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女红军长征路上生子,后竟将孩子托付给军阀老乡?结局如何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7年,红军女战士在长征之路上怀孕生产,又遭遇西北马家军的围剿,一时间陷入绝境。
最后她竟然决定把孩子托付给军阀马步青的老乡。
但是他出于朴素的道德感,依然收养了红军的遗孤。
她为什么会这么做?
这个红军后代后来又如何了呢?
河西走廊上的骨肉分离
1937年1月,红军西路 *** 战至甘肃临泽县,然而因为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西路军的境地相当的险恶。
然而就在这时,红九军敌工部副部长吴仲廉,却生下了自己的之一个儿子。
当时正值三九,河西走廊之上可谓是寒气逼人。
这种天气连大人都受不了,更别说襁褓中的婴儿了,这个孩子显然来的不是时候。
而孩子的父亲曾日三,也在孩子出生后不久,便在战场之上牺牲。虚弱的吴仲廉,既要跟随队伍战斗,还要照顾刚刚出生的孩子,显然有些力不从心。
恰逢此时,一位当地的苏维埃委员建议吴仲廉,还是把孩子交给当地的老乡抚养吧。
吴仲廉虽然极为不舍,但是在当前的这种情况下,似乎也已经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毕竟孩子跟着自己,也是受罪,留在这河西走廊,至少还能够活下来。
吴仲廉拜托张永禄委员帮他找一户可靠的人家,委员想到了当地的民团大队长王学文。
王学文为人老实,还是个好庄稼把式。最重要的是,王学文有着当地民团大队长的“官衣”,还是西北军阀马步青的老乡,放在他的家里绝对安全。
王学文虽然是民团大队长,但是他却为人憨厚善良,对待我党的态度也比较友善。
他的老婆生了五个孩子,四个都夭折了,最小的孩子也尚在哺乳期,的确是个合适的人选。面对吴仲廉的请求,王学文没有多少犹豫就答应了下来。
王学文看得明白,比起他那个老乡马步青,这些红军才是真的一心为人民的好人,他打心眼里佩服这些好人。临别时,吴仲廉对孩子亲了又亲,但是部队终究要开拔,母子终究还是分开了。
你要继承父亲的遗志
收养了婴儿之后,王学文为其取名王继曾,意为“继承曾日三的遗志”,永远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父亲是个英雄,是个烈士,永远都不要忘记革命。
而王学文一家对于王继曾这个孩子,也是视如己出。
尤其是在王学文的亲生儿子仅在一年后便夭折的情况下,王学文更是将继曾视为他唯一的孩子。
后来西路军败走祁连山,吴仲廉也被马家军俘虏。
村里的老乡看到了吴仲廉被押送到了张掖,王学文不知道吴仲廉这一去还能不能回来,觉得怎么也该让她见孩子“最后一面”。
于是王学文托尽了关系,带着孩子去张掖见了吴仲廉一面。
吴仲廉看到自己的孩子被照顾的非常好,也就彻底放了心。
而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吴仲廉也成功的被我党解救了出来,吴仲廉也继续投身革命事业。
在有了继曾之后,王学文夫妇也不再尝试继续要孩子了,而是一心抚养继曾。
王学文的其他几个兄弟,也将继曾当作亲侄子对待。但是村里的其他人,基本上都知道王继曾的真实身份。村里的孩子叫他“野孩子”。
小小的继曾,哪里懂什么,只知道这些孩子是在骂他。
瘦弱的王继曾,就梗着脑袋和这些孩子打架。
每每在这个时候,王家兄弟的两个儿子王怀荫和王怀吉,就会帮着自己的这个“小兄弟”一起打回去。
在王继曾的童年回忆中,他似乎就是和两个哥哥一起度过的,他们一起抓鸟,打枣,摸鱼,在黄土高坡上风吹日晒,冷风把脸蛋吹得红彤彤的,但是笑容从未消失在他们的脸上。
七八岁的时候,王继曾就开始跟着两个兄弟一起放牛放羊,日子倒也过得无忧无虑。
然而,王学文却因为收养红军遗孤,被马家军逮捕,并且投入大牢。
直到解放前夕,王学文才被地下党解救。虽然没有了养父的保护,但是王家的几位叔父依然极力庇护王继曾,丝毫没有将继曾当成“麻烦”的意思。
继曾就在这样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下,渐渐的长大成人。
解放后
1949年9月,甘肃省临泽县被我军解放,王继曾也终于迎来了他在王家的最后一年。此时已经调任浙江的吴仲廉,开始托 *** 多方打听继曾的下落。
1950年的春节,三名 *** 骑着高头大马来到了村里。
为首的军官向王学文夫妇解释,他们是来带继曾去见他亲妈的。为了让一家三口有个消化的时间,军人在村里住了三天。
王学文的烟都抽了一袋又一袋,媳妇的眼泪也是抹了又抹。
自己养了十几年的孩子,说走就要走了,又怎么可能轻松的接受呢?
还是王学文的兄弟劝他:“别人的孩子,就让他去过好日子吧。”
王学文到底还是疼儿子,也没拦着孩子。
甘肃的冬天非常冷,村口的枣树也是光秃秃的,王怀荫兄弟把继曾送了一程又一程,就是不肯回去。继曾的脸上也挂满了泪痕,当年挨尽了打也没流过一滴的眼泪,这一天流了一遍又一遍。
王学文夫妇给继曾包好了家乡的大红枣,一路把孩子送到了兰州,看着孩子上了前往浙江的火车。
临行前, *** 的一位军官找到了王学文夫妇,他所吴仲廉所托,一定要交给王学文600元钱。王学文后来用这钱买了头骡子,也算是有了安身立命的东西。
吴仲廉与江华的儿子,继曾真正的兄弟虞大江后来的口述,为我们补齐了继曾在来到浙江之后的经历。
在继曾与母亲重逢之后,因为担心他不能融入家庭,吴仲廉曾经带着继曾一起单独在外面住了几年,好好的培养了一下感情。
因为一直生活在河西走廊,继曾没有上过学,吴仲廉专门辅导继曾功课,帮他考上了浙江大学无线电系。后来继曾被分配到了上海无线电三厂工作,直到1976年因为一次意外事故去世。
1959年河西灾荒,吴仲廉的丈夫浙江省委之一书记江华,将老夫妇接到了金华生活。
后来王学文去金华市殡仪馆看大门,继曾与吴仲廉经常去金华探望两人。后来因为一些原因,江华的工作出现了问题,吴仲廉也因故去世。
王学文夫妇不想麻烦江华,就在68年6月离开了金华,回到了河西走廊。
王怀荫兄弟接过了照顾王学文夫妇的担子,两人也一直生活在侄子家里。
老人实在是太想继曾了,月月都给继曾写信,但是就是收不到回信。他们不知道继曾已经意外去世了。
秋天来了,祁连山的枣子熟了,王学文买了好多,他说要晒干了带去上海,给他的儿子吃。谁知道,这一下他竟然一病不起,去世了。王学文去世后,妻子也糊涂了。后来虞大江辗转联系到了王怀荫,告诉了他继曾去世的消息。
但是老太太已经听不明白了,就是反反复复的念叨着:“命苦啊,一辈子下来,没能留下一个孩子。”
这是一个时代的悲歌,战乱时期,分别是主题词。
铭记革命先辈,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安宁生活。
看到这里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参考资料:
《红军著名女将领》 西北革命历史网
《甘肃临泽:一张照片记录历史 “红军娃”故事里的军民情深》 澎湃新闻
《回忆母亲吴仲廉》 虞大江
《悲壮历程中的坚强女性——吴仲廉》 党史文苑
《曾日三与吴仲廉:爱情在战火中涅槃》 石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