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包拯为官得罪太多权贵,26年仍升迁25次,你看他背后靠山是谁?

中国历史10个月前 (12-15)490

前言

在古今中外,政界里的成功者们,难免要面临来自各方势力的压力。面对强权,许多政治家选择妥协讨好,小心翼翼地左右逢源,才能在官场混得如鱼得水。但也有少数人,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坚持自己的原则,敢于拆穿权贵的虚伪面具。那么问题来了,这种刚正不阿的政治家,真的能在政界站稳脚步吗?

观乎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位这样的政治家——北宋大名宦官包拯。

农家济世之才,金榜题名入京

公元999年前后,庐州一个叫包儒的农家,诞下了一个聪明伶俐的男孩,就是后来的包拯。包拯家境并不富裕,父亲包确是本地一名县学教授。但包确品学兼优,后来成为进士,官居知县。因为工作调动的缘故,一家人举搬至合肥城中居住。

这给了包拯比其他农家孩子更好的读书条件。包拯自幼勤奋好学,十几岁便对《春秋》、《左传》了如指掌。

他的老师看出包拯的才华,大加赞赏,说他是“济世之才”。在老师的鼓励下,包拯刻苦读书,为科举做准备。

28岁那年,包拯终于在科举中高中进士,是当年榜眼(第二名)。这对一个出生农家的读书人来说,无异于登上人生的巅峰。按惯例,新进士要选入翰林院,拜相识,然后分发出任。但考虑到年迈多病的父母还在家中,包拯决定留在家里照顾父母,暂不出仕为官。

无私放弃仕途,侍奉老父母

这对一个才华横溢、仕途大好的28岁青年来说,无疑是需要极大无私精神的一件事。我们无法想象,炙手可热的包拯放弃入翰林院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到底经历过怎样的心理斗争。

其实,包拯本可以把父母接到京城中来一起生活,这样就可以一边侍奉父母,一边发展自己的仕途。但包拯还是放弃了这个选择。因为他判断老人家已经习惯了家乡的生活方式,搬到陌生的京城,恐怕难以适应。所以为了父母着想,包拯决定继续留在家里。

为了使父亲的身体好转,包拯还请来名医,不遗余力地照顾病情。他每天早上起床后,之一件事就是为父母沏茶送饭;父母身体欠佳时,他便守在床前,细心地擦拭着汗水。

就这样,十年时光悄然流逝。直到父亲与母亲相继去世,包拯生活的中心突然变得空虚起来。丧期已满,守孝三年后,38岁的包拯终于下定决心,要重回仕途,投身为官生涯。

士大夫文人结交,助力仕途顺利

因为入仕时间晚了十多年,包拯的同窗、朋友们大都已是二三品官了。为了拉近人脉,包拯开始与一些著名文人结交。

很快,包拯就与欧阳修、曾巩、王安石等士大夫熟稔起来。他们非常欣赏包拯的才学和为人,积极向上级举荐,使包拯得以迅速升迁。

比如欧阳修看中了包拯的政绩,举荐他担任密州知州。包拯到任后,努力矫正吏治,深得民心。三年后,他被提拔为开封府推官,继续发挥才能。

在这些文人朋友的帮助下,39岁的包拯起家做了一个小县令。之后每隔一两年就升了官,到43岁时已经是一品官,担任过几任州府的知府。这在当时的仕途发展中属于相当快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要成就一个官场奇迹,单靠个人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时刻找对靠山、结交贵人,对仕途的辅助作用是巨大的。

宋仁宗赏识提拔,助力异军突起

如果说文人圈子是包拯仕途路上的一阵顺风,那么皇帝的提拔无疑就是汹涌澎湃的东海之波,将一个个官员送上更高的位置。

包拯有幸正值宋仁宗在位期间。这位开明睿智的君主,非常欣赏包拯清正廉明的为官作风。再加上二人志趣相投,很快就成了好友。宋仁宗登基后,他几乎每年都会升迁包拯一次,前后共25次之多。

比如宋仁宗晋升包拯为给事中后,包拯就办理了当年轰动一时的邓九案。这个邓九原本是皇亲国戚中人,依仗权势为非作歹。包拯靠着超强的办案能力,终于将其绳之以法。宋仁宗见包拯办案公正无私,对他赞不绝口。

在皇帝的大力提拔下,包拯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吏,在短短6年内跃升为右正言、参知政事,担任起实权重臣的位置。后又历任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成为令狐广这样的宰相同级大员。

所以,一个仕宦奇迹的背后,少不了皇帝这张王牌的加持。包拯正是凭借这张最强王牌,完成了他从草根到高官的逆袭之路。

刚正清廉,敢于斗权贵

人生几何,包拯也不过短短26年作为官场人。但在这26年中,包大人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他“心系百姓”的初心。这其中最经典的事迹,要数他担任开封府尹期间破除陋规、 *** 冤情的举措。

上任伊始,包拯就下令开放府衙大门,允许百姓直接敲鼓控告地方官的不当行为。这使很多遭受不公的百姓终于有了讨还公道的门路。

其时开封府中盘踞着一帮府吏,仗势欺压百姓。包拯通过大力检查,终于将他们的罪行全部揪出,绳之以法。这使开封城中风气为之一变,官场迅速纯净起来。

另一则公平司法的典故,便是包拯在任开封府尹期间办理的铡美案。美貌少女阿铡被无端害死,包拯为给她一个公道,日以继夜审理,终于找出真凶,为阿铡 *** 昭雪。

此外,包拯还恪守吏治六法,深得民众拥戴。一年多后,他便升为枢密副使,和宰相共同决策朝政大事,可见皇上对他极为倚重。

结语

如果单论能力,包拯并不如王安石、司马光那样聪明绝顶。但他清正廉明、刚正不阿的作风,却成就了他在史书中独一无二的地位。可以说,包拯的成功有天时、地利和很多明智选择的成分。但最根本的,还是他那根正气的钢筋铁骨,这成就了他千古绝唱的政治家风范。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12/559834.html

“包拯为官得罪太多权贵,26年仍升迁25次,你看他背后靠山是谁?” 的相关文章

邓忠:曹魏名将邓艾之子,钟会之乱中与父亲一同被杀

邓忠:曹魏名将邓艾之子,钟会之乱中与父亲一同被杀

邓忠(不详-264年),三国时期曹魏名将邓艾之子。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景元五年(264年),钟会谋反事败,士兵哗变,钟会被杀,邓艾部将想追还邓艾父子,但卫瓘却派田续追邓艾,于绵竹西相遇,将邓艾和邓忠等人杀死。直至泰始九年(273年)才恢复名节。人物生平甘露...

阿济格是什么人?他最后被毒杀的原因是什么?

阿济格是什么人?他最后被毒杀的原因是什么?

阿济格,爱新觉罗氏,与多尔衮、多铎为同母兄弟。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既是皇亲贵胄,又是满清建国的开国元勋,他能征善战,智勇有谋,拼得累累战功,为努尔哈赤、皇太极,包括后来的多尔衮所器重。可是他却最终落得个被赐死的下场,这是怎么回事?在努尔哈赤的16个儿子中,...

樊於期逃亡到燕国之后 为什么差一点就成为了匈奴人

樊於期逃亡到燕国之后 为什么差一点就成为了匈奴人

对秦国将军樊於期,因战败逃亡到了燕国,为什么险些成为匈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前边谈到,韩、赵两国相继亡国,秦国大将王翦屯兵中山,兵锋遥指燕国。此情此境,燕国还能有什么对策呢?虽然有代王赵嘉盘踞代地,收拾赵国残余力量,和燕国迅速结成联盟,但这点实力并不足以跟秦国抗...

孙峻:三国时期东吴宗室、权臣,掌权后大肆残害宗亲

孙峻:三国时期东吴宗室、权臣,掌权后大肆残害宗亲

孙峻(219年-256年10月19日),字子远,吴郡富春人。三国时期吴国宗室、权臣,昭义中郎将孙静曾孙,定武中郎将孙暠之孙,散骑侍郎孙恭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孙峻年少时骁勇果敢精明强干,初任武卫都尉兼侍中,孙权病危时,与诸葛恪共受遗诏辅政,孙亮即位之后,升...

顾谭:三国时期东吴太常,特别受太子孙登看重

顾谭:三国时期东吴太常,特别受太子孙登看重

顾谭(205年—246年),字子默,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东吴太常,顾邵之子,丞相顾雍之孙。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顾谭少年时和诸葛恪、张休、陈表同为太子孙登的学友。而顾雍因为高见卓识,特别受太子看重。位在太尉范慎、谢景、羊衟之上,从中庶子转任辅正都尉。赤乌年间,他...

刘裕掌权后司马家都没有威胁了 刘裕为何要杀光他们

刘裕掌权后司马家都没有威胁了 刘裕为何要杀光他们

刘裕已掌握大权,为何还要将司马懿后代灭族?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东汉末年整个中国社会都处在了一种相当的混乱当中,汉王朝已经无法稳定的维持自己的统治,而权力的真空肯定要有其他人去争取,这也就导致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百年斗争。不过事情的发展总是出人意料...

太史慈在投降孙策后 为什么突然间就销声匿迹了

太史慈在投降孙策后 为什么突然间就销声匿迹了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威名赫赫的太史慈,在投降孙策后,怎么突然就“销声匿迹”了?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不堪,天灾人祸频发,立国数百年的大汉朝再也无法维持自己的统治,中原大地陷入了一片混乱的战火之中,在乱世之中无数英雄豪杰趁机崛起,或是征战四方,或是雄霸...

历史上顺治皇帝与董鄂妃之间的感情是爱吗?

历史上顺治皇帝与董鄂妃之间的感情是爱吗?

常言“最是无情帝王家”,历史上不少帝王为了帝业皆不惜抛妻弃子,背叛手足。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顺治皇帝,清朝的第三位皇帝,爱新觉罗福临。(一)顺治其人顺治是第一位入关的清朝皇帝,这要得益于皇叔摄政王多尔衮。顺治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母就是声名远播的大玉儿博尔济吉特氏,也是孝庄太后,一个撑...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