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后期无大将?其实并非如此,蜀汉后期并不缺大将
文 | 笑史云烟
编辑 | 笑史云烟
蜀汉在三国中曾一度雄踞西南,与魏吴鼎足而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蜀汉的国力日渐衰败,最终在魏灭蜀后灭亡。
而蜀汉后期将才匮乏,常被认为是国家衰落的重要原因。
“蜀国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就指出了这个问题:当时蜀国只能启用上了年纪的廖化担任北伐的先锋,可见实力之弱。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个例子就断定蜀国后期一穷二白。
事实上,从诸葛亮去世到蜀汉灭亡的30年间,蜀国依然屹立不倒,关键就在于还有不少堪当大任的良将支撑大局。
“蜀中无大将”还需谨慎推敲
蜀汉在刘备时期,人才济济,诸葛亮、黄忠、赵云、马超、庞统等龙腾虎踞。
但是夷陵之战一役,刘备损兵折将,中生代大将几乎全军覆没,可谓雪上加霜。
此后虽有姜维等新秀崛起,但总体实力较曹魏、东吴已现落差,再加上北伐频繁,折损人才,致使蜀汉后期拿得出手的名将实在寥寥。
邓艾来犯,刘禅无人可用,只得命毫无经验的诸葛瞻抵挡,终至覆亡。
如此看来,“蜀中无大将”一语似乎不无道理。
但我们再仔细推敲,蜀汉后期还是有不少称得上大将的人物,如魏延、姜维、马岱、廖化等,只是相较曹魏、东吴略显单薄而已。
所以“蜀中无大将”一语有失偏颇,需要细细推敲。
另一方面,“廖化作先锋”一语,肯定了年逾古稀的廖化仍宝刀不老,可见蜀汉后期人才凋零的严重性。
但蜀汉毕竟还有魏延等大将,单以廖化为先锋也有夸大之嫌。
蜀汉猛将
姜维作为蜀汉后期北伐的主将,深得诸葛亮的真传,可说学了八九成的智慧。
他数次领军北伐,意图夺回中原,尽管都以失败告终,但仍体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
姜维与魏将邓艾交锋时,虽然猝不及防,但他的实力也足以与邓艾一较高下,如果没有刘禅的投降,姜维很可能可以守住蜀汉。
向宠也是蜀汉重要人才,诸葛亮曾在出师表中高度赞赏他的才能和品行,若非向宠早逝,蜀汉政治军事将更为完备。
费祎、蒋琬则是处理政务的好手,也获诸葛亮赞许,诸葛亮去世前托孤于二人,可见他对这些人才的认可。
魏延虽有谋反之心,但他在武力上也是蜀汉一员猛将,若非诸葛亮早有防备,指使马岱监视,魏延很可能会掀起腥风血雨。
这场内乱无疑削弱了蜀汉实力,但蜀汉后期毕竟还有霍峻、王平、张翼等猛将,国力不至于一蹶不振。
正史中有“前有王、句,后有张、廖”的说法,可见王平和张翼与廖化齐名。
在演义中,诸葛亮和姜维每次北伐,这四人也都担任重要先锋。
论武力,王平最强,廖化、张翼和张嶷三人实力相当。
王平本是东吴将领,后投降蜀汉,成为蜀汉五虎上将之一。
他不但力大无穷,而且勇猛过人,每次北伐都立下赫赫战功。
廖化也是五虎上将之一,他先后担任右车骑将军和并州刺史,是北伐的主力先锋之一。
张翼和张嶷两人虽然没当上五虎上将,但也功勋卓著。
张翼早在214年就跟随刘备入蜀,后来担任左车骑将军和冀州刺史,一直跟随蜀汉作战到264年才与姜维一起阵亡。
张嶷也是老将中的佼佼者,与张翼、廖化并称。
这四位老将为蜀汉北伐立下汗马功劳,有他们坐镇边疆,大大增强了蜀汉的军事实力。
蜀汉末年,永安都督罗宪也是一名勇敢无畏的大将。
263年,魏国大举进攻蜀汉,蜀主刘禅已向魏投降。这时东吴见势要夺取蜀汉盆地,派大军攻打永安。
永安位于蜀汉东部边境,是连接东吴的咽喉要道,历来此地都督都是蜀汉朝廷的心腹大将。
如今刘禅已投降魏国,罗宪成了孤城最后的守卫者。
东吴大军压境而来,形势对罗宪极为不利,然而这位勇猛的都督没有丝毫惧色,他决心固守这座白帝城,死守蜀汉的尊严。
日夜兼程赶来的东吴大军士气高涨,将领们都认为不消半月就可攻下永安,没想到罗宪居高临下,以巧妙布阵、凭险据守,竟然将东吴军队拦腰斩断。
东吴将领大惊失色,只得退兵重新部署。
一个月过去,东吴军再次发起总攻,仍无法突破罗宪的防线。
两军对峙进入胶着状态,东吴将士们也开始懈怠。
罗宪机警抓住时机,趁夜出城突袭,一举击溃敌军主力,东吴军队损失惨重,只得暂时后撤。
然而东吴军队人数众多,很快再次集结重整旗鼓反攻永安,罗宪内外交困,弹尽粮绝。然而这位大将绝不服软,他发挥智谋,以逸待劳,屡次引诱东吴军深入设伏,让敌军付出惨重代价。
历时六月有余,东吴军仍无法攻下永安。
在罗宪的英勇抗击下,东吴军伤亡过半,只得撤军而去。
然而终因国力悬殊,蜀汉加之内乱频仍,还是无法打破魏国的辽阔版图。
再加上刘禅昏庸无能,整日吃喝玩乐,不问政事,关键时刻他听信谗言,放弃抵抗,轻易投降。
如果刘禅能像先主刘备那般聪明果敢,姜维等人才本可能守住蜀汉。
刘禅的昏庸无疑是蜀汉灭亡的重要原因。
蜀汉王牌部队
蜀汉后期,有三支骁勇善战的王牌部队,其中无当飞军最为难得。
无当飞军编制于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从当地青羌等少数民族中抽选精锐组建。
作为少数民族军队,无当飞军不仅人数较少,装备也较简陋,但却具有过人的勇猛和耐力。
他们善于运用本地地形,以轻装突击为主,行军迅速,出其不意,敌人难以防备。
无当飞军的之一任统帅是王平。
王平本是益州本地人,平生好勇斗狠,深得诸葛亮赏识。
街亭之战中,王平率无当飞军突入魏军大营,斩杀数名魏将,成为蜀军唯一受嘉奖的大将。
这场胜利使王平声名大噪,很快接替吴懿,出任蜀汉驻汉中之师的第三任都督。
244年,魏将曹爽率十万大军伐蜀,王平仅以三千无当飞军迎战。
这场激战兵强将勇的魏军竟无法击溃王平的部队,终被王平小队奇袭大败。
王平也因此之功升为镇北大将军,他本可担任北伐的先锋大将,奈何时运不济,最终这位天才将军的才能根本无法施展。
王平去世后,接手无当飞军的是张嶷。
张嶷也是蜀中土著,长期驻守南中诸郡,后调往成都。
254年,蜀汉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姜维败退,张嶷奉命率无当飞军断后,面对追击的魏军,张嶷果断选择死战,全军覆没。
无当飞军虽然不多,但两任统帅都彪炳可夸,他们娴熟运用这支轻装突击部队,屡建奇功。
可惜大业未成,无当飞军最终也付出惨重牺牲,成为蜀汉的传奇。
这支南中土著之师,为蜀汉北伐立下汗马功劳,其英勇善战,将令后人景仰。
结论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老将渐渐凋零,乏人承继。
但即便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王平、廖化等仍然挺身而出,成为蜀汉立国的中流砥柱。
正是他们的忠勇奋战,使蜀国在缺乏人才的困境中,仍然屹立。
无论外强中干,还是内忧外患,总有这样一批忠心之士,以无畏的精神守护着家国。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反映了蜀汉后期人才相对匮乏的局面,但具体说法略带夸张。
我们不应全部采信,也不应全部否定,而应辩证看待,既认识到蜀汉后期人才凋零的严峻形势,也看到仍有一定人才储备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