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陈近南:32年英雄,300年大义,历史上的他,比金庸笔下更伟大

中国历史11个月前 (12-21)740

楔子

1969年,金庸先生的封笔之作《鹿鼎记》开始在报纸上连载,书中除了主人公韦小宝以外,他的师父、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让很多读者印象深刻。

陈近南侠肝义胆,救世济民,是江湖上各流人物都敬仰的大英雄,江湖上更是流传一句“平生不识陈近南,纵称英雄也枉然”。在书中,陈近南一生忠于台湾郑氏,立志于反清复明,最后却被郑克塽所杀,是一个悲情人物。

那么,历史上的陈近南到底是何许人呢?他是怎么去世的呢?他有小说中那么伟大吗?本文,笔者将结合史料,来为大家分享历史上的陈近南。

一、清军入福建,永华奔郑氏

陈近南,原名陈永华,因天地会创立后,陈永华需要潜伏于清廷开展活动,因此化名陈近南。本文为了避免混淆,仍用陈永华来称呼他。

根据《陈参军传》记载:

陈参军永华,字复甫,泉郡同安人。父某科孝廉,以广文殉国难。

陈永华,字复甫,福建同安人。他生于明朝崇祯七年,其父名叫陈鼎,是崇祯十七年的进士。陈永华小时候在漳州龙溪县读书,也是在这里考上的秀才。

清朝顺治元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祯帝在景山自缢,正统意义上的明朝已经灭亡,但南明政权仍在延续。随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李自成败亡,清朝开始向南拓展,南明弘光帝、隆武帝皆兵败折戟。

顺治五年(南明永历二年),清军攻占了陈永华的老家同安。陈永华的父亲陈鼎选择为大明守义,自缢在了孔庙的大殿上。当时,陈永华只有15岁,本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再加上国仇家恨,他满腔怒火无处发泄,只想着逃出城后找机会报复清军。

同安距离厦门不远,正好厦门的郑成功在招募反清义士,陈永华便投靠了郑成功。

其实,郑成功和陈永华是同病相怜。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曾是海商头目,后来归顺明朝,清军入关后,郑芝龙带领郑成功等人抗清,结果在洪承畴的引诱下,郑芝龙不顾郑成功的反对,不仅投降了清廷,还攻打昔日的战友,郑成功之母因此自缢身亡。郑成功坚守大义,和父亲分道扬镳,他率领一些父亲的旧部到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的主要军事力量。

不过,陈永华当时只是一个15岁的少年郎,郑成功已经是一方“诸侯”,因此二人刚开始还是有差距的。陈永华当时从同安逃到厦门,被南明的“兵部侍郎”王忠孝看中,后者把陈永华推荐给了郑成功。根据《陈参军传》记载:

其为人渊冲静穆,语讷讷如不能出诸口;遇事果断有识力,定计决疑,了如指掌,不为群议所动。

意思是,历史上的陈永华其实不善言谈,为人非常安静。但是,如果遇到大事,他不仅不随波逐流,还能一语中的。郑成功处于复杂的大环境中,陈永华正好能辅佐郑成功作出各种决断。再加上陈、郑二人经历相似,和清廷都有国仇家恨,因此很快走到了一起。郑成功曾对其子郑经(又称郑锦)说:“陈永华是我们的‘卧龙先生’!”

顺治六年(永历三年),在陈永华的建议下,郑成功奉永历帝为正朔,永历帝则封郑成功为延平王。郑成功开始以南明郡王的身份继续抗清,扩大了影响力。

此后,清军持续南下,永历帝朱由榔更是偏居岭南,郑成功在浙江、福建沿海辗转抗清,几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实力大损。这时,陈永华和何斌等人建议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夺取台湾岛。

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郑成功带着陈永华等人,率百艘战船,经澎湖横渡海峡,经过鏖战,击败荷兰殖民者, *** 。至此,郑氏拥有了抗击清廷的更大根据地。

在台湾,郑成功授陈永华为咨议参军。同年五月,郑成功病逝于台湾(郑成功和顺治帝在同一年去世)。其长子郑经袭承“延平王”。郑成功临终前,曾指着陈永华对郑经说:“吾遗以佐汝,汝其师事之!”

意思是,陈先生是当今名士,我死后,你要以老师之礼对待他,让他好好辅佐你。

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

上主以师为佐,中主以友为佐,下主以吏为佐。

郑成功让陈永华做儿子的老师,其实是非常高明的。实际上,陈永华只比郑经年长8岁,但郑经却对陈永华非常礼遇,每逢军国大事,必先咨询陈永华。

陈永华15岁跟随郑成功,在大陆陪伴郑成功13年,在南明岌岌可危的情况下,郑成功能始终扎根福建沿海,陈永华功不可没。遗憾的是,郑成功 *** 后不到一年便病逝了,陈永华也开启了他辅佐郑氏的第二段生涯。

二、运作天地会,呕心治台湾

说起陈永华,就离不开他运作的天地会。据《台湾通史》记载:

天地会者,相传为延平郡王(指郑成功)所立,以光复明室者也。

意思是,天地会其实是郑成功创立的,其主旨就是团结天下义士反清复明。不过,郑成功忙于军国大事,天地会的真正运作者,其实是陈永华。

因为陈永华需要到各地招揽义士,在清廷的地界,他必须隐匿“陈永华”这个名字,所以,他最初化名“陈近南”,用陈近南这个身份来奔走于大江南北。

根据《中国之一历史档案馆》记载,天地会成立于清朝顺治年间,本来叫“洪门”,“洪”乃朱元璋的年号“洪武”的首字。陈永华最初运作天地会时,以“反清复明”为主旨,以“指天为父,指地为母,歃血证盟”为约定,因此“天地会”这个名字比“洪门”要响亮。

“洪门”,谐音“红门”,在民间,天地会和青帮、白莲教并称为“红花绿叶白莲藕”,是三大反清组织。其中,天地会排在首位,“江湖地位”比较高。而今,台湾洪门仍尊陈近南(陈永华)为始祖,承认陈近南就是天地会的创始人。

其实,对于郑氏来说,陈永华更大的功绩并不是运作天地会,而是治理台湾。郑成功 *** 的时候,台湾仍属于“蛮荒之地”,当地居民以少数民族为主,不仅粮食产量不足,而且教育也未开化,若想治理好这片土地,十分困难。郑成功去世后,陈永华“职兼将相”,开始帮助郑经治理台湾。他当时主要做了三件事:

之一,兴文教。在陈永华的建议下,郑经开始在台湾建立孔庙,设立学校,对台湾的孩子们进行儒学教育。然而,当地百姓绝大多数都没读过书,也没有让孩子读书的打算,陈永华要想推进这项工作非常困难。

但陈永华认为必须克服这些困难,他设立“国子监”,在台湾各州县设立府学、县学。同时规定,高山族的同胞们若把孩子送到学堂,可以免除他一部分税赋和徭役。在这种“政策”的鼓励下,台湾当地逐渐出了很多读书人,并世代延续下去,这对台湾来说,实乃是千秋功业,台湾人为了纪念陈永华,建立永华宫,至今尚存。(下图是台湾永华宫)

第二,通商贸。这个是是有特殊的历史背景的 ,台湾孤悬海外,一直靠和沿海地区做贸易来换取必需的商品。康熙登基后,为了坚壁清野,限制台湾郑氏的发展,在沿海执行了非常严格的“沿海迁界”政策。郑氏为了获取粮食和其他商品,只能把目光投放到海外。于是,陈永华力排众议,建议和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通商,为郑氏台湾的贸易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第三,兴屯田。陈永华知道,靠贸易只能暂时解决粮食问题,若想台湾军民不饿肚子,还得自力更生。他制定了详细的屯田制度,让郑氏军队在农闲时操练,农忙时开垦种地。他还往返于两岸之间,从岭南引进一年三熟的粮食,并亲自教导当地高山族百姓如何耕种。

《汉书》有云: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经过三到五年的经营,郑氏台湾终于实现了“丰衣足食”。只有百姓吃饱了肚子,他们才认可“新来的”郑氏政权。陈永华此举,为郑氏政权固守台湾解决后顾之忧,奠定了基础。

《陈参军传》中记载了陈永华治理台湾的成果:

悉出平允,民皆悦服,相率感化,路不拾遗者数岁。

百姓心情愉悦,文教兴起,路不拾遗,这不正是百姓想要的生活吗?

笔者始终认为,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贡献时,不能只看政治层面,更重要的是看他有没有提高当时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文化水平,能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显然,陈永华之于郑氏台湾,不亚于孔子之于春秋。

三、英雄走末路,英年撤人寰

《陈参军传》中说:

公慨然以身任事,知无不言,谋无不尽。

陈永华治理台湾,可谓呕心沥血,辅佐郑氏,可谓鞠躬尽瘁。

清朝康熙十二年,吴三桂起兵反清,三藩之乱爆发,陈永华嗅到了反清的机会。他劝郑经整理战船,操练水军,随时准备西进。第二年,靖南王耿精忠开始响应吴三桂,在陈永华的建议下,郑经派人秘密联系耿精忠,打算会师伐清。

当年底,郑经留陈永华在台湾辅佐其长子郑克臧“监国”,他自己则带领舰队赶往福建。这是郑氏固守台湾以来,更好的反清时机。虽然郑经在福建有所建树,但很快被清军镇压,耿精忠投降。康熙十九年,郑经被清军驱赶,绝望而归。归来后的郑经一蹶不振,沉迷于醇酒妇人。

陈永华因劝郑经西进,现在郑经无功而返,陈永华因此愧疚不已。当时郑经身边的冯锡范、刘国轩等人趁机怪罪陈永华。陈永华主动承担罪责,辞官退居龙湖岩。由于看到郑氏抗清无望,他身心郁结,于当年七月去世,年仅47岁。

东海滔滔,海峡寂寂,陈永华空有治国之才,无奈壮志未酬。

陈永华去世后,郑经不仅厚葬了他,还赐他谥号“文正”。

从这个谥号可以看出,陈永华在台湾郑氏心目中的地位与贡献。台湾当地百姓为了纪念陈永华,为他建立祠堂,设立永华宫,四季香火不断,至今仍是如此。

次年,郑经也郁郁而终。

需要说明的是,陈永华和郑经的去世,对台湾郑氏政权来说,无疑是更大的转折点。

根据史料记载,郑经有6个儿子,其中长子郑克臧深得郑经重视。郑克臧为人刚毅果决,颇有郑成功的风范。郑经用心培养郑克臧,在自己西征清廷的时候,让郑克臧监国。为了让陈永华用心辅佐郑克臧,郑经主动与陈永华联姻,让郑克臧迎娶陈永华之女。

郑经去世前,曾把监国印鉴和延平王印信交给郑克臧,传位之意并无争议。

然而,郑克臧的身份很尴尬,他是郑经年轻时和自己的乳母私通所生。换句话说,郑克臧不仅仅是庶出,还是有悖伦理而出生的孩子。

当时郑氏的权臣冯锡范等人不想屈居陈永华之下,便有意拥立郑经的次子郑克塽。

当时,郑克臧18岁,郑克塽只有11岁,冯锡范废长立幼,更有利于自己掌权。于是,冯锡范联合郑氏族人郑哲顺发动“东宁之变”,绞死了郑克臧,立郑克塽为延平王,冯锡范因此独揽大权。而后,康熙帝派姚启圣经营福建,派施琅攻 *** ,郑克塽治“国”无能,很快投降清廷。

笔者不禁在想,若陈永华不死,以他的威望,郑克臧必能稳居大位;以他的才能,说不定仍能助郑氏固守台岛。那么,康熙 *** 的时间,可能还要延后。

笔者想说,无论如何,国家统一都是大势所趋。但是,不能因为这样,就说陈永华的英年早逝是“好事”。我们看待历史人物,不能脱离政治背景。陈永华辅佐郑成功 *** ,经营台湾,他是英雄。他忠于明朝,坚守的是忠义。我们支持国家统一,但同样敬仰忠义的英雄,这两者并不矛盾。

四、32年英雄,300年大义

陈永华共辅佐郑氏32年,随着他的去世,台湾郑氏开始没落。由于永历帝在康熙元年已经被杀,郑克塽投降清廷后,意味着“明朝”最后的政权也彻底结束了。

但是,陈永华的去世和“明郑”的灭亡,并不意味着陈永华的痕迹也消失了,因为在天地之间,还存在一个陈永华曾经用心经营过的组织——天地会。下图为台湾永华宫中的雕像:

根据《中国之一历史档案馆》记载,天地会在康熙后期仍在蓬勃发展,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最为兴盛。乾隆时期,台湾高山族爆发著名的“林爽文叛乱”,很多天地会的义士远赴宝岛,支持林爽文。可惜,林爽文最后被福康安镇压,天地会因此损失惨重,一些骨干成员为了躲避清廷的围捕,远渡东南亚,成立海外洪门。

到了嘉庆时期,天地会为了隐藏踪迹,衍生了像“小刀会”、“平头会”等组织,他们和“洪门”相互照应。不过,这个时候,“反清复明”的主旨已经淡了很多。再加上天地会吸收的成员有一些社会边缘人士,他们的素质参差不齐,相互之间也经常会发生打架斗殴等恶性事件。所以,清朝中期,天地会的性质逐渐发生了一些改变。尽管如此,会中仍有许多坚守民族大义的人士。

在晚清时期,列强们侵犯我华夏国土,许多洪门义士挺身而出,抗击外敌。清朝末年,辛亥革命爆发,海外的洪门为辛亥革命提供了大量经费。到清朝灭亡时期,洪门已经两极分化,一部分成了大家熟知的黑帮,另一部分爱国人士则成立了中国近代的政党——致公党。

致公党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政党,它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中华民族抵御外辱、建立统一战线作出巨大的贡献。

从清初到今天,已有300多年,从天地会到致公党,300多年来的民族大义其实一直在延续。

笔者认为:我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每到民族危难,山河破碎之时,都会有无数敢于奋斗、敢于奉献的华夏儿女,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的国家才会强大,民族才会复兴。而今,台湾永华宫仍在,坚守国家统一,民族大义的中华儿女仍在。

本文参考:郁永河《陈参军传》《台湾通史》,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中国之一历史档案馆·天地会》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12/561592.html

“陈近南:32年英雄,300年大义,历史上的他,比金庸笔下更伟大” 的相关文章

曹冲真的是病死还是被谋杀的 曹丕会是凶手吗

曹冲真的是病死还是被谋杀的 曹丕会是凶手吗

对称大象的曹冲是被谋杀的吗?凶手真的是曹丕?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我们都知道曹操很喜欢曹冲,还想把自己的位置传给曹冲,但可惜的是曹冲12岁就去世了。不过,对于曹冲的真正死因,却众说纷纭。 曹冲真的是病死还是被谋杀的?其实仔细想想,感觉曹冲根本威胁不到曹丕和曹植,他们...

乾隆一共有十七个儿子 乾隆最后为何传位给嘉庆

乾隆一共有十七个儿子 乾隆最后为何传位给嘉庆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乾隆皇帝有17个儿子,为什么选择了资质平平的嘉庆帝为继承人?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1799年,太上皇乾隆帝驾崩,当了三年傀儡皇帝的嘉庆帝终于可以大展身手,好好施展自己的抱负了。但很快,嘉庆帝的雄心壮志就被击碎了,他拿着手中的“乾隆实录”怀疑人生:“...

崇祯皇帝如果选择南迁的话 明朝最后还会延续下去吗

崇祯皇帝如果选择南迁的话 明朝最后还会延续下去吗

对如果崇祯皇帝迁都南京,明朝能延续下来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不太可能,毕竟南迁的皇帝没啥好下场。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后,绝望之际的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而亡,享年三十四岁。崇祯皇帝死亡消息传到南方后,明朝各位宗室成员相继建立了不少政权,因而我们统一...

马岱的实力怎么样?与魏延相比如何?

马岱的实力怎么样?与魏延相比如何?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马超进攻葭萌关,张飞要战马超,立下军令。诸葛亮下令,让魏延带五百人先行,作为先头部队,魏延最先来到关下,和杨柏交战时,魏延在十合之内,将杨柏打败。魏延准备夺张飞的头功,这时,马岱出现了,两人一交手,马岱十合之内,败给了魏延。这里面,值得讨...

有哪些与诸葛瑾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有哪些与诸葛瑾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孙吴重臣,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兄,太傅诸葛恪之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建安五年(200年),躲避中原战乱,进入江东。经弘咨推荐,效力于孙吴。胸怀宽广,温厚诚信,深受孙权信赖,称为“神交”,努力缓和蜀吴两国关系。建安二...

周泰: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多次保护孙权安危,屡立战功

周泰: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多次保护孙权安危,屡立战功

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人。三国时期孙吴武将。孙策平定江东时与同郡蒋钦一起加入孙策军,随孙策左右,从征刘繇、严白虎、王朗等人,数有战功。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孙权爱其为人,向孙策请求让周泰跟随自己。周泰多次于战乱当中保护孙权的安危,身上受的伤多达几十处,就像在皮肤...

范增作为项羽身边的谋士 范增水平实力如何

范增作为项羽身边的谋士 范增水平实力如何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项羽身边的谋士范增,水平到底有多高?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这大概是对一个谋士最高的称赞。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评价,那范增只能算半个谋士。因为范增能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不一定听。范增能弄明白天下局势,却不明白为臣之道。范...

薛居正:五代至北宋时期大臣,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薛居正:五代至北宋时期大臣,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薛居正(912年-981年7月12日),字子平, 五代至北宋初年大臣、史学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薛居正为后唐清泰二年(935年)进士。历仕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四朝,历官谏议大夫、刑部郎中、户部侍郎、兵部侍郎、参知政事、门下侍郎、平章事、左仆射、昭文馆大学士、司空等职...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