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兰察:40年立7大奇功,画像4次入紫光阁,乾隆保他11代荣华
楔子:清朝乾隆五十三年,福康安在台湾平定了“林爽文叛乱”,乾隆帝大喜。他问身边的大臣:“你说,福康安和阿桂比,谁更厉害?”大臣回答说:
“阿桂能指挥海兰察,福康安则极力周旋之,方得海兰察之力,以此不如阿桂。”
这句话出自《清稗类钞》,意思是说:阿桂能指挥得动海兰察,而福康安若想得到海兰察的配合,还得好言商量。因此,福康安不如阿桂。
乾隆听完,觉得大臣说得有道理。因此,乾隆虽然更喜欢福康安,但对老将阿桂也非常看重。
在这个故事中,海兰察被作为一个参照。阿桂能指挥海兰察,而福康安不行。言下之意是,海兰察虽然比不上阿桂,但是不比福康安差。
在中国历史上,海兰察是一位特殊的名臣,他是我国鄂温克族中最著名的将领,也是清朝的功勋名将,他一生南征北战,为清朝立下7大战功,画像4次入紫光阁。直到今天,人们提起海兰察,仍得竖起大拇指。
本文,笔者将通过史料依据,来为大家展现索伦巨擘海兰察的风采!
一、索伦少年郎,大清巴图鲁
海兰察,本名叫多拉尔·海兰察,他虽然来自草原,但并非出自满族,而是出自索伦族,即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长期居住于贝加尔湖一带,因在俄语中,鄂温克族发音类似索伦,因此又称索伦族。皇太极统一女真各部后,索伦族也被纳入清朝的统治范围,他们长期镇守在清朝的最北边,曾一度为清军抵抗北方的强敌,为大清守护黑龙江地区作出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索伦族每年需要向清廷进献毛皮,也需要将年轻的勇士送入八旗军中效力,而本文的主角海兰察,便是如此。
根据《清史稿·列传一百十八》记载:
海兰察,多拉尔氏,满洲镶黄旗人,世居黑龙江。乾隆二十年,以索伦马甲从征准噶尔。
史书中没有记载海兰察的出生年月,只知道,在乾隆二十年之前,他就已经是清军中的一名“马甲”了。马甲,即清军八旗骁骑营中的普通骑兵。
乾隆二十年,乾隆帝趁准噶尔内部发生叛乱之际,决定出兵征服这个康熙、雍正两代帝王都没有彻底搞定的草原部落。乾隆帝倾全国之力,历经三年多的时间,终于将准噶尔部落打败。
这期间,准噶尔辉特部首领巴雅尔(叛军中的三号人物)降而复叛,逃到了大山之中。骁骑营奉命追击巴雅尔,可是山路复杂,清朝骑兵只能分头寻找。海兰察当时只是一个普通的士兵,他率先发现了巴雅尔的踪迹,他没有害怕,而是选择骑马追赶。海兰察孤身一人追了大概三里路,见时机成熟,便在马上拈弓搭箭,一箭将巴雅尔射落马下,生擒回营。
事后叙功,乾隆帝得知一个普通士兵单枪匹马生擒对方部落大首领,非常高兴,亲自召见了海兰察,赐他“巴图鲁”称号,并且提拔海兰察为二等侍卫。
在清朝,“巴图鲁”代表勇士的更高荣誉,二等侍卫相当于正四品,海兰察从一个普通士兵,一跃成了军中将士的偶像,索伦族也以海兰察为荣。
乾隆平定准噶尔之后,为了鼓舞将士,在建立紫光阁,将有战功的将领画像悬挂于阁中。乾隆特地下旨,应将“巴图鲁”海兰察的画像也悬挂于此,和名将兆惠、傅恒同列。
其实,笔者认为,海兰察当时虽然有功,但资历尚浅,乾隆帝这样做或许是想在索伦将士中树立一个标杆,以鼓舞其他部落。
骤然成名,又获得恩宠,这个时候,一般人容易“飘”,但海兰察没有。他行事稳健,为人谨慎,不久就被乾隆帝提拔为一等侍卫。
《庄子》中说: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
海兰察孤身擒敌将,不愧为“巴图鲁”!
二、两战显智勇,名将初长成
在海兰察成为名将之前,有一场战争对他至关重要,那就是清缅战争。
清朝乾隆三十年,清缅战争爆发,乾隆先后调刘藻、杨应琚、明瑞三任云贵总督赴前线领兵,都未能打赢缅军。到了乾隆三十四年,乾隆派傅恒亲自南下赴缅,统率全军。傅恒是乾隆的小舅子,也是当时的领班军机大臣,他是乾隆的底牌。
当时,傅恒任主帅,阿桂和阿里衮任副将,清军可谓“精锐尽出”。海兰察作为八旗精锐,他也跟随傅恒来到了云南。
海兰察的之一战表现非常亮眼,他率领300名骑兵趁夜翻越万仞关,然后弃马从戛鸠江中突然游到缅军大营中,捣毁了缅军营寨。战后傅恒大喜,请旨授海兰察为镶黄旗副都统。
到了十月,傅恒带着病体率领大军逼近老官屯,打算和缅军决战,《清史稿·海兰察传》记载:
攻贼於锡箔,毁其木栅,贼来攻,急击之,追戮其强半,缚二人以归。
意思是,海兰察率领突击队,在锡箔击败缅军,并且捣毁缅军防御的木栅。缅军几次的袭击,都被海兰察奋力击退。最后,海兰察乘胜追击,杀了锡箔缅军近一半的人马,还俘掳了两个重要人物。
清缅战争是乾隆“十全武功”中打得最惨烈的一战。海兰察全身多处受伤,他也亲眼看见清军将士们一方面在烟瘴中和缅军肉搏,另一方面还要饱受疫病的侵袭。最后,清军惨胜,名将傅恒也中瘴气,在班师不久后就病亡了。
不过,海兰察在清缅战争中近距离地接触了傅恒和阿桂两位清军名将,特别是阿桂,对海兰察指导颇多。终海兰察一生,都对阿桂毕恭毕敬。
《旧五代史》中有句话,笔者非常喜欢:
“为将者,受命忘家,临敌忘身。”
海兰察虽然不是主帅,但他在战场上的表现,已是军人精神的更高体现。
在接下来的大小金川之战中,海兰察和阿桂还有很多交集。
大小金川位于四川境内,因为山路崎岖,叛军占领地利优势,因此清军比较吃力。乾隆时期,一共发生两次大小金川叛乱,之一次发生在乾隆十一年,最后被傅恒和岳钟琪等人平定。第二次发生在乾隆三十六年,这个时候傅恒、岳钟琪已经去世,阿桂、海兰察、福康安等乾隆中后期的名将几乎都参与了这场战役。
乾隆帝最初是让清军兵分两路,由桂林、阿桂两人从西路和南路分别进军,后来由于西路军出师不利,南路军势头迅猛,乾隆遂将两军都交由阿桂率领。阿桂命海兰察为参赞大臣,率军先行。
海兰察在金川的之一战便是攻打噶拉依。在海兰察到来之前,另一位清军将领丰升额用了10天时间未能拿下此寨,海兰察当天到达,他身先士卒,亲自带领骑兵猛冲,仅用两个时辰便将其攻克。
取得开门红后,海兰察接下来连续攻克木城、贡噶山、路顶宗、喀木色尔等,《清史稿》记载,海兰察连破对方五十多个城寨,气势如虹,他率领的队伍成为阿桂帐下最亮眼的一支。
不仅如此,海兰察还沿线修筑哨卡、堡垒,以供后面的大军使用。
小金川平定后,阿桂开始平定大金川,海兰察仍然是一把快刀。
当时正值冬季,海兰察凿兵开道,连破数寨,功劳颇大。又和福康安、明亮等人配合,截断了噶拉依右路,助阿桂擒获大金川头目索诺木。
大小金川平定好之后,论功行赏,海兰察被加封为一等超勇侯,赐双眼花翎。乾隆第二次将海兰察的 画像悬挂于紫光阁,不仅如此,乾隆还给海兰察写了一首诗:
“……坚碉险砦,无不克登。勇而有谋,封侯实应”
在乾隆帝心目中,海兰察有勇有谋,立下大功,封侯是应当的。
三、百战出将帅,巨擘当大任
《清史稿》评价海兰察:
每战,微服策马观敌,察其瑕,集兵攻之,辄胜。
意思是说,海兰察打仗有个特点,他在开战之前,喜欢乔装到敌方阵地旁察看对方的弱点,然后再集中兵力攻其最弱之处,因此每次都能胜利。
在《清稗类钞》中,记载了这样一件趣闻:
有一次,海兰察随乾隆帝去木兰围猎,一位名叫相善的蒙古郡王看上了海兰察的战马。相善想和海兰察交换坐骑,海兰察不答应。于是相善派人把海兰察的马偷走,藏在自己的大营的后院里。
结果到了半夜,相善帐后忽然有人大喊:“快来人呀,有人把战马偷走了,快追!”相善大惊,来不及确认,赶紧命所有将士四下追贼。这时,海兰察偷偷出现在相善的后院,骑上自己的战马,扬长而去。
原来,海兰察早知道相善偷走了自己的战马,但他不愿意和对方翻脸,便提前潜入相善的大营了。那个发出喊声的人,正是海兰察本人。他用喊声引起混乱,这才偷回自己的战马。
难怪《清史稿》说海兰察“勇而有智略”,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他深谙虚实之道。
乾隆四十三年,海兰察被乾隆任命为领侍卫内大臣,在清朝武将中,他的地位日渐升高。
乾隆四十六年,甘肃、青海一带的 *** 发动叛乱,乾隆帝命阿桂前去统兵镇压,阿桂钦点海兰察等将领随行。海兰察四月到达兰州,五月便翻过水磨沟,佯装败退,将叛军引入包围圈,取得一场胜利。然后又在河岸埋伏,又歼灭大部分敌军。但是,由于海兰察总喜欢冲在将士们的最前面,他因此中了敌人的火枪,好在不致命。此后,海兰察又打了3场胜仗,
甘肃 *** 叛乱被平定后,乾隆帝厚赏海兰察,并且赐海兰察的长子三等侍卫之职。
三年后,甘肃再次发生叛乱,海兰察和福康安二人前去平叛,这一次,海兰察带领巴图鲁侍卫们直接捣毁敌军巢穴,也是海兰察抓住了敌军头目,厥功至伟。
清朝乾隆五十二年,台湾爆发林爽文叛乱。阿桂当时已经老迈,乾隆便派福康安为帅,让海兰察辅佐福康安。
要知道,海兰察和福康安虽然都是猛将,但海兰察在军中的资历比福康安高。但福康安是乾隆帝的内侄,因此乾隆更疼爱福康安。
临行前,福康安特地去拜访阿桂,希望阿桂能够劝海兰察好好辅佐自己。海兰察识大体,他 *** 的第三天,率领20多位巴图鲁直接冲击对方千人的敌阵,以少胜多,让清军士气大振,连福康安都自叹不如。此后,海兰察连克笨港、牛稠山、兴华店、中林等地。在六斗门之战中,海兰察表现得更加亮眼。《清史稿》云:
收斗六门,抵水沙连,贼已遁。寻踪搜捕,见贼渠方乘马执帜,射坠马,获以归。
意思是,海兰察率领大军突然出现在水沙连,敌军不战而逃。海兰察一路寻找敌军的踪迹,他看见叛军头目刚刚骑上马举起旗帜,他一箭就将敌人射下马,获胜而归。
到了第二年正月,海兰察等人一路追赶林爽文,终于将其逼入绝境,海兰察下令不许射箭,他亲自上阵与林爽文肉搏,最终将其擒获,叛乱得到平定。
乾隆得到捷报后,非常振奋,于是便有了本文开篇的那一幕。
待大军回京,乾隆亲自解下腰间佩囊赐予海兰察,封他为二等超勇公,并将海兰察的画像第三次悬挂于紫光阁。
四、立7大奇功,4入紫光阁
海兰察生而勇猛,为人也很刚毅,在朝中,海兰察看不惯和珅的谄媚,因此遭到和珅的记恨。在平定甘肃叛乱之后,和珅听闻海兰察私藏了一件狐裘,便上奏给乾隆,说海兰察贪污。乾隆听闻后,训斥和珅说:
海兰察能杀贼,皮张收以御寒,何必诘责。汝等既不能杀贼,亦岂能谢绝人情乎?
乾隆帝的意思是说,海兰察上阵杀敌,狐裘对他来说能御寒,你何必因此攻讦他。你们不能上战场,就不该不近人情。
和珅一时语塞,再也不敢针对海兰察。
海兰察人生的最后一次大仗,发生在 *** 廓尔喀。
乾隆五十六年,尼泊尔的廓尔喀部落入侵我国日喀则地区,乾隆命福康安为将,海兰察率领巴图鲁侍卫和一千多名索伦兵随福康安前去征讨。大军从西宁出发,第二年三月才到达战区。
当时福康安和海兰察兵分两路,在济咙,海兰察遇到敌军两座前后相连的大碉堡。清军突破了之一座碉堡后,敌军全部集中在第二座碉堡之内负隅顽抗,因此一时难以突破。海兰察怕耽误与福康安会合,于是亲自带领巴图鲁侍卫们绕开正门,从侧面凿墙而入,《清史稿·海兰察传》记载:
毁旁垣入,短兵接,杀贼目三、贼兵二百……
意思是说,海兰察带兵破墙而入,与敌军短兵肉搏,他们杀掉了碉堡内的3个头目和两百多士兵,其他敌军溃败而逃。
海兰察一路进军,在玛噶尔辖尔甲山梁遭遇廓尔喀首领,海兰察命所有的清军潜伏在山谷里不准动。当时天气恶劣,海兰察埋伏了两天,终于等到敌军的出现,他率军一举杀出,大获全胜。但海兰察的战马却因此受伤,乾隆听闻后,特地下旨给海兰察:“接仗时宜持重,毋轻冒险!”让他作战时要持重,不必亲自冲在前线。
当海兰察到达热缩桥时,敌军毁掉了桥梁,海兰察一面与敌人周旋,另一面派勇士从上游渡河,再一次出其不意打败敌军。到了七月,海兰察与福康安会师,廓尔喀投降。此战之后,海兰察被晋封为一等超勇公(世袭),他的两个儿子皆被乾隆封赏。
在廓尔喀之战后,海兰察由于多次受伤,身体大不如前。乾隆五十七年,海兰察病重,乾隆帝多次派太医前去看望。到了乾隆五十八年三月,海兰察病逝。
将星陨落,乾隆下旨厚葬海兰察,赐谥号“武壮”,再次将海兰察的画像挂在紫光阁。
在清朝,一般只有牺牲在战场上的将领才会进入昭忠祠,海兰察属于善终,因此本不能入昭忠祠,但乾隆认为,海兰察在军中身先士卒,多次受伤,因此特准其入昭忠祠。
海兰察去世后,他的儿子安禄在嘉庆年间战死沙场。在海兰察之后,他家族的一等超勇公在清朝又传承了10代,因为海兰察的忠勇,清廷保他11代荣华。
海兰察在乾隆二十年之前入清军,于乾隆五十八年病逝,他的40年军旅生涯是极其辉煌的。其中,平定准噶尔之战,他活捉敌军头目;清缅战争,他辅佐傅恒;大小金川之战,他襄助阿桂;平定台湾林爽文叛乱,他是福康安的左膀右臂;最后的廓尔喀之战,他更彰显了索伦巴图鲁的价值。
乾隆帝自诩十全武功,其中,海兰察参与了上述5个,占了一半。再加上他两次平定甘肃叛乱,在乾隆时期,海兰察用40年的时间立下7大奇功。他画像4次入紫光阁,在清朝是唯二之人(另一人是阿桂)。
但必须要说明的是,海兰察属于勇将,而不是帅才。有傅恒、阿桂、福康安在,海兰察一生做三军主帅的机会很少。但是,有些人,即使不做主帅,仍能彰显出他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清代名将中,笔者很欣赏海兰察。他虽然出身少数民族,但忠诚勇敢,有军人之魂。
笔者认为,我们看待一个历史人物,不要先看他的民族,也不要先看他为哪个王朝效力。我们首先要看这个人对中华民族的领土完整,对华夏儿女的民族融合有没有大的贡献。海兰察一生勇猛,战即先登,有勇有谋,是我56个民族中的佼佼者,值得后世肯定。
罗素说过:荣耀归于身经无数年代战斗的勇猛战士!
当代读史人,向如海兰察一样,在无数年代中护佑中华百姓的勇士致敬!
本文参考:《清史稿》《清稗类钞》《清朝野史大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