要说新的衣服鞋子了。然而这个穷苦的家庭却有一个奢侈的梦想——让儿子读书识字,脱离命运的束缚。
为此,父母省吃俭用,宁可自己再苦一些,也要攒下学费,送张择端到私塾读书。对于这个家庭来说,这无异于散尽全部家当,可他们深知,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小小的张择端也懂事极了,他知道父母为自己做了多大的牺牲,于是刻苦用功,因为空想家里的艰辛。除了读书,他还喜欢在篱笆头画画,将路边的野花草木用木炭描摹下来。画画可以舒缓他的心情,让他暂时忘却现实的贫苦。
这一天,张择端照常去了私塾。私塾是村里一个破旧的土房,窗框都掉了漆,墙上还有脱落的灰泥。屋里摆了几张破旧的桌椅,地上扔着些破烂的竹简。一股霉味混着墨水的腥气占据了这个不大的空间。
张择端跪坐在硬木椅上,膝盖很快就疼得发麻。老师高高在上地讲解着课文,用牙签指点着字句。张择端勤勉地记笔记,希望自己能尽快学会识字,脱离这种艰苦的生活。
放学后,张择端又画起画来。老师见了大怒,用笤帚狠狠抽了他几下,骂他“玩物丧志”。张择端痛苦地捂着手,眼里闪着泪花,却一个字都不敢吭声。
这一天,张择端再次切身感受到了贫寒带来的种种辛酸。尽管生活如此艰难,他还是咬紧牙关挺了过来,因为心中有一个伟大的梦想在激励着他——有朝一日,要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争取过上好日子。
二、山野隐逸结艺术缘
那日被老师打后,张择端气愤地跑出学堂,一头扎进了后山的树林。这里很少有人来,张择端一边在小路上踢着石子,一边胡思乱想。不知不觉间,他已经走到了山脚下。只见前方有一间小小的茅草屋,屋前坐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手里拿着笔在纸上涂涂画画。
张择端高兴极了,原来在这荒郊野岭还藏着位同好!他小心翼翼地走上前,跟老人攀谈起来。原来老人姓杨,曾是京城一个知名画院的画师,后来见识了官场的权钱交易,心生厌恶,便隐居在此。
张择端请求杨老画师收他为徒,杨老不忍拂他的热情,答应传他绘画技巧。从此,张择端天天跑到杨老这里,扎扎实实地学着画画。杨老教他如何淋漓挥洒,如何用笔写意,让他的画技日渐增长。
杨老是一个温厚仁慈的老人,他发现张择端极具绘画天赋,又特别刻苦,每次教课都全神贯注,丝毫不敢懈怠。杨老不禁很欣赏他这个朴实的少年。
张择端也十分敬重杨老,觉得遇到杨老是上天对他的眷顾。杨老不仅教他绘画技巧,还给他讲述许多人生道理,让他豁然开朗。张择端由血气方刚的少年,变成了稳重深思的青年。
在杨老的指导下,张择端的绘画技艺突飞猛进。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热爱并擅长的事业,并下定决心要在这条路上精进不已。杨老给了他人生最宝贵的启蒙,让张择端对未来更具信心和期待。
三、汴京写生见证变革
终于,张择端长大成人,决定离开家乡,前去汴京求学识字。来到汴京后,他被这繁华热闹的大都市弄得目不暇接。林立的楼阁亭台,川流不息的人潮,还有来来往往的商队,都让他由衷地感叹。
他决心要把眼前看到的一切,都记录在笔下。张择端绘画的热情再次被点燃,他走上街头,仔细端详着每个画面,然后飞速地在纸上勾勒。不知不觉,他已经成了这座城市里一个小有名气的绘画高手。
张择端凭借自己精湛的绘画技艺,很快便在汴京闯出了一片天地。他将汴京的琳琅满目的景色都描摹下来,让这个繁华灿烂的大都市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画卷上。他的绘画创作,成为当时最真实的汴京写照。
这一日,张择端正在虹桥边写生。只见虹桥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桥下船只川流不息。张择端将这繁忙景象描绘下来,刚要收笔,只见远处跑来一个满脸焦急的书生。
原来这书生被派往另一处送信,却迷路了。他急着赶路,一头撞在张择端身上,把他的绘画打翻在地。书生连忙道歉,并帮张择端把画稿重新整理好。书生称赞张择端的绘画精湛绝伦,并介绍自己是翰林学士。
没想到这场偶遇,竟改变了张择端的一生。学士大为赞赏张择端的才华,决定向皇上举荐他。很快,张择端便被皇上选为翰林院绘画师,受命为宫廷创作画作。一个平民百姓竟能进入皇宫供职,实在令张择端激动不已。
在翰林院供职期间,张择端见证了北宋朝政的种种变化,深刻体会到这朝代已经日薄西山。他下定决心要以自己的画笔记录这一切,留下历史的真实注脚。
四、清明出游写实百态
一日,皇帝下旨,要张择端创作一幅反映民生景象的长卷,以饱览万民的生活状态。张择端听命于是,选择在清明这天出门写生。
这天,张择端起了个大早。清晨的薄雾还没有完全散去,江面上已经开始聚集着渡船,人们也陆陆续续在码头出现。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民间有扫墓和祭祖的习俗,汴京的人们也会纷纷出门观看民俗活动。
张择端携纸砚前往城外,他决定首先描绘郊外的景色。只见田野里农田纵横,村舍散布其间,炊烟袅袅,鸡鸣犬吠,畜栏之中羊羔悠闲吃草,乡村的早晨平和而闲适。
张择端仔细观察着,将眼前的景色逐一描摹下来。他表现了劳作的农民,笑闹的孩童,悠然的牧童......这些平凡的乡村生活,都融入了他的笔端。
随后,张择端的笔锋一转,郊野渐渐退去,豪华的马车和长长的商队浮现在画面上。原来这里已经接近了汴京的繁华地段,各路商贾云集,来来往往进行交易。
张择端凝神端详,将马车上的纹样和商人的脸孔刻画得惟妙惟肖。卸货的车夫,迎面而来的行人,往来的马匹,都活灵活现地呈现在画面上。
汴京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大都市,各种不同的面孔都出现在张择端的画卷上。高鼻深目的异域商人,留着长辫的蒙古人,还有说着方言的各地人......张择端将他们的服饰容貌刻画下来,一派热闹繁盛的景象呈现在笔下。
转过一个弯,前方出现一座精美的曲拱石桥——久负盛名的虹桥。这座桥横跨汴水上,桥下舟楫来去,桥上行人匆匆,热闹非凡。张择端取出纸笔,仔细描绘起这座全城瞩目的地标建筑......
五、笔锋指涉道朝病
一个时辰很快过去,张择端终于完成了这幅卷轴画的创作。看似记录的只是普通的民间生活,其实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当今社会的种种问题。
譬如城墙破败,守卫涣散;譬如望火楼无人值守;譬如私人船只运粮,官船运花石......所有这些细节加起来,竟是在以画的形式控訴朝 *** 败!
再如画中那个衣不蔽体的小伙子,这在当时的封建礼教看来,无异于败坏风俗。画家这样描绘,是在影射当局不能约束妄为的市井焰贼,让治安都一片混乱。
张择端明白,这幅画的真正意味,估计只有皇上能领会。表面是盛世繁华,实则危机四伏。这是一副“盛世下的危图”,它揭示了这个朝代即将走向末路的种种征兆。
审视过画作的皇上沉吟许久,终是明白了画家的苦心。但山穷水尽,疏于时务已久,一时之间也无力回天。这朝廷的税赋日益沉重,军力涣散,民不聊生已经是箭在弦上了。
张择端虽无法挽救即将衰败的王朝,但他以艺术家的方式表达了对现实的关切。他不畏权贵,敢于揭露朝政弊病,以画作警示统治阶层。这种率真的艺术精神,令他在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一笔。
结语
张择端以一副画作揭示朝政弊端,警示统治者,也为这朝代的覆灭留下了难忘的注脚。尽管他无法阻止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进,但他的画作流传后世,为百代人解读一个时代。
时至今日,《清明上河图》已经成为中国艺术瑰宝,张择端的名字也被铭记。每每展开这幅长卷,都仿佛返回到那个热闹绚烂的汴京都城。这不仅是一幅绘画作品,更是一份历史典籍。
张择端以自己的方式记录历史,发人深省。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的盛衰,这幅卷轴流传百世,警示着后人要汲取历史教训,反思当前,谨防重蹈覆辙。它揭示的种种弊端,也激励着好心人要为国家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一位平凡的绘画师,以笔墨留下辉煌,这种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观赏这幅画的人。模范永存,则善政昌明;反之,则祸乱频生。历史值得铭记,人性值得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