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北大教授刘半农,生下女儿后,对妻子说:对外就说是男孩

中国历史9个月前 (01-03)570

1916年,北大教授刘半农喜得千金!

他小心翼翼地抱着女儿,简直爱不释手,就像捧着一个小小的珍宝一样。

可是过了一会儿,刘半农转头对妻子朱惠说:

“对外就说生了个男孩。”

朱惠愣了一下,随后欣慰地点了点头。

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刘半农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吗?

刘半农

01

刘半农,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他与陈独秀、胡适、钱玄同齐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四台柱”之一。

刘半农原名刘寿彭,1891年出生江苏江阴一户清贫的教书匠家庭。

在父亲刘宝珊的督促下,刘半农从小勤奋好学,成绩每每名列前茅,国文、英语尤为出色。

老师们看到他都赞不绝口:

“此小子不同凡响,其前途不可 *** !”

刘半农11岁那年,跟着母亲去庵里烧香,遇到了一位姓朱的妇人。

朱氏一眼看出刘半农绝非池中之物,她热情地拉住刘母:

“我的大女儿朱惠今年14岁,我愿意把她许配给你儿子。”

朱氏的丈夫在县城一家帽店工作,家境尚可,刘母便开心地答应下来。

谁知回家之后,刘宝珊表示不同意。

为什么呢?

因为他中过秀才,觉得朱家配不上自己的儿子!

于是,他以女方年龄太大为由拒绝了:

“朱惠比我们家阿彭大了3岁,鼠兔相克,不是良配。”

可朱氏实在不愿放弃刘半农这位乘龙快婿,她亲自登门,改口说:

“我有两个女儿,如果嫌老大大了,我就把老二许配给你们家!”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刘宝珊再也不好意思推辞,只好答应了这门亲事。

不幸的是,朱家老二忽得暴病身亡。

朱家遭到这一变故,引起了刘家的同情。

刘宝珊想了想,决定让儿子迎娶朱惠。

订婚后,刘半农没有遵守婚前不得直接接触的古训,忍不住跑到朱家去偷看朱惠。

朱惠正在院子里洗衣裳,她忽然见到一个陌生少年,羞得满脸通红,急步躲进屋内。

刘半农注意到未婚妻裹着小脚,整个人走得摇摇欲坠。

回家后,他立马请母亲传话给朱家:

“请让朱惠放脚,不要再受缠足的苦了!”

朱惠得知此事,又感动又欣慰。

之后,刘半农一有机会就去看望未婚妻,两人朦朦胧胧地滋生出了少年时代的爱。

朱惠、刘半农

02

1910年6月,刘半农的母亲病危,亲戚提议让他结婚冲 喜。

在大家的忙活下,19岁的刘半农与22岁的朱惠仓促完婚。

然而,儿子的婚姻并没有起到冲 喜的作用,刘母还是去世了。

刘半农写下“猛忆结婚头戴顶,旋遭大故体披麻”一句,描述了自己结婚不久,喜悲交加的家庭变故。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刘半农就读的中学停办,他也随之辍学。

之后,他带着二弟前往上海闯荡,开始“卖文为活”的艰苦生活。

而留在老家的朱惠不仅要操持家务,还要从外面承接一些零活来家做,以及照顾公公、抚养年仅7岁的三弟。

由于劳累过度,她先后两次流产。

盼孙心切的刘宝珊非常不满,写信责令儿子:

“你要么休妻,要么纳妾!”

甚至,他还开始物色合适的女子,想要趁着儿子回老家的时候,说服他迎娶。

刘半农为了不让妻子受委屈,做出一个决定:

在岳母的帮助下,他瞒着父亲把妻子接到上海居住,和自己一起生活。

刘半农夫妇与女儿

1916年,两人终于迎来了之一个女儿——刘小惠。

朱惠想到老家的人重男轻女,不禁面露愧色。

刘半农察觉到妻子的想法,便说:

“对外就说生了个男孩。”

之后,为了应付亲友,刘半农把女儿打扮成男孩模样,直到出国留学前夕才改回本来面目。

而朱惠为刘家生下了“儿子”,长辈们自然不再刁难她。

刘半农

03

刘半农不光对妻子有爱,对天下女子都有尊重和平等。

在江阴西横街上,住了50多户人家,其中妇女约有100多人。

一次回家探亲,刘半农跟妻子闲聊说:

“世界最苦的人类,就是你们这班中国的女子。”

朱惠不解地问道:

“我们怎么苦了?”

刘半农回答说:

“你们未嫁时,父母不教你们读书;到了十岁以后,却急急要替你们去攀亲了。人类是应当有知识的,你们父母却不许你们有知识。这是养小猪的办法:起初是随便养它,养大了便糊糊涂涂地把它捉出圈去。”

朱惠便问: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刘半农想了想,说:

“如果把街上100位妇女联合起来,开设教养所、幼稚园、包饭所、洗衣作坊、成衣铺等,让她们有事可做,自己养活自己就好了。”

朱惠听了不置可否,毕竟,刘半农的思想在那个年代太超前了。

看着妻子懵懂的模样,刘半农心里暗道:

“惟其如此,非改革不可。”

刘半农

04

通过几年的笔耕不辍,刘半农在文坛中渐有文名。

1916年,陈独秀邀请刘半农加入《新青年》的写作者队伍。

次年,在陈独秀的大力推荐下,蔡元培聘请了只有初中学历的刘半农担任北京大学国文教授。

在北大教书期间,刘半农积极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1918年,他跟钱玄同合演了一出双簧戏,借此宣扬新文化。

对此,鲁迅赞扬道:

“刘半农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

刘半农一家五口

1920年,刘半农以北大教授的身份公费赴欧留学,先后在英国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研究语音学。

他不忍把妻女独自留在国内,毅然决定以他一人的留学经费,带领全家出国。

到了英国后,朱惠生下一对龙凤胎——儿子刘育伦、女儿刘育敦。

一家三口变成一家五口,刘半农经济压力更大了。

他穷得连摇篮都买不起,只好把从国内带去的柳条包拆成两截,做成两个简易的摇篮。

后来,他听说法国的消费水平低,便举家迁居法国,转入巴黎大学学习。

然而,还是经济窘迫,刘半农跟朋友写信倾诉说:

“我近来的情形,真是受不了!天天闹的断炊!留学费也欠了三个月不发……我身间有几个苏,便买只面包吃吃,没了便算!”

虽然日子拮据,但他始终坚持将妻儿带在身边,承担起做丈夫、做爸爸的责任。

而在异国他乡,和刘半农一起承受精神压力、扛着担子携手前进的,没有别人,只有他那任劳任怨的妻子。

儿子刘育伦长大后回忆说:

“我们的家虽小,却紧凑,一家五口生活非常温馨。”

05

为了养活一家五口,刘半农一边求学,一边给国内杂志写新诗、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以赚取稿费。

在翻译《茶花女》的过程中,刘半农遇到了一个难题:

英文里,“he”代表男性,“she”代表女性,“it”代表动物;

但在中文里,“他”无男女之分,这让翻译出现了性别模糊的问题。

于是,刘半农本着平等、自由的心愿,试图在“他”之外为女性谋得一席之地。

当他写信把想法告诉周作人、胡适,周作人主张用“伊”、胡适主张用“那个女人”指代女性。

不过,刘半农觉得“伊”是一个文言字,不符新文化运动的意旨;“那个女人”,则不够庄重。

于是,他在反复思索下,创造出一个新字——“她”。

未料,“她”字的面世,遭到国内一些女性的痛骂:

“这个字没有‘人‘’字旁,这是不把我们当人看吗?‘妖’、‘奸’、‘娼’等字都是女字旁,现在又发明了一个女字旁的‘她’,这不是在诋毁我们吗?!”

被骂得体无完肤的刘半农,没有放弃:

“‘她’字要有说服力,就必须用起来,而且要用得美,让大家都觉得美,那样自然就会传颂开。”

1920年 9月,为了推行“她”字,刘半农量身打造一首诗歌——《教我如何不想她》: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赵元任

刘半农的好友赵元任,又将这首诗谱曲,并且灌注了唱片。

不久,这首歌成为脍炙人口的名曲。

加上鲁迅、陈独秀等人也力挺刘半农,“她”字终于风靡全国,真正用了起来。

如今,经过历史和时代的检验,“她”字已经确立为汉字的一个组成部分,将永远沿用下去。

刘半农

06

1925年,刘半农拿到法国巴黎大学“国家博士”学位,就归心似箭,带着家人坐船回国。

“到了1924年的下半年,我就没有一天不做着回国的梦。”

学成归国后,刘半农仍然在北大教书,把研究方向定位在语音上面。

1934年6月中旬,为了去归绥考察方言、收集俚曲小调,刘半农带队向西北出发了。

未料,他在路上遭到毒虱的叮咬,得了回归热。

1934年7月14日,刘半农因治疗不及时,返京后不幸病逝,终年仅43岁……

朱惠听闻丈夫死讯,顿时昏了过去!

三个儿女难以置信,阻拦护士将父亲的遗体送往太平间:

“这是这么一回事?我的爸爸没有死啊!”

而刘半农的生前旧友,诸如鲁迅、胡适、赵元礼、蔡元培等人在惊愕之余,痛惜不已:

“如君之人已不可再得!”

刘半农

刘半农是个绝世好男人,他和妻子互敬互爱、对儿女疼爱负责,他的才华和品德都让人敬佩不已。

遗憾的是,他的一生太匆匆,只有短暂的43年。

但是,他发明的“她”字载入字典,沿用至今;

他写的诗《教我如何不想她》经赵元任谱曲,成为了经典名曲,传唱至今。

就像北大校长蔡元培,为刘半农撰写碑铭中的最后一句所说:

“嗣音有人,流风无尽。”

刘半农开拓的事业、创造的文化,将会一直流传下去,让后世受益无穷!

参考书籍:《刘半农传》——朱洪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1/566546.html

“北大教授刘半农,生下女儿后,对妻子说:对外就说是男孩” 的相关文章

朱元璋杀蓝玉肯定会被世人唾骂 朱元璋为什么还要杀他

朱元璋杀蓝玉肯定会被世人唾骂 朱元璋为什么还要杀他

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为何朱元璋宁肯被世人唾骂,也要将蓝玉处死?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蓝玉率军大破元军后,俘虏了蒙古贵族八万人。转头看见元朝皇帝的妃子姿色过人,按捺不住,强行侵犯了元妃。元妃羞辱难当,自尽而亡。朱元璋闻之大怒,这蓝玉真是无法无天。自己本来要怀柔这些北元贵族,...

吕布联合王允杀董卓的原因是什么 吕布是真的为了貂蝉吗

吕布联合王允杀董卓的原因是什么 吕布是真的为了貂蝉吗

对吕布为何与王允合谋诛董卓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演义》里著名桥段,王司徒巧施连环计,吕布手刃义父董卓。可笑,董卓至死还不知道干儿吕布为何要背叛自己。一句“吾儿奉先何在?”得到的回应却是“有诏讨贼!”在王允的连环计中,有一个关键的人物,王允的养女貂蝉,她和吕布还...

朱元璋有哪些本事,竟然可以做到从南向北完成统一?

朱元璋有哪些本事,竟然可以做到从南向北完成统一?

众所周知根据我国地理情况,自古以为都是从北向南统一天下,从南向北基本是不可能的,那么朱元璋有哪些本事,竟然可以做到从南向北完成统一呢?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一、朱元璋在北方的对手太菜了。朱元璋在众多起义军中,并不是实力最强的一个,也不是反对元朝最激烈的一个。真正和元朝硬...

如果朱棣没有清君侧的话 朱允炆的皇位能够做多久

如果朱棣没有清君侧的话 朱允炆的皇位能够做多久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没有朱棣的清君侧,朱允炆到底能干多久呢?四年还是十年?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建文元年,朱允炆开始削藩,为的就是抑制藩王,皇爷爷朱元璋亲自定下的九边十三王才是重点,可惜的是当削藩的大棒挥舞到燕王朱棣的头上时,朱棣看见之前的弟弟们被朱允炆这个侄子整的都...

密折制度到底是什么样的 雍正为何大力推行

密折制度到底是什么样的 雍正为何大力推行

你真的了解雍正大力推行的密折制度是如何运行的?吗?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康熙四十五年,王云锦是第一名,雍正皇帝是65;年纪大了,难免会放松,找几个老友来家中打牌,打到最后一副扑克牌;第二日,王云锦向雍正行礼,雍正从袖中取出王云锦遗失的牌,并表示要带回去继续玩,这可把王云锦惊出一身冷汗。...

王翦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王翦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在古代,功高震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令大臣们忌讳的话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翻开历史,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潜在的规律,历史上那些皇帝们与开国功臣们之间的微妙关系,在悄悄地发生着质变,是什么呢?依靠着出生入死的功臣们帮忙上位的那些皇帝,当登上宝座的那一刻,就开始怀疑起自己身边的臣子们,并且疑...

王弼的一生对朱元璋都做出了哪些贡献?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王弼的一生对朱元璋都做出了哪些贡献?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朱元璋,中国明朝开国皇帝,俗称洪武帝、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有句话叫:猛将常在阵上死,善泳终会江中亡。元末明初,猛将如云,诸如花云、丁普郎、徐达、朱文正等辈,个个都武艺超群,武勇过人,有万夫不挡之勇。可惜的是,这些“战神”级的人物,有的英勇就义,有的被开国皇帝诛杀,得到善终者寥寥无几。...

三国演义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赵云为何没有担任先锋?

三国演义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赵云为何没有担任先锋?

赵云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声势浩大,在正史中,诸葛亮派赵云和邓芝据箕谷,以作疑军,而自己亲率主力,进攻祁山。在演义中,诸葛亮北伐点将,却没考虑赵云,并未通知他,因此,赵云主动找来,要求担任先锋,诸葛亮不允,赵云说,如果不让我当先...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