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为官得罪太多权贵,26年仍升迁25次,你看他背后靠山是谁?
前言
在古今中外,政界里的成功者们,难免要面临来自各方势力的压力。面对强权,许多政治家选择妥协讨好,小心翼翼地左右逢源,才能在官场混得如鱼得水。但也有少数人,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坚持自己的原则,敢于拆穿权贵的虚伪面具。那么问题来了,这种刚正不阿的政治家,真的能在政界站稳脚步吗?
观乎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位这样的政治家——北宋大名宦官包拯。
农家济世之才,金榜题名入京
公元999年前后,庐州一个叫包儒的农家,诞下了一个聪明伶俐的男孩,就是后来的包拯。包拯家境并不富裕,父亲包确是本地一名县学教授。但包确品学兼优,后来成为进士,官居知县。因为工作调动的缘故,一家人举搬至合肥城中居住。
这给了包拯比其他农家孩子更好的读书条件。包拯自幼勤奋好学,十几岁便对《春秋》、《左传》了如指掌。
他的老师看出包拯的才华,大加赞赏,说他是“济世之才”。在老师的鼓励下,包拯刻苦读书,为科举做准备。
28岁那年,包拯终于在科举中高中进士,是当年榜眼(第二名)。这对一个出生农家的读书人来说,无异于登上人生的巅峰。按惯例,新进士要选入翰林院,拜相识,然后分发出任。但考虑到年迈多病的父母还在家中,包拯决定留在家里照顾父母,暂不出仕为官。
无私放弃仕途,侍奉老父母
这对一个才华横溢、仕途大好的28岁青年来说,无疑是需要极大无私精神的一件事。我们无法想象,炙手可热的包拯放弃入翰林院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到底经历过怎样的心理斗争。
其实,包拯本可以把父母接到京城中来一起生活,这样就可以一边侍奉父母,一边发展自己的仕途。但包拯还是放弃了这个选择。因为他判断老人家已经习惯了家乡的生活方式,搬到陌生的京城,恐怕难以适应。所以为了父母着想,包拯决定继续留在家里。
为了使父亲的身体好转,包拯还请来名医,不遗余力地照顾病情。他每天早上起床后,之一件事就是为父母沏茶送饭;父母身体欠佳时,他便守在床前,细心地擦拭着汗水。
就这样,十年时光悄然流逝。直到父亲与母亲相继去世,包拯生活的中心突然变得空虚起来。丧期已满,守孝三年后,38岁的包拯终于下定决心,要重回仕途,投身为官生涯。
士大夫文人结交,助力仕途顺利
因为入仕时间晚了十多年,包拯的同窗、朋友们大都已是二三品官了。为了拉近人脉,包拯开始与一些著名文人结交。
很快,包拯就与欧阳修、曾巩、王安石等士大夫熟稔起来。他们非常欣赏包拯的才学和为人,积极向上级举荐,使包拯得以迅速升迁。
比如欧阳修看中了包拯的政绩,举荐他担任密州知州。包拯到任后,努力矫正吏治,深得民心。三年后,他被提拔为开封府推官,继续发挥才能。
在这些文人朋友的帮助下,39岁的包拯起家做了一个小县令。之后每隔一两年就升了官,到43岁时已经是一品官,担任过几任州府的知府。这在当时的仕途发展中属于相当快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要成就一个官场奇迹,单靠个人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时刻找对靠山、结交贵人,对仕途的辅助作用是巨大的。
宋仁宗赏识提拔,助力异军突起
如果说文人圈子是包拯仕途路上的一阵顺风,那么皇帝的提拔无疑就是汹涌澎湃的东海之波,将一个个官员送上更高的位置。
包拯有幸正值宋仁宗在位期间。这位开明睿智的君主,非常欣赏包拯清正廉明的为官作风。再加上二人志趣相投,很快就成了好友。宋仁宗登基后,他几乎每年都会升迁包拯一次,前后共25次之多。
比如宋仁宗晋升包拯为给事中后,包拯就办理了当年轰动一时的邓九案。这个邓九原本是皇亲国戚中人,依仗权势为非作歹。包拯靠着超强的办案能力,终于将其绳之以法。宋仁宗见包拯办案公正无私,对他赞不绝口。
在皇帝的大力提拔下,包拯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吏,在短短6年内跃升为右正言、参知政事,担任起实权重臣的位置。后又历任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成为令狐广这样的宰相同级大员。
所以,一个仕宦奇迹的背后,少不了皇帝这张王牌的加持。包拯正是凭借这张最强王牌,完成了他从草根到高官的逆袭之路。
刚正清廉,敢于斗权贵
人生几何,包拯也不过短短26年作为官场人。但在这26年中,包大人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他“心系百姓”的初心。这其中最经典的事迹,要数他担任开封府尹期间破除陋规、 *** 冤情的举措。
上任伊始,包拯就下令开放府衙大门,允许百姓直接敲鼓控告地方官的不当行为。这使很多遭受不公的百姓终于有了讨还公道的门路。
其时开封府中盘踞着一帮府吏,仗势欺压百姓。包拯通过大力检查,终于将他们的罪行全部揪出,绳之以法。这使开封城中风气为之一变,官场迅速纯净起来。
另一则公平司法的典故,便是包拯在任开封府尹期间办理的铡美案。美貌少女阿铡被无端害死,包拯为给她一个公道,日以继夜审理,终于找出真凶,为阿铡 *** 昭雪。
此外,包拯还恪守吏治六法,深得民众拥戴。一年多后,他便升为枢密副使,和宰相共同决策朝政大事,可见皇上对他极为倚重。
结语
如果单论能力,包拯并不如王安石、司马光那样聪明绝顶。但他清正廉明、刚正不阿的作风,却成就了他在史书中独一无二的地位。可以说,包拯的成功有天时、地利和很多明智选择的成分。但最根本的,还是他那根正气的钢筋铁骨,这成就了他千古绝唱的政治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