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江南为何状元辈出

中国历史11个月前 (12-17)520

江南为何状元辈出

江南人文之盛,自明清以来,已成为一种共识。清末举人陈燮龙曾做过一个统计,清代自开科取士至废除科举,一共产生了130名状元,一个长三角,占据了一半还多,光是江苏就有状元50人。其中,苏州府出状元23人,又得江苏之近一半。对此,陈燮龙感慨“不识大魁为天下公器,竟视巍科乃我家故物”,意即大典抡才实乃天下之公,但因江南一地状元太多,几乎产生了公器私用的感觉。

无独有偶,清初苏州人汪琬与同僚聊天,谈到苏州土产,直接以“状元”作答,更是体现了江南人士对于自身科举优势的自信。状元频出,有赖于江南地区数量庞大的科举群体。南京大学范金民教授曾统计,明清两代自洪武四年首科到清光绪三十末科,共录取进士5万多名,其中明代2.4万余名,清代2.6万余名,江南一地,共考取进士近8000名,占全国总进士数的15%左右,意味着明清两代每7个进士中,就有一个出自江南。

为什么江南地区,会形成这样一个人才高地呢?就目前来看,不外以下几个原因。

江南富裕的经济条件为人才的产生提供了一定基础。科举考试,花费不菲,更不用说从生员到举人再到进士的科举历程,对于大多数士子来说,并非一帆风顺,不少人困顿科场一辈子都难求一第。在这一过程中,稳定的经济支撑便显得十分必要。

明代常州武进县人唐鹤征对于考中举人后地方 *** 的资助有一个估算,大概在二百两白银左右,相当于二十户中等家庭的收入,甚为优渥。但这是在江南,并非全国各地皆是如此。同时期的四川梁山人来知德考中举人,地方官员本想出百金(银)褒奖,但苦于地方财政无力负担,最后以三十两作为盘资。湖北黄安县举人耿定向,先后数次进京参加会试,一路风餐露宿,整个行程只花费了五两白银。显然,这些地区对于科举人士的资助,是无法和江南地区相提并论的。

江南地区自明清以来,便为天下财富的渊薮,这与其稳定繁荣的农工商业发展是分不开的。明清不少进士、举人或出自农耕,或出自素封,均与这一原因有关。清代嘉道之际的乌程人沈尧便说,古时尚分士、农、工、商四业,古时候只有士人儿子才能成为士人,现在是商人的儿子方才能成为士人。意即成为读书人,必须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只有出生在商人之家,方能成功。其言论未免有些夸张,但一定程度上道出了科举成功与经济间的联系。

江南自身厚重的文化积淀也是科举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个文化积淀体现在很多方面。陈燮龙对此总结道:“其间山水之钟毓,与夫历代师儒之传述,家传户诵,风气开先,拔帜匪难,夺标自易。”意思是江南地方历史上的尊师重教,以致诗书传家,从而在文化发展上占得先机。

读书需要看书,看书需要刻书。明代以来,江南书市的繁荣发展,书坊林立,更是营造了江南浓郁的文化氛围。当时全国的几个书籍出版中心,如南京、北京、建阳、武林、苏州、徽州、湖州、杭州、天津、福州,数下来,一大半都是在江南。从质量上看,更是以江南为最。明代中叶著名学者胡应麟曾评论道:“当今刻本,以苏、常为上,金陵次之,杭又次之。近来湖(州)、歙(县)刻骤精,遂与苏、常争价。蜀本世行甚寡,闽本最下。”除此外,江南地方学校、书院遍布,进一步推动着社会读书向学风气的形成。

除经济文化上的影响外,江南文人还写得一手漂亮的八股文,这也是能够在科举考场中脱颖而出的法宝之一。八股文又称为时文,体现着科场风气与取士标准的变化。顾炎武曾说:时文之出,每科一变。时代变化,时文也在变,引领这个潮流的人也在变。约略数来,那些决胜科场的弄潮儿中,不少便是江南人士。如明代成、弘年间的苏州人吴宽、王鏊、唐寅,松江人顾清;嘉靖年间的常州人薛应旂、太仓人王锡爵、王世贞;万历以后的无锡人顾宪成、绍兴人陶望龄、苏州人冯梦龙、文震孟等等,均是天下士子想望的文坛标杆和领袖,他们的成功,代表着江南文化在当时的领先地位。

江南人才之盛,还有很多原因。例如优越的自然环境,归有光便说江南灵秀之所钟,故人才甲天下。又如经验的传承,明代的松江人何良俊便注意到,苏州士风,前辈喜引汲后进,而后辈又十分推崇先达。清代常州人谈到地方科举,则说武进、阳湖等地,师儒皆各有门径,学者诵习,方能专精。于是,这样一种守先待后的传统,便成了浸刻在江南人文化生命中的成功密码。

总之,江南能够成为海内人文渊薮,经济、文化、历史传承等因素缺一不可,是综合因素的结果,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丁修真)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社区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12/560355.html

“江南为何状元辈出” 的相关文章

朱元璋为何要杀李仕鲁?背后有何深意?

朱元璋为何要杀李仕鲁?背后有何深意?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因佛教和儒学之争,杀了一个大臣,这个大臣叫李仕鲁。李仕鲁是朱元璋专门请出来做官的儒家朱熹学说的门徒,朱元璋曾为李仕鲁的入仕欣喜,《明史李仕鲁传》中记载:洪武中,诏求能为朱氏学者,有司举仕鲁。入见,太祖喜曰...

都是对战曹洪,甘宁只用了二十回合,而马超秋娥用了五十回合?

都是对战曹洪,甘宁只用了二十回合,而马超秋娥用了五十回合?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曹洪是曹魏宗族大将,武力值不低,甘宁是东吴大将,武力值也不低,东吴大将中,除了太史慈,甘宁当属第一,马超更不用说了,是汉末群雄之一,也是蜀汉名将,武力值在超一流名将行列。然而,在打曹洪的时候,甘宁二十合打败了曹洪,而马超五十合还没拿下曹洪,...

许褚当初和蜀汉五虎将中的四位交过手 其中许褚的胜败如何

许褚当初和蜀汉五虎将中的四位交过手 其中许褚的胜败如何

对“虎痴”许褚,跟蜀汉五虎将中的四位交过手,胜败如何?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虎痴”许褚,跟“恶来”典韦齐名,是曹魏猛将里面的佼佼者。许褚不仅战斗力高,而且对曹老板忠心耿耿,死心塌地,跟随曹老板东征西讨,九死一生。许褚、典韦是曹魏武将的战力天花板,蜀汉武将的战力天花...

裴松之:东晋至刘宋时期官员、史学家,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裴松之:东晋至刘宋时期官员、史学家,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裴松之(372年~451年),字世期,河东郡闻喜县人,东晋、刘宋时期官员、史学家,为《三国志注》的作者,与其子裴骃、曾孙裴子野“史学三裴”之称。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裴松之出身世代公卿的士族河东裴氏,八岁熟知《论语》《毛诗》,初仕东晋,历任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故鄣县...

朱棣靠谋逆当了皇帝,他的继位诏书谁来写?怎么写?

朱棣靠谋逆当了皇帝,他的继位诏书谁来写?怎么写?

朱棣靠谋逆当了皇帝,他的继位诏书谁来写?怎么写?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之初,他麾下的重要谋臣姚广孝曾经嘱托称:“建文帝朱允炆身边有一个叫作方孝孺的文臣,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你将来入主南京之后,一定要留下他的性命。如...

汉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刘备选太守时为何选择魏延而不是张飞

汉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刘备选太守时为何选择魏延而不是张飞

刘备任命汉中太守时,为何放弃战功卓著的张飞,而是选择了魏延?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刘备在夺取汉中后,便物色担任汉中太守的人选。汉中是蜀汉的北大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当时大家都认为,担任汉中太守的最佳人选是张飞。谁知道,刘备最后选择的汉中太守是魏延...

桑弘羊的一生对汉朝做出了哪些贡献?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桑弘羊的一生对汉朝做出了哪些贡献?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可以说汉武帝在位 54 年,无论是在政治谋略上,还是在军事、文化、经济建设上,亦或是在对外外交上,武帝都有十分卓越的作为。他铸造了兴盛于鼎盛时期的西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极大地扩张和开拓了汉朝领土。随着边境多事和灾荒的发生,财政日渐困难,他为了保持国库收支平衡,或者实现收入大...

长孙皇后被李世民喜爱是因为什么?

长孙皇后被李世民喜爱是因为什么?

说到长孙皇后,很多人应该有所耳闻,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唐太宗十分伤心,哀叹自己丧失了一位贤内助。长孙皇后作为历史上的著名贤后,如何辅佐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一,出身名门大隋仁寿元年(601年),长孙氏出生于长安的一个世家大族。她的父亲是右骁卫将军长孙晟,母...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