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定国号元,为何不继续称蒙古?
元朝的国号,来源于《周易》的“大哉乾元”。1206年,孛儿只斤·铁木真称成吉思汗。1271年,忽必烈自称大元皇帝,元朝始于1271年。1206年至1271年的这段历史,应该称为大蒙古国。蒙古这个词最早的写法是蒙兀,出自室韦部,有时也写成萌古、朦骨。“蒙古”这个词,直到南宋时才最终定型。
一代天骄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称成吉思汗,大致意思是“像大海或像天一样的伟大首领”。大蒙古国刚成立时,疆域约在阴山以北、大兴安岭以西、阿尔泰山以东的广阔地区。在成吉思汗看来,帝国还是太小了,他要马鞭所指处,都是他的山河。
蒙古有四大汗国,是大汗之国加上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这个大汗之国,就是大蒙古国的本部,由蒙哥之弟忽必烈控制。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大汗之国不再是四大汗国之一,再加上一个伊利汗国,依然是四大汗国。
这个“大元”不是尊称,类似我大汉、我大魏、我大邦泥定(西夏)、我大大理。忽必烈定的国号就叫“大元”,“元”是简称。
到了蒙哥汗时,大汗之国和其他几个汗国都是独立单位,只不过大汗之国类似于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地位高一些。忽必烈为什么要改国号?大蒙古国不是很霸气吗?问题就出在这个霸气上。
大蒙古国在军事上征服了很多国家,还有没被征服的,如南宋、高丽、日本、大理、越南等国。这些受华夏文化影响较大的国家面对大蒙古国的军事高压,反抗意识比较强烈,尤其是富庶的南宋。如果继续用大蒙古国为国名,对周边国家来说带有强烈的征服色彩,大家的警惕性相当高。而大蒙古国控制区,当地人很难接受这种国号,听起来就是外人。
蒙古统治者当时的战略重心,已有从蒙古高原逐渐向中原过渡的趋势。蒙古人并不多,统治比自己人口多几十倍的辽金旧地,就要学辽金,必须和儒家士大夫合作。忽必烈于1260年继承大汗之位,定了中原王朝使用的年号中统,又改元至元,是向汉文化靠拢的重要一步。
王恽上书忽必烈:“我朝控制数万里天下,六十年来居然没有(真正的)国号,何以威服四方?”王恽的言外之意非常清楚:要得到金宋士大夫的支持,就必须改国号。后来忽必烈接受刘秉忠的建议,取“大哉乾元”之意,定国号为大元。
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不是一个简单的改国号问题,而是向天下人宣示大元为华夏正统。仍在负隅顽抗的南宋反而成了势单力薄的小朝廷,有利于在灭宋的过程中争取人心、减少统一的阻力。1271年称大元, 1276年就灭了南宋(1279年灭宋残余势力),大元国号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忽必烈改国号的时候,反复斟酌过。历代国号多是开国之君从其发家之地的角度定国号,比如隋朝国名来源于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的爵位随国公,唐朝国名来源于唐高祖李渊祖父李虎的爵位唐国公。
忽必烈面对的问题有点麻烦,无论秦汉还是隋唐蒙古高原多半是挂个羁縻行政区的名。蒙古的前辈没有接受过中原王朝的封号,杭王(杭爱山)、狼王(狼居胥山)、大漠王(戈壁沙漠)。忽必烈没法用“著从初起之地名”这个规律定国号,难道定国号为大匈奴、大鲜卑、大柔然、 大突厥?这当然是不利于统治的,因为一看就是外来民族。忽必烈只好定一个历代没有用过的新国号,大元。
图-今蒙古国主要城市
《周易》有六十四卦,之一卦就是乾卦,六爻(就是那六根横棍)全是阳爻,有阳刚、强盛之意。乾卦的彖传解释: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这个“大哉乾元”,白话就叫:崇高伟大、广阔无垠的上天啊!蒙古人是马背上兴盛起来的,对天有一种特别亲近的感情。元,是指乾的元气,“大哉乾元”是大吉之意。
元朝是历代面积广阔的统一王朝,时间却相对较短。从1271年开始,至1368年元顺帝从大都逃回大漠,前后只有97年。元朝在中原的统治结束后,元顺帝又活了两年,但已经算在北元史。北元的国号一直存在至1388年。而北元之后的蒙古各部,一般称为鞑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