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20年不上朝的“懒”皇帝,凭什么维持社稷不倒?

中国历史10个月前 (01-02)610

明朝的皇帝中,有一个人非常特殊,他在位48年,是明朝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

但是在这48年中,他居然有二十多年不上朝,可谓是“懒”到了极致。更奇葩的是,在国不可一日无君的大前提下,明朝居然还在正常运转,没有出什么特别大的乱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1.

明神宗朱翊钧出生于公元1563年,是明穆宗朱载垕(hòu)的第三子。

非嫡非长,母亲也只是宫女出身,朱翊钧本没有什么继承皇位的可能,可是随着他的两位哥哥早早夭折,朱翊钧就成了明穆宗的独生子,不仅被册立为皇太子,备受宠爱,连带着母亲李氏也母以子贵,被封为贵妃。

朱翊钧还得到一位超牛的老师,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大明首辅张居正。

如果跟着老师好好学习,扎扎实实掌握治国学问的话,朱翊钧的未来将很有想象空间。可是老天偏偏没有给他太多的时间成长,9岁这年,朱翊钧的父亲明穆宗病逝,朱翊钧被迫即位称帝,成为了少年天子。

一个9岁的孩子,肯定很难拥有治理天下的本领,这时候,老师张居正便正式由幕后跃居台前。

张居正知道明朝的积弊已深,如果不借此机会下大力度整顿的话,未来会有一系列的 *** 烦。所以,在张居正任上,进行了系统的改革。

他整顿吏治,提出了“考成法”,以内阁控制六科,六科控制六部,再由六部统领基层衙门,这样的新规,明确了各级官吏的职责,非常有效地淘汰了冗员,节省了朝廷的俸禄开支。

他力主节约,免除了皇室的一切奢侈性花费,连朱翊钧的课都安排到白天,以便节省灯烛费。

他推行“一条鞭法”,清查出了大量的隐匿、遗漏土地,改变了税役不均的状况,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

在张居正的努力下,明朝上上下下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户部的收入,从隆庆时期每年200万两白银的进账,变成每年3、4百万两的进账,粮食的储备也是隆庆年间的3倍左右。

靠着张居正,朱翊钧得到了一个非常兴旺的国家。这段时间国家没出乱子,实属正常。

2.

当然,张居正不可能陪伴朱翊钧一辈子。1582年,张居正去世,享年58岁,这一年的朱翊钧正好20岁,也快到了可以独当一面的年纪。

可张居正一死,朱翊钧就像变了个人一样。

之前他虽然表现得对张居正言听计从,但作为皇帝,他其实早就对事事管着自己的老师心怀怨愤。这一年,成为他彻底放飞自我的开端。

借着有人告张居正贪污的契机,朱翊钧命人去抄张居正的家。结果只在张居正家里搜出了10万两白银。

朱翊钧根本不相信呼风唤雨的张居正才这么点儿钱,他又下令查抄张居正的老家。结果导致张居正家包括襁褓中的婴儿和80岁的母亲在内的十几口人,都被活活饿死,却也没有搜出什么钱财来。

随后,朱翊钧下令将与张居正相关的亲戚全部抓走,负责审讯的官员用刑讯逼供的方式,逼着亲戚们“承认”张居正贪污了200多万两白银。

最终,张居正的大儿子不堪受辱悬梁自尽,二儿子也选择了跳井。

朱翊钧如此对待张居正,颇有点恩将仇报的意思,但他真正的目的,其实是敛财。

朱翊钧命令太监担任“矿监税使”,到全国各地去强征钱财,收到的钱财不入国库,而是纳入自己的小金库。

与此同时,他变着法的勒索户部,借机充实小金库。

朱翊钧曾下过这样一道命令:命户部采办弟弟潞王婚礼所需的各种金银珠宝。名单包括:黄金3869两,青红宝石87000块,各色珍珠85000余颗,珊瑚珍珠24800余颗。

这样的采办名单实在让人瞠目结舌,超出了户部的承受范围。户部随即以财政收入不足为由,提出减数采办建议。

朱翊钧却坚决不答应,要求户部必须足额采办。

不仅如此,朱翊钧还命令内阁取太仓银20万两,光禄寺银10万两,作为充赏之用。

如何充赏呢?比如郑贵妃生子时,朱翊钧给她的赏银是15万两,过生日的赏银是20万两。福王结婚时,给他的赏银是30万两,建洛阳府邸时,又给了他28万两。

修建定陵时,朱翊钧大笔一挥,批了800万两。其他像什么皇子册封等大事件,也是动不动就用银1000余万两。

朱翊钧的行为,是明目张胆的打着皇帝的旗号,对国家财富的公然劫夺。

3.

除了敛财,朱翊钧还有一大奇葩表现,那就是不上朝。

从1590年朱翊钧27岁时起,他就开始不上朝了,接下来的工作,是以谕旨的方式,由內监来代为传达。朱翊钧唯一的政绩万历三大征中的边疆大事,也都是通过谕旨来处理的。

万历三大征结束后,朱翊钧甚至连奏章都不愿意批复了,直接“留中”不发。

因为长期不上朝,六部无法实现正常的官位递补,官位空缺现象非常严重。

比如1602年时,南京和北京共缺尚书3名,侍郎10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官66名,知府25名。地方上的行政管理,有时候必须由一个县的县令兼管邻县的事务。而之后的十多年间,官位空缺的现象愈发严重。

朱翊钧对此视若不见,官位空缺了就一人做两个人的事,或者两个人做五六个人的活儿,总之一句话,想添人,没门。

在用人方面,朱翊钧也十分任性,之前张居正改革中罢免的贪官污吏和平庸官员,朱翊钧让他们官复原职,张居正任用的官吏,他则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打压。

比如治理黄河的潘季驯,只因为替张居正申辩过几句,就被朱翊钧毫不留情地罢了官。

连戚继光这样的抗倭英雄,也只因为和张居正关系较好,便被朱翊钧从军事重地蓟门调到了无兵可带,当时属于蛮荒之地的广东地区。

在朱翊钧的一番“骚操作”之下,整个 *** 的运转陷入了半瘫痪状态,距离亡国只差一把火。

那么,为什么明朝没有直接在朱翊钧的手中亡国呢?

首先,一个王朝的衰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明朝虽然没有完在朱翊钧手里,但从这里开始,已经是一个烂摊子了。前人造下的孽,是要由子孙后代来品尝苦果的。

其次,即使朱翊钧不上朝,明朝有大臣在处理政务,朝堂党争没有失控,边关战士也还没有丧失抵抗的能力,所以日子大体上还能捱得下去。

第三,朱翊钧善于挑起大臣们之间的矛盾,让他们在朝堂之事上内耗,斗争不断,这样可以将臣子们抨击的“火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出去。在朱翊钧的刻意安排下,很多从属于不同派别的重臣都被折腾得身败名裂。而朱翊钧自己则稳坐钓鱼台,维持懒政状态。

虽然明神宗朱翊钧在位期间,明朝还在正常运转,但实际上已经千疮万孔,虚弱不堪。因此《明史》评价朱翊钧时说“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细数明神宗朱翊钧的一生经历,他自幼家教甚严,有着更好的老师教他读书,学得了一身本领。然而在他亲政之后,却彻底放弃了自己曾经构建过的美好蓝图。

他对老师张居正恩将仇报,亲手毁掉了张居正呕心沥血建立起来的一切,同时将治理国家当成个人中饱私囊的工具,导致明朝由盛转衰,回天乏术。

因为朱翊钧的一系列倒行逆施,竟然让整个国家都为他陪葬,实在是可悲可叹。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1/566420.html

“20年不上朝的“懒”皇帝,凭什么维持社稷不倒?” 的相关文章

刘沆:北宋时期宰相,任相期间大力推行革新

刘沆:北宋时期宰相,任相期间大力推行革新

刘沆(995-1060年),字冲之,号庐山,吉州永新人,北宋时期宰相,刘素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天圣八年(1030年),考中进士,授大理评事,通判舒州。累迁太常博士。奉命出使契丹,坐事出知潭州,镇压瑶民起义,累迁工部侍郎。宣祐三年(1051年),担任参知政事,支持张...

和珅作为一个贪官 乾隆为何要重用他

和珅作为一个贪官 乾隆为何要重用他

对乾隆为什么会重用贪官和珅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今天终于知道为什么乾隆会重用贪官和珅了。其实乾隆知道和珅是一个贪得无厌的人,但对于他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何呢?其实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字“制衡”。历史上的乾隆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自封自己为“十全老人”,单从字面意义上看...

历史上的宫斗到底是什么样的 皇后真的要下场和妃子争吗

历史上的宫斗到底是什么样的 皇后真的要下场和妃子争吗

对历史上真正的宫斗是什么样?别被电视剧骗,皇后地位太高不屑参加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清宫剧之所以很受观众的欢迎,尤其是女性观众,是因为看着后宫女王和许多妃子为了利益和皇帝的宠爱而互相争斗,真的很有趣。在清代戏剧中,后宫之争并不比朝廷之上的政治斗争差,也是一场你死我活...

曹丕为了顺利接手曹操的位置 曹丕都做了哪些准备

曹丕为了顺利接手曹操的位置 曹丕都做了哪些准备

对为了顺利接班,曹丕做了哪些努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魏文帝曹丕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一直都以阴险小人的形象著称于世,跟他飘逸洒脱的弟弟曹植形成鲜明对比。论本事,他不如他爹曹操,论才华,他不如他弟弟曹植。在旁人...

后世是如何评价姜维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姜维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姜维(202年~264年3月3日),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天水功曹姜冏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其原为曹魏天水郡中郎将,后降蜀汉,深受诸葛亮器重。费祎死后,姜维总领蜀汉军权,并先后11次伐魏。其后刘禅降魏,蜀汉灭亡。姜维打算利用钟会野心复国,...

诸葛亮临死前一句话知道刘禅是在装傻 诸葛亮到底问了什么

诸葛亮临死前一句话知道刘禅是在装傻 诸葛亮到底问了什么

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诸葛亮临死前,阿斗问了一句话,诸葛亮方醒悟:原来你在装傻!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三国时期,随着刘备的去世,蜀汉的前程交给了刘备的儿子刘禅(shan)身上。从电视剧来看,后人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他,说他是个庸碌无能的人,那么他本人是如何想的呢?在公...

孙綝:三国时期东吴宗室、权臣,执政时嗜好杀戮

孙綝:三国时期东吴宗室、权臣,执政时嗜好杀戮

孙綝(chēn)(231年-259年1月18日),字子通,吴郡富春人。三国时期吴国宗室、权臣,昭义中郎将孙静曾孙、定武中郎将孙暠之孙、安民都尉孙绰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孙綝初任偏将军。太平元年(256年),孙綝的从兄孙峻在北伐曹魏途中过世,他接替其位,升任...

宁成的一生是什么样?他最后的结局又是如何造成的?

宁成的一生是什么样?他最后的结局又是如何造成的?

在古代酷吏是中国古代称呼用严刑峻法的官吏,是我国历史上的打黑策略之一,与文官都代表着国家政权的一体两面。宁成,南阳郡穰县人,西汉酷吏。最初做侍卫随从侍奉汉景帝,之后当上了济南都尉,与济南太守郅都相识,宁成效法严格,下属非常害怕他,宁成所作所为很对郅都的胃口,二人也结成了好友关系。公元前150年,郅都...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