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记载匈奴乃苗人后裔,但在DNA检测之中,为何有白人血统?
司马迁记载匈奴乃苗人后裔,但在DNA检测之中,为何有白人血统?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这是《史记·匈奴列传》的开篇之语,讲述的是其为苗族后裔,是正儿八经的华夏民族。但现代科学却无法支撑这个观点。
无论是秦朝还是汉朝,匈奴的存在一直都是干扰江山稳固的重要元素,但耗费秦汉两朝之力,才暂时性地稳固了边疆,免遭匈奴一时的侵扰。若是后人站在历史公正的角度来看,将当时的匈奴与正统的秦汉两朝一视同仁,那么对于匈奴的敬佩之情便会滔滔不绝。
一直以来后人都是从正义的秦汉两朝出发,仅仅将匈奴视为一个游牧民族,经济军事都远远不如中原地带。但其实作为中国历史上首次统一大漠的游牧民族,匈奴所建立的帝国不容小觑。而在汉朝之后,匈奴内部政权跌宕,有些人远赴欧洲,有些人并入其他民族,使得今人再次考察匈奴的起源之时,出现了多种的言论,而其中最主要的两种观点,便是在黄种人和白种人之间徘徊。
01
若是想要考察匈奴的起源,便需要识别匈奴人的面部特征,而这也是黄种人和白种人最主要的区别。而关于匈奴的记载,中西方皆有一定的文献,可以供后人参考。
但是相较于对匈奴人的描述,中国古代文献对于白种人的描述更多,其中最常用的词汇便是“深目、多须、高鼻”,这一点与我们现在所认识的白种人的长相不谋而合。例如在《北史》之中曾经描写康国人的外貌特征,在《晋书》之中描写羯族的外貌特征,皆与今日的白种人相似。但是史书之中,对于匈奴人的描写却少之又少。
我们可以从侧面猜测,一般外来民族入侵之时,由于其外貌特征不属于中原地带之人,自然在笔墨上需要花费功夫,但若是外貌特征同中原人相似,自然是不需要多耗费笔墨。由此猜测,匈奴人的长相应该与中原人相似。
不过中方文献虽然记载较少,在东罗马史学家以及法国著名的汉学家都会提到匈奴人的长相,其中出现较多的词汇是“身材矮而粗壮、塌鼻、脑袋圆而大”,这些特征与中国史学家近期所复原的秦汉两代的古人长相相似,可见匈奴的长相偏向于黄种人。
02
当然,由于中原文化对于匈奴的外貌特征鲜有记载,若是仅仅根据一些文献资料便得出匈奴的长相偏向于黄种人,有些不能让人信服。若是想要有言之凿凿的证据,还得从DNA的角度出发。
根据匈奴墓葬的文化以及DNA分析,可以得知匈奴分为南匈奴和北匈奴,也就是说分析匈奴需要一分为二。利用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于匈奴残留的骨骸进行核酸分子检测,可以得知起源于蒙古国的石板墓文化的北匈奴,其中Y染色体与今日的西亚,中亚以及东欧民族有很大的联系,但起源于鄂尔多斯文化的南匈奴,在核酸检测方面,则偏向于汉族的主体。
而中国的历史也恰好地印证了这一点,当初霍去病打入匈奴内部,加上匈奴内部的政权分裂,昔日的匈奴汗国一分为二。以北匈奴为主的贵族继续与汉朝为敌,不过由于分裂折损元气,为求生存只能西迁,与今日的中亚、东欧民族逐渐融合;而南匈奴却选择了依附汉朝,魏晋时期南迁山西,逐渐发展成五胡乱华的先者,在北魏时期随着改革,进一步融入汉族,今日一些较常见的复姓,如慕容、尉迟以及宇文,则是南匈奴的后代。
03
由此可见,北匈奴乃是黄种人与白种人的混血,而南匈奴则是黄种人的后代。而且在历史上,匈奴汗国虽然分裂,融入其他民族的匈奴逐渐被后人称呼为“鲜卑、柔然、突厥”最后被蒙古所统一;而北迁的匈奴,虽然后来与西方的民族逐渐融合,血脉也逐渐被白种人所占据,但终究是外来民族,欧洲人并不将北匈奴看作是自己人,而是将其视作黄种人。
所以经此分析,匈奴并非是我们印象之中的单一民族,经过多年的演变与发展,族群早已复杂,再加上匈奴与各民族的通婚,血脉已无法分清楚。但是值得肯定的是,将匈奴人定义为黄种人更为恰当。
后人认为,几千年的变革早已经将匈奴纯正的血脉混淆,而先秦时期由于文字记录缺少,对于匈奴如何蓬勃发展成为威胁秦汉时期主力的原因也鲜有记载,存在争议自然是无可厚非。但随着历史遗迹的出土,相信会有更为直接的证据来证明匈奴人的人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